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度。孵化起点温度应在8℃以上,一般是温度越高,孵化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但孵化率与出壳率却降低。若以8℃为卵茧发育的基础温度,孵出幼蚓所需要的有效积温为200-260℃。把卵茧置于15℃,20℃、25℃的不同温度下进行孵化,则所需要的天数分别为46.5天、25.2天、19.2天。在20℃,以下孵化率为70%;25℃以上,孵化率只有30%。在高温的条件下,孵出的幼蚓有减少的趋势。
(2)水分。卵茧较长时间受水浸泡,容易出现死卵,或免强孵出幼蚓,身体虚胖,类似“水肿”,软弱无力,成活率降低。但含水量低于15%时,卵茧千瘪,孵化率降低,幼蚓细小、虚弱。在孵化期间,养殖床适宜的含水量以28-30%为宜,做到上松下湿不积水。为了保持湿润,床面可盖湿稻草。
(3)空气。孵化初期,卵子的胚主要靠酶系统分解蛋白质而获得氧气,孵化后期,卵茧变软,呈咖啡色,幼蚓血液流动,开始吸氧,所以必须注意通气。若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0%左右,会延长出壳时间,幼蚓不整齐,成活率低。为了保证养殖床有良好通气条件,孵化期的饲料层应尽量薄些。
(4)基料。蚯蚓适于原基料孵化,卵茧在孵化期一般不需要变更饲料层或添加饲料,以免影响卵茧孵化。为了让幼蚓破壳而出叉能群集觅食,可在孵化前期采取块状或条状加料。基料厚度应保持15-20厘米,pH值维持在6-7为宜。
版权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sji11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