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元宵节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活动形式有以下诸种:
张灯挂彩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自古就十分重视,中国独特的区域经济和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又使节日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更具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元宵张灯观灯的时间,基本和各个朝代的规定和风俗有关,即唐时为三天,宋代为五天,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十八收灯。明代是从正月初八挂灯,直到正月十七落灯,历时十天。“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是那个时代观灯的写照。
元宵佳节的灯彩,在农村则以在家中点燃大红蜡烛、张挂“走马灯”,在门口张挂标有姓名的大红灯笼,在宗祠门口和主要街口悬挂天灯、宗祠内悬挂“镇堂灯”,还有迎狮灯、象灯、龙灯、珍珠灯、板凳灯、百戏社火、燃放花炮烟火等等。
在门口张挂的灯笼多为篾骨纸糊大红灯笼,有长方形的,也有东瓜形、南瓜形的。灯笼四面标有姓氏,内燃蜡烛,远远望去,有如繁星点点。蜡烛点完就要换,一直点到天亮不收灯。
走马灯
“走马灯”是一种表现人物、花鸟、走兽、鱼虫或亭台楼阁的灯彩,至少在1500年之前就已发明使用。宋人曾对走马灯作过生动描写:“飚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在中国各地“走马灯”的骨架也由竹篾扎制,扎灯架的绳索用的是一种绵纸条,把他们搓成绳状,扎架时无须打结,只用糨糊粘贴即可,与打结比起来,具有简单、快速和平正、牢固等特点。扎灯的人把竹架扎好后,再把按尺寸凿好的各种图案纸花一面一面粘贴上去,形成各式完整的窗花式灯彩,然后再在灯内装上一个用纸糊好的圆筒,在底轴上钉上铁钉,插上灯烛,蜡烛点燃后,周围的空气变热了,热空气膨胀上升,从而形成了风。风经过灯顶部的纸风车,吹得风车转动,同风车连接的、画有各种图形的外壳也同时转动起来,映现出接连不断、互相追逐的生动情景。这种能动的“走马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创造。笔者青少年时在自己的家乡城门和兴田、潭口、夏田等地都见得很多,其中兴田村的“走马灯”,造型新颖,花样最多,纸雕精细,质量最好。西湖、桃墅、番溪,经公桥港口、江村、勒功、沧溪、庄湾、瑶里、锦溪、曹村等地也都有类似的“走马灯”。“走马灯”是中国元宵灯彩中的艺术品,因而基本上都是挂在民居中堂八仙桌的上方,终年不下,以供观赏。
如今,中国乡下一些地方也能见到一些“走马灯”,有的人家依旧在灯内点蜡烛催动,但有的灯内底轴上已经装上了电灯,从而使这一古老形式的灯彩染上了现代科技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