您的位置:首页 > 农业资讯 > 正文

河蟹的生物特性简介 河蟹的蜕皮与生长过程

河蟹隶属甲壳纲,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成蟹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本文为你讲述河蟹的生物特性,以及河蟹的蜕皮与生长过程,供从事蟹养殖业的朋友参考。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河蟹的生物特性

1、蜕皮。河蟹一生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段,一生中需要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天蜕皮成为成蟹。

2、穴居。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的地方造穴,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

3、食性。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

二、河蟹的蜕皮与生长过程

河蟹的蜕皮与生长过程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螺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

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

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逐次延长。

三、河蟹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 20公分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

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公分,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

2、移植水草

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

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千克。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

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公分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千克的扣蟹。

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