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从文本、作者以及文化语境等视角来解读来自怀特作品的世界性、独异性损斯货站洋要等武兴和民族性。首先是目块士或怀特作品中的怪异人物形象的世界性特征。论文分析了怀特小说中的疯癫、恶魔性、双性同体/同性恋、圣愚等怪异形象,强调怀特小说中若干怪异性的多元共生。澳大利亚特殊的历史文化特征使怀特的小说人物在与整个西方文学传统中的怪异人物在精神领域相通相连的同时,又讲示图觉口有着相对舒展的形象空间,带着澳大利亚人特有的精神印记。
- 中文名 孤寂大陆上的陌生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异性研究
- 定价 ¥24.00元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徐凯
- 出版时间 2007-04
基本信息
作者:徐凯
孤寂大陆上的陌生人ISBN:10位[7807450045]13位[9787807450047]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来自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
定价:¥24.00元
内容提要
论文接着从创作发生学和创作美学的角度解码怀特小说中的多重怪异性符码。各种怪异性之间并非界线清晰,畛域360百科分明,而是重叠渗透、纠结缠绕。论文试图说明,怀特小说中的怪异性看似色色不都织同,实则潜脉相通——都与创作主体的怪异性相通。怀特作为同性恋者在澳大利亚人的过振眼中是一个不折不老民终所扣的怪异人物。他生最刻为义剧助斤合取于伦敦并在英国接父要械受教育,在国外游历多年后回到澳大利亚。心理归属方面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徘徊。他的意识深层折射出多重的阴翳和二律背反的感情。在创作早期生涯中澳大利亚评论界的“恶评”也给他心理上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理解怀特作为创作主体的怪异性是引导我们走出怀特所营造的代达勒斯迷宫的阿里阿德涅线团。在澳大利亚构建统一的民力赶北京乡呢扬结必族身份的过程中对同质性的关注形成了普遍的“仇异婷买心理”(difference-phobia)。疯癫、圣愚、恶魔式人物、固统装当极直不收同性恋等怪异形象同属一个语义药内蒸市场,往往被指认为谈论属吧染严万禁区,甚至被完全排斥。社会文化地图上几乎未给怪异人物留下空间。本文认为,文学创作是怀特宣泄心理创伤的安全阀。通过创作死,怀特宣泄了内心的苦闷,把驳杂的心灵状态转化
为缤纷的艺术世界。对怪异人物的煤实描述显然是作者那长期被压抑的自背下施来整期第计片候我一次次恣意释放,是对当时传统社会规范的公然挑衅。在怀特的小说世界里,被边缘化的个体走到了舞台的中央,似乎怪异才是人的正常状态。文学创作使怀特能够维持一个并不确定的自我。怀特呈现的是怪异人物的真实命运及其内在精神图像。家答弦评止兴阻怀特反对现代认知体系,通脸劳神农服树速茶过对怪异的关注,来肢解当时的权力话语,将一个个怪异而又鲜活的人物从人们的视野的深处搀扶出来。怀特关注的是普通人的际遇,但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对精神贵族的高度认同,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知采饭但执识分子的立场;启蒙和责任感成为他一以贯之的创作思尽双修维法则。怀特写的是怪异的凡人,话语依然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话语。这或许正是作家内心矛盾的一种外现所以不难理解在他的强限站福致价货右连概同作品中即使是女佣和农夫也有哲人般的真知灼见。这似乎不是一个恰切的叙述路径,但似乎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完成怀特在叙述层面之后的叙事旨归。怀特笔下的怪异人物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心灵在别处。怀特和他的小说人物以不同于常人的坐标观照生活,日常行为的图谱后面是精神超验的广阔空间。
怀特的陌生化视角及其对怪异性的观照,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澳大利亚的文化和文学的现代化建构进行历史考索和追问。怪异人物形象之所以在怀特的小说中蔓延,是因为作者和作品需要它
来刺激审美想象,需要它所负载的文化符码,需要它的隐喻意义。在怪异审美化的背后,掩盖着的正是通过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学式的工作才能发现的社会和文化症状。
论文认为,怪异人物族群在怀特作品中反复出现,不仅折射出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个体感受,更深层次上暴露当时澳大利亚普遍的认同危机。怀特小说中性格迥异、各有倾向的精神标本是被精心选取的。怪异人物所经历的分裂(肉体的和精神的)不仅是现代意义上的主体的分裂和人的异化,更重要的是指后殖民语境中个体认同危机和归属的阙如。
国家的命运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卑微个体来承担的。怀特笔下怪异人物的个人遭际具有民族寓言的功能。怪异性是主体不确定性的表征,是隐匿不彰的民族心理的外现。在过去的一百多年
中,澳大利亚文学透露出一种有关身份和归属的恒久焦虑。怀特这个同性恋者,一个从英国回到澳大利亚的“家中的放逐者”(exileathome),对自己的个体身份和归属,对民族身份的思考比其他的作家更加深刻。但是,怀特不是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构建个体身份和民族认同,而是用个体身份的追索来反映民族认同危机之下的普遍焦灼。他触及的是民族心理中隐秘的部分,是“集体无意识”,更接近民族心理真实。
从主体性的角度上说,澳大利亚现代文学的创生过程,也是现代主体建构的过程。以劳森等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文学中关注的多是民族国家的整体身份,着眼于“国家身份”的建构,而怀特则更注重于个体主体性的思考、发现和建构,着眼于“人的身份”的建构。如果说劳森写的是澳大利亚人的理想,表现的是理想的自我,怀特则写出了澳大利亚人的焦虑,表现的是隐秘的自我。怀特小说文本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在后殖民的语境之下,“自我”的范畴是极不稳定的,个体的身份在国家身份的不确定状态下失却了归属,处于漂浮的状态,成为宗主国在其异质空间的“他者”。
怀特的小说印记了怪异人物灵魂移植的排异与适应,记录了文化他者身处边缘的纷繁复杂的体验。这种体验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被淹没了。这些怪异人物体现的是民族主义者的国家想象中
未能涵盖的民族共相。怀特将怪异审美化,祛除了怪异的贬损涵义,还原了怪异族群生命形态的历史性与本真性。在怀特的小说中,怪异不仅是生存的状态,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超验的必须。怀特试图揭示当代澳大利亚的日常生活结构和心理图式,并力图寻找平凡背后的诗意和超越。怀特消解了传统文学所构建的民族身份却更逼近了澳大利亚民族心理真实。从这种意义上
讲,怀特勾勒出了“澳大利亚的精神版图”。
作者简介
徐凯,文学博来自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做蒸都孔松经耐材背阿变教授,上海外文学会、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中国澳大利亚研女解历神肉已又红态我京究会会员。主要从事澳大利亚文学、英美文学研究。近年来在《外国360百科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面诗诗极触观斯属春什雷《当代外国文学》、《名作欣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译文》、《外国文艺》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一场后现代的盛宴》、《作为隐喻的性别含混》等14篇文章。承担或参与澳中理事会、上海市教委等各级项目5项。编有《英国散文选读》(副主编)。
编辑推荐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于197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澳大利亚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家。怀特长期以来一直以符号的方式存在于大多数澳大利亚读者的视野背景当中。作为时代的隐喻,“怀特”这一文化符码成就见受军问了或贬或誉不同的景观。怀特一直是中外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有关怀特研究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浩若烟海,从主题、结构、象征、语言都有讨论。怀特的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理论的实验场,新批评、心理分析、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文化研究等理论先后登好精台。方法殊异,得出的结聚象各微论也各不相同,有些观点甚至销甲促副夫是相互龃龉,势若水火。有论者强调怀特作品中的世界性因素,认为怀特属于欧洲文学传统,并且批评怀特的作品与澳大利亚毫无关联。有的论者则强调怀特的主体特性,认为怀特创作的内容和方式完全是由他个体的特立独行的脾性所决定晚存为益原问据占久茶的。另有论者则强调怀特作品与与亚军住首宣迫家澳大利亚的关联,把他奉为国家神话的书写者,完成了国家的文学建构。
本文认为单娘践之坐多,怀特作品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他的小说是当时全球性问题的地方性表述。刻骨铭心的异化和孤独感是20世纪的世纪病。但是,由于澳大利亚特殊的历史、政治、文化和地缘关系,这种失落、异化和孤传乐握杀害束题独在澳大利亚尤为强烈。诚然,怀特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怪异人物是现代西方社会的普遍的症候,怀特对现代意识的关注已经超出了澳大利亚的地理和文化疆界。然而,评论界往往过分强调他的世界性,从而忽略了他洋依层突浓马才试外那不容忽视的独特的个体性和民族关联。另一方面,有的论者虽然强调怀特作品的民族关联,但是过分强调作品在民族身份建构中的政强组治功能,从而消解了作调宽皇联序科及书界品的艺术成就。澳大利亚已有的怀特评论中对怀特作品的理解、批评、欣赏或攻击中,往往政治诉求大于文学诉求,道德意义大于美学意义。澳大利亚论者和读者对怀特的肯定或否定与其说是出于文学的理由,不如说是出于历史的理由;与其说是出于理性,钟汉造西限干批号倒不如说是出于情汉感。
目录
Acknowledgements
Listof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RevisitingEcce劳按ntricityinWorldLiterature
Notes
Chap房烧到terOneEncounteringEccentricityinPatrickWhite'sFiction
ⅠTheMadness
ⅡTheDaimonic
ⅢTheDivineFools
ⅣAndrogyny
Notes
ChapterTwoDecodingEccentricityinPatrickWhiteandHisFiction
ⅠEccentricityinWhite:APsychologicalInterpretation
ⅡEccentricityinWhite'sFiction:ATechnicalInterpretation
ⅢGothicElementsinPatrickWhite'sFiction
Notes
ChapterThreeContextualizingEccentricityinPatrickWhite'sFiction
ⅠAustralianIdentityObsession
ⅡUnsettledSettledness
Note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