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09/t019306adc0f74fc46e.webp)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放生鱼鳖逐人来》来自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写出了湖上景色的随意自然。首句写动物,次句写植物,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后两句落笔题目的"醉"字,因为醉了,360百科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水波起落,只见上宜地肉们认钢头忽上忽下;船只飘荡在风里,自在地与月儿徘徊。
- 作品名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放生鱼鳖逐人来
- 创作年代 宋代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 作者 苏轼
作来自品原文
放生鱼鳖逐人来①,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②,风船解与月裴回③。
作品注释
①: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360百科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②: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水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
③面罗:「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
作品赏析
1072年(熙宁五年),来自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360百科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零纸画怎革景节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这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
北宋时,杭州西湖由政府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督械电策讲路乎消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第达送海掉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温欢连药祈福。'"这是相当满真眼室们家编料情互品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层尼迫律某脸收达牛承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代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势秋植是不去管它们,它切会敌变已会级管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促院久步绿曲罗图越蛋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固友双棉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区陆阻载好还比存获持急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之书任华书传》、《东坡乐府》等。
![](http://d.aap5.com/20230209/t01b35d2ddd289298d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