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书斋内外的经济学

2006年译著付梓前,撰序时曾感慨:"在发达商业社会中沉浮,宛如疾驰于高速公路,忙碌、紧张而又盲目"。来自更忆及斯密分工理论,心有戚戚:《国富论》开篇畅想分工的好360百科处,但第五篇却感叹分工让人"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无变化生活的单调性质,自然把精神上的勇气销毁了"(下卷,第339页)。我不愿意变为"最愚钝最无知的人",源粮副河拿玉也不愿意"把精神上的勇气销毁",故而重返北京,此文集也算是对6年"忙碌、紧张而又盲目"生活的总结,抑或人生"到此一游"之涂鸦。

为便于朋友们阅读,矿突派终职感终鲜文集按照"国际金融危机"、"内地经济"和"香港经济",在2004与压滑支晚战触供调~2010年写作的数百篇文章中各挑选出12篇,作为文集的前三部分,每一部分的文章则以写作时间先后排序。"内地经济"部分,不少文章同下述背景有关:最近几年,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升温,剂附国宪虽重若慢其中不乏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部分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回应此类误读,笔者坦承其中不乏辩解成分。至于"香港"部分,笔者置身其间,却总笔电脚该措进落味有"局外人"的感觉,算是笔者对香港社会经济民生的旁观,其中既包括支持香港扬片思证目化政府"依法施政"的需要,亦包括笔者对港人热议话题的冷思考,或有助于读者了解香港社会经济民生问题。另外,食民走府获常笔者在香港工作生活期间,正赶上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故除香港和内地经济之外,文集特意挑选了一些同国际金融危机有关的文章。

  • 书名 书斋内外的经济学
  •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定价 68 元
  • 开本 16 开

图书信息

  书斋内外的经济学--胡怀国文集

  480000字

同棉般三宗  2010年1距尽频业玉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印数0001来自-1800册

  ISBN 978-7-5141际决-0054-9

书斋内外的经济学

作者简360百科

  胡怀国,男,汉族,1面使长越奏或够热971年生于山东数立降治价副何都走从莒南,1999年毕小环信马甲校特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起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曾为韩国产业研究院访问学者(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刘答模派察范后(2003年)、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2010),2004年6月至2010年5月借调香港工作。

前 言

  2004年6月~2010年5月,笔者因工作关系在香港生活了近6年,期间断断续续写作了数百篇小文章,大部分未曾出现于中国内地。返京后,在朋友们的期待和鼓励下,从中挑选了部分文章,结集出版,呈奉给内地读者朋友。

  文集向来是学术大家所为,笔者显然不适合以文集来自的形式出版作品,不过,6年香港生活确实是一段特殊经历,朋友们希望对此多些了解;同时,虽说笔者难言已进入学术殿堂,但学术研究毕竟是平生夙愿,追求学术过程中亦偶有小得,愿意就此同朋友们交流心得。故而,笔者更愿意读者朋友,把这些文章视为笔者在360百科香港工作生活期间的"观察日府易波记",以及追逐"学钟单移告果获告方控问"梦想过程中的"读书笔记"

  笔者素爱读书。窃认为,人生是个偶然事件,多看一眼是一眼。自己的眼睛,毕竟受限于时间、空间,而书籍则是千百年来"有心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弃之岂不可惜。再者,读书实际上是跨越时空的"交友",且这些朋友呼之即来(翻开书)、挥之即去(合上书),择友由我,兼具耐心,间或可觅同道知己,如此人生岂不美哉!

  到香港后,笔者却发现,读书(包括写作)原来是件极为奢侈的事。赴港之前,不论身在何处,总会随身带一本书,所谓良友相伴,如此才心安理得;有空就翻翻,三两天总能读一本;到港以后,工作生活节奏突然加快,全球财经热点环环相扣、时时转换,再难有淡泊恬静之优雅,兼睡眠严重不足,何谈清茶一杯夜读书。

  这东注些文章的写作有一定偶然性,若非工作需要,断不会有这些文章。笔者爱读书却不怎么喜欢写东西,这些小文的写作,多源于工作需要,不少还是"命题作文"。与内地不同,香港难有过夜文章,书中第一至三卷小文,从接受任务到成文,大多在24小时之内,谈不上乐永么牛机初太垂七解席指趣,谈不上精雕细刻,适应社会和工作需要而已,疏忽纰漏之处望朋友们谅解。

  2006年译著付梓前,撰序时曾感慨:"在发达商业社会中沉浮,宛如疾反喜驰于高速公路,忙碌、紧张铁收曾沿件五目听术星帝而又盲目"。更忆及斯密分工理论季名,心有戚戚:《国富论》开篇畅想分工的好处,但第五篇却感叹分工让人"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无变化生活的单调性质,自然把精神上的勇气销毁了"(下卷,第339页)。我不愿意变为"最愚钝最无知的人"维原,也不愿意"把精神上的勇气销毁",故而重返北京,此文集也算是对6年"忙碌、紧张而又盲目"生活的总结,抑或人生"钢形抓必场到此一游"之涂鸦。

  为便于朋友们阅读,文集按照"国际金融危机"、"内地经济"和"香港经济",在2004~2010年写作的数百篇文章中各挑选出12篇,作为文集的前三部分,每一部分的文烈扬二养必式项纪士河握章则以写作时间先后排序。"内地经济"部分,不少文章同下述背景有关:最近几年,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升温,其中不乏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部分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回应此类误读,笔者坦承其中不约针伯考苏鱼职乏辩解成分。至于"香港"部绿些蛋到油众友称析分,笔者置身其间,却总有"局外人"的感觉尔样,算是笔者对香港社会经济民生的旁观,其中既包括支持香港政府"依法施政"的需要,亦包括笔者对港人热议话题的冷思考,或有助于读者了解香港社会经济民生问题。另外,笔者在香港工作生活期间,正赶上席卷分伟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故除香港和内地经济之外,文集特意挑选了一些同国能达或财评际金融危机有关的文章。

  "文集"第四至六卷,主要是赴港前的文章,大多写于1998~2003年间。虽时间久些,但其本身没有多少时效性,亦令自己回想起那些埋头书堆的神仙日子。其未整新房液中,第四卷是我从过去发表区门氧校逐副述的文章中,挑选出滑计移衣满会来的同"经济学大师"(诺奖得主或潜在诺奖得主)有关的文章。第五卷是笔者1999年前学习经济思想史时的习作。经济思想史是笔者"最爱",读书时亦曾做过不少笔记、发过诸多感慨,但多年的"北漂"、"韩漂"、"港漂"生活,令大部分旧资料损失殆尽,幸而在一个软盘中找到少许,略加整理而成第五卷。最后一卷即第六卷是笔者挑选的三份读书笔记,它们分别写于1996~1999年在北京大学读博、2002年在韩国做访问学者和2003年在中国社科院做博士后期间,它们均是为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写作准备的材料,当时颇下了一番工夫,或许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参考价值,故收录于此。

  2002年从韩国返京后,《经济学家茶座》詹小洪先生向我约稿。当时正在翻阅梁启超全集,于是连夜呵成"梁启超论中国群治不进之根由"读书心得。不过,写毕却觉得语言生涩、非古非今,既不能令自己满意、又无暇修改,故不了了之。2010年返京前后,同朋友们有些交流,部分邮件内容在詹小洪先生的鼓励下整理成文,于是有了《经济学家茶座》上的一组文章。值文集出版之际,特意挑选了一些与《经济学家茶座》有关的六篇小文,并从香港工作期间写作的文章中挑选了两篇,凑成八篇雅俗共赏的小品文,作为附录收录于书末。

  值"文集"出版之际,我特别希望感谢我的妻子刘胜芹女士。她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受过良好教育,有一份受人尊重的工作。2005年,她毅然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做起全职太太,悉心照顾笔者的饮食起居。"文集"收录的每一篇文章,她都是第一读者,编辑兼校对,更不乏好的建议。我愿意把"文集"献给她。

  在香港工作生活期间,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在生活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让笔者不必顾及生活之忧,在此深表谢意。经济科学出版社周国强先生,对"文集"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他的工作效率和敬业精神让笔者感动,他的鼓励是"文集"得以最终出版的重要因素。当然,因笔者水平有限,文中必定有疏忽、不足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胡怀国

  2010年10月·北京

目录

  第一卷 国际金融危机面面观

  次按真面目:从天使到魔鬼的蜕变(2007年8月)

  贸易战新杀手锏:安全标准(2007年8月)

  中国股市正在步日本后尘?(2007年9月)

  伯南克减息:市场挟持 VS 暗度陈仓(2008年2月)

  越南危机的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2008年6月)

  金融海啸触发"国家破产"危机(2008年10月)

  出口急跌打击亚洲外向型经济体(2009年2月)

  债务危机笼罩东欧(2009年3月)

  避税天堂为何成为富国"眼中钉"?(2009年4月)

  金融海啸重塑世界汽车业格局(2009年4月)

  谁来为庞大的财政赤字买单?(2009年5月)

  贸易保护主义:暗潮汹涌 难成气候(2009年10月)

  第二卷 内地财经热点探析

  解读中国经济奇迹

  --写在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2004年9月)

  两个"万亿美元"的喜与忧(2004年10月)

  美国严重高估中美贸易逆差规模(2005年3月)

  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多方博弈(2005年4月)

  "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贡献巨大(2007年8月)

  中央企业步入全面整合期(2007年10月)

  北京奥运投资及收入将创历史新高(2008年7月)

  诺奖得主解读"中国奇迹"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10月)

  中国开启地方政府发债大门(2009年3月)

  如何看待中央与地方GDP差异(2009年4月)

  内地创业板:"首日爆炒"的疯狂与理性(2009年11月)

  内地"加薪潮"背后的深层原因(2010年6月)

  第三卷 香港社会经济解读

  香港经济已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和沙士冲击的阴影(2004年7月)

  邵逸夫奖:弥补诺奖缺憾,彰显中国实力(2004年9月)

  真正的民主具有宽容精神(2004年10月)

  评董建华特首2005年《施政报告》(2005年1月)

  揭开经济自由排名的面纱(2005年1月)

  香港自由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2005年2月)

  评唐英年2005~2006年度财政预算案(2005年3月)

  解决失业问题不应以牺牲比较优势为代价(2005年9月)

  评行政长官曾荫权首份《施政报告》(2005年10月)

  香港正式推出存款保障计划(2006年10月)

  人民币加速升值,港币何去何从?(2006年12月)

  香港金融高层大换班(2009年6月)

  第四卷 经济学大师的智慧

  斯蒂格利茨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2001年)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及其应用(2002年)

  卡尼曼和史密斯对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的贡献(2003年)

  赫尔普曼对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贡献(2003年)

  恩格尔和格兰杰对经济计量学的贡献(2003年)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对动态宏观经济学的贡献(2004年)

  第五卷 经济思想史研究

  斯密思想体系的一致性

  --"斯密问题"略论(1999年)

  对斯密研究方法的评价与新评价(1999年)

  斯密分工理论及后世的争论

  --兼论《国富论》第一篇与第五篇的"矛盾"(1999年)

  从李嘉图学派解体看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嬗变(1998年)

  价值与价格:历史的考察(1998年)

  对我国经济学说史研究现状的思考(1998年)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

  --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世纪末回眸(1999年)

  一部值得推介的经济思想史教科书(2010年)

  第六卷 经济学读书笔记

  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1998年)

  从新古典增长到内生增长:基本分析框架(2002年)

  人文发展的理论框架与经验应用

  --基于阿马蒂亚·森能力方法的考察(2003年)

  附 杂文选录

  梁启超论中国群治不进之根由(2002年10月)

  香港应该捍卫什么样的核心价值(2004年6月)

  爆竹声中的文化幻觉(2006年2月)

  都是GDP惹的祸(2010年1月7日)

  令人困惑的香港人才问题(2010年3月25日)

  观新版三国,侃经济人生(2010年6月3日)

  在韩生活的尴尬事(2010年7月10日)

  中韩图书馆二三事(2010年10月2日)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