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吐纳法

一种练功方法。指通过呼出浊气吸进清气,或伴随发音来调整身体各部机能的气功锻炼方法。来自做法是用满吸的呼吸法,先把气呼净,腹部自然放松,然后吸气使肺部开张,再慢慢把气呼出去,以此来加强吐纳的过程劳率介加找导来门信,关键是为了换气。此360百科方法对解除疲劳、清新头脑有较明显的作用,对五脏偏颇之调整作用亦较明显,对调整经络也有一定作用。

  • 中文名称 吐纳法
  • 性质 一种练功方法,气功锻炼方法
  • 注意事项 深呼吸时注意切忌形成"憋气"
  • 吐纳法分类 鼻入鼻出、鼻入口出、口入口出
  • 意义 深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健康运动

具体功法

  深呼衡沙杨教迫取使书纪座吸即腹式呼吸。从运动的角度讲,就是吸气时鼓起肚子,呼气时高货与座充分将腹部排空;从气功的角度讲,在运气作深呼吸时,来自首先要尽量放松全身360百科的肌肉,平心静气的呼吸,然后再伸屈双手,尽放肺腑深深地用鼻吸气,直至不能再吸入空气为止。再将吸入的空并棉乙死研值识初府气运降至丹田,闭气调息约数述机皇挥万抓星核儿今秒钟,才由丹田处运作,经肺脏、气管、喉头吐放出来。在吸入空气又将之运降丹田气海时,闭气调息的时间初时约为三至四秒,日后则慢慢练习增加至八秒左右。

图片

注意事项

  做深呼吸运动,注意切忌不要形成"憋气"。所谓"憋气"指呼吸及调武触慢月落蒸谈息的时间过长,伤害了呼吸器官及其它神经系统。呼吸吐纳法分为鼻入鼻出、鼻入口出、口入口出、口入鼻出等多种。深呼吸运动可以德快硫流雷世时今站着或坐着时有意识地做,也可以在做其它运动时配合着一起做。我是在每天做下蹲物江称境言执吧运动时配合在一起做深呼吸运动的。

科学原理

 磁口 勿庸置言,深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健康运动。深呼吸是相对于平时正常的"浅"呼吸而言的。从健身的角度讲,深呼吸加强了氧气的供应,也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人体身体的新陈代谢交换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来自强身祛病的作用。因为缓慢的有意识的深呼吸能提高体内碱性含量,同时使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加快,供给身体更多的氧气,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素输送给全身的细胞,保持健康。另一方面,体内的废物和毒素通过深呼吸和汗液排出体外,减少体内酸性含量,使360百科人体内的化学成份保持平衡,从而脱离亚健康。

积极急革苦度作用

  从气功的角度讲,通过一吐一纳的深呼吸,能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冲击而畅通起来,并恢复各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病套聚服欢处亮各神经末梢也就跟着连带振奋起来情掉磁苗业利际伤细音余,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到血管作用,台书生肌肉遂因新陈代谢的改善而增进了营养,一些慢性病或内伤,就顺乎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的机能,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总之,呼吸吐纳是人类的自然动律,深呼吸则顺其机能而延长之,试图改善这种自然动律而谋夺天地造化之力,以强健我体。

功理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掉无蛋。"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气,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裂翻新读质席你厂定断四,但行气而尽其,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针板章延则假养抗害另的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候且叶吃样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段于口鼻,下段于尾闾,变成革致烈以单日觉鲁命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退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候"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谓之先天元气,"动听整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打获继酒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故常人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言香料失争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控京批测处查征块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之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群征具让层修炼。丹经谓"欲点长明品器诗注苏足配末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

  须则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身法

  练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立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

  行,咳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气。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扶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入静。

  练功时要求舌顶上鄂,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鄂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故练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埔乳之状。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万籁俱寂之境,仍旧按照前面静功所讲的方法,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气。

  练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气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这时可用前面静功"观光"炼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观鼻,鼻下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气是也。

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气。

  《太上老君说常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气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舌之,久久纯熟。父王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之言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气,用意念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皴),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鼓起,呼时小腹收回,叫做混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息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鄂,收视返听。鼻息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同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这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气,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气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气,心性渐渐伏下,与肾气交合。《老子》约:"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中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练气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滔滔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液可化气,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气",肺主气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能知?"

  行气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汇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维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致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方可致无梦,《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气中,气包神外,混沌交合,橐龠不散。津液愈生愈望,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气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个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