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栽培中稻历史悠久,现在,中稻生产在我国长江流域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稻田耕作制度形式。那么,栽培中稻要注意哪三大主要技术环节呢?
一、适时早播,避过高温
长江流域每年的7~8月都有副热高压控制的“火南风”,对中稻抽穗扬花不利,特别是一些杂交稻,不耐高温,往往形成大量空壳。所以,要适当早播,避过这段高温。
常规中稻4月10号到4月中旬播种,5月中旬插完秧,力争7月25日前齐穗。这样既充分利用了5月中旬到6月下旬约30多天的有利分蘖期,形成丰产苗架,又可避过高温,提高结实率。
二、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要形成亩产千斤的苗架,必须提供充足的肥料。基肥和追肥的比例,基肥占70%,追肥占30%。追肥分三次施用:栽秧10天内;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尿素15斤,栽后15天~20天进行第二次追肥,每亩尿素5斤左右,破口时再追施一次粒肥,可用1~1.5%的尿素溶液加2%的过磷酸钙溶液进行叶面喷射。
三、合理密植,争取多分蘖成穗
杂交中稻分蘖力强,可采用5x 8寸,5x 7寸,4x 8寸,每蔸插4~5根苗,每亩插足8~9万基本苗,最后成穗20万左右,每穗120粒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
常规中稻分蘖力不及杂交稻,穗型也较小,应适当加大窜度。可采用小丛密植的方式,每亩插2.5万~3万蔸,每蔸插5根苗,每亩插足12万~15万基本苗,最后争取25万穗。
版权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sji11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