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果蔬百科 > 正文

鲜地黄怎么吃 鲜地黄的功效 鲜地黄有副作用吗 鲜地黄是哪里的特产

目录:

  1. 鲜地黄怎么吃
  2. 鲜地黄的功效
  3. 鲜地黄有副作用吗
  4. 鲜地黄是哪里的特产
  5. 鲜地黄与生地黄的区别

鲜地黄怎么吃

很多根茎植物其实长得很相似,所以很多人都会搞不清楚,比如说鲜地黄就长得跟生姜很相似,但其实鲜地黄和姜可是大不相同,其气味,功效以及吃法都是不一样的,那么鲜地黄要怎么吃呢?

鲜地黄是一种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清热凉血的药材呢!鲜地黄性寒,功能为滋阴补肾。不只生津止渴和凉血清热,还对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便秘等有作用,凡是血分有热伤阴的人,都可以经常服用。

那么鲜地黄要怎么吃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道食疗偏方吧!

1、治疗温热病:可以用鲜地黄做清营汤;如果是治疗温病的后期,由于余热还没消尽,应该把鲜地黄用来煮青蒿鳖甲汤

2、治疗内热消渴和便秘的,应该食用鲜地黄煮的曾液汤。

3、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以鲜地黄30份,大黄15份,黄连9份,黄芪15份,生甘草6份,研末,混合备用。用时取药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钟过滤,去渣凉服,每天2次,重症者每日4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便能止血。

4、 红斑肢痛症:鲜地黄120克,黄芩60克;苦参30克,水煎服,效果良好。

5、滑精:鲜地黄250克,与150克饴糖拌匀,放入乌鸡的腹内,用线缝好,放人碗内置于蒸笼中,蒸熟透,吃鸡肉及鲜地黄,有补益精髓作用。

6、腮腺炎:用鲜地黄15-30克,蚕豆7~14个(鲜干均可、去皮使用),食盐1-2克,共入臼内捣烂后,摊散在塑料膜或树叶上,贴于患处,外用纱布绷带包扎,6~12小时换药1次。特重症者配合服仙方活命饮,一般2~3天即可痊愈。

7、高血压病:鲜地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月有显效。

鲜地黄的功效

鲜地黄是地黄的一种,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俗称生地,那么鲜地黄有什么功效呢?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鲜地黄有强心作用,对衰弱的心脏更为明显。鲜地黄有弱的利尿作用,其利尿机制与强心和扩张肾血管有关,其有效成分为梓醇苷及其衍生物。

其次,鲜地黄能明显提高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可以增强人们的免疫力,免于病毒的入侵。

再者,鲜地黄能显著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阴虚患者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的症状,使血浆cAMP含量正常。

另外,鲜地黄具有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作用。

最后,鲜地黄能抑制体温中枢,具有较好的降低体温的功效。

鲜地黄有副作用吗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们无论吃哪种药,除了要了解其治疗功效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了解这种药物会不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它吃多了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那么吃鲜地黄会对身体有副作用吗?

鲜地黄本身没有副作用,但是由于地黄性凉,凡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忌食;寒性体质的人也尽量不要食用;对于阴虚肠躁便秘不可食用,否则会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

另外,食用鲜地黄时要注意它的一些搭配禁忌,鲜地黄黄忌与萝卜,葱白,薤白,韭白一同食用。地黄忌用铜铁器皿煎服。

鲜地黄虽有清热凉血的功效,但是不能长期服用,否则物极必反,长期服用鲜地黄黄会上火,从而导致败血。

鲜地黄是哪里的特产

鲜地黄是哪里的特产呢?想必很少人去了解吧,因为鲜地黄一般都是在一些药材店有出售,购买也十分便利,但了解下鲜地黄的产地也无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鲜地黄是哪里的特产吧!

鲜地黄是生长于我国河北、东北、河南、内蒙古。鲜地黄的培植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严格,只需要温和气候,充足的阳光,加上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壤土,就可以让鲜地黄长的很好。

鲜地黄一般是秋季采摘,根长的很壮实,茎很肥厚呈现块状,表面橘黄色,带有半月形节及牙痕。叶子上面有许多的皱痕,叶缘还带有不整齐的钝齿。每年的四到五月,它会长出花望,花冠是紫红色的。等到其根茎生长成熟,就可以采摘,经过处理还能加工成生地黄和熟地黄。

鲜地黄与生地黄的区别

很多人都好奇鲜地黄究竟是不是生地黄,很多时候都会分不清楚鲜地黄和生地黄有什么区别,其实鲜地黄和生地黄无论是从外表或者是作用可是大大不同的呢!那么鲜地黄与生地黄的区别是什么呢?

鲜地黄与生地黄的区别就在于鲜地黄是地黄新鲜的块根,秋季采挖的时候,要除去芦头、须根和附着在块根上面的泥沙,这时直接拿去使用的鲜地黄,便是鲜地黄,易折断味道有点甜和苦交合。而如果在采挖鲜地黄的时候,把地黄用来烘培,直至它变成八成干,这种叫做生地黄,它味道微甜,不易折断有光泽。

另外一点就是,鲜地黄和生地黄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怎么说呢?

鲜地黄清热生津,可以止血和凉血,经常是用于热病伤阴,吐血、咽喉肿痛、舌绛烦渴、发斑发疹以及衄热等病症。相对于鲜地黄,生地黄是可以凉血清热,也可以生津,还可以养阴,多用于治疗阴虚内热、骨蒸劳热等问题。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