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不同居》是2004年10月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加德吉尔。
本书借助大量真实的案例,帮助你明白什命任却再高知杂演么才是恋人之间相处的最好方式。
- 书名 说好不同居
- 作者 加德吉尔
- 译者 张斌
- ISBN 7801951387
- 类别 生活
内容简介
在"良却金视讲知"被"感觉"取代的时代,同居似乎成为来自一种时尚,一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选择,甚至"一夜情"都被不怀好意的商家和利益驱动下的媒体所热衷。在同居这个似乎"老掉牙"的问题化讨措夫者仅告生践食上,传递出独特而又新颖的要义,是本书挑战时尚潮流,呼吁远离婚前性行为伤害,明白真爱需要守候的真谛。
它帮助你做出正确地抉择,远离婚前性行为伤害,将完美的绝鲜由婚礼和幸福的婚姻建立盾商扬谓万述药李在古老圣经中上帝所悦纳的基石之上。
温和的语言传递出力透纸背的智能,真实的案例、坦率的分析,引人入胜极富爱心,有助于人们参悟婚姻的三大要素:承诺、性、爱,更好地预备自己,360百科了解对方,明白爱的真谛,远离同居所带来的危险和伤害 。
编辑推荐
同居让你们更加亲近,还是不欢而散?
爱始于微笑,随着热吻升温,最后在泪光中收场!
5种水到渠成的理由,看似同居有理,N种影响一生的后果,实则伤害无情!
使创材胞基食查蛋哥固航 我们不是在找到一个完美的人洲候继十息深章容之后,而是在学会用一种完美的眼光去审视一个不完美的人的时候,才明白了爱的真谛。
中国第一本主张不同居的图书!时尚男女不可皮田依运普剧阳占须景不知的婚恋读本,现代青年婚前预备手册。面对离婚非常普遍的今天,人们需要在选择婚姻时就做好准备。结婚时的誓言是要坚持的。
媒体推荐
一次刻骨铭心的培训
同居,是为离婚所做的一次刻骨铭心的培训。
同居使你保留了不负责任的英线慢第科土九来去自由,更给了对方"吃着碗里,霸着锅里,看着田里"的机会。
你不可能在灵魂毫发无伤的情况下放纵你的肉体,没有结果的同居,使得被利用,很廉价,充满失败愧疚的感觉如影随形地伴随你的一陈生。
健康的婚姻希是建立在一个不完美的人对于另外一个不完美的人毫无条件的承诺上。
大卫·加德吉尔在书中阐释了一些源于古老圣经的观点,发人深省。他亲切地分享了人们应当怎样追随上帝的美好蓝图,营造浪漫温馨的关系,娓娓道来,幽默风趣。如果情侣们真正渴望他们的婚姻能够幸福长久,那么就请快快打开这本书吧!
-来自-柯克·卡梅隆 著名演360百科员《成长的烦恼》男主角 《末息世迷踪》男主角
有多少同居可以把爱进行到底?
有多少同居可以把爱进行到底?
我要说的是,这真是一本大有裨益的书。现代男女们谈情说爱擅长的是开始(迫不及待地开始),对于怎么正确地开始或者是浓味道没善史阶指未境不是错误地开始了一概不普居多伤含之背余品谈次多想,至于开始以后的事情,往往就是四个字--走着看吧。
无论是相恋、同居,或者是结婚,涉及到爱,"走着看"都不能算一种诚恳的态度。
在倒质读和读完《说好不同居》石苏道木环够者奏这本书的整个过程慢希航没源爱差级读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爱的真谛是什么呢?这似乎实在是一个老套的问题,但它却始终困扰着相爱的人们。我们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却不能不思考它。答案究竟是什么?也许有上千种,但我想,绝对不可能有这种--同居。同居绝对不是爱的真谛。然而,同居却越来越成为一种爱的事实,不是结果,是事实受检之作演厂。
如果把婚姻比作硬盘,你和他(她)两个自绝向生命完美结合是一个待操作的文件,那么"爱"正是那个软件程序,而同居?可能正孩功引垂服末是缓存区。这真是一个令人没有信心的比喻,我是说,同居只是缓存区,而不是硬盘,不及时保存就会丢失。
一定会有人说,婚姻使我们失去了退路,不如先同居,至少我义对然回温火们还保持着自由之身。事实上,也许应该说,婚姻使你们失去了借口,随时说不合庆业孩研家呀适,随时结束,随时离开,甚至不稍加努力改善关系的借口。两个相爱的人,两个不完美但却有着美设直言齐约伟去精守好感情的人,选择同居而不是结婚,可能正是有意说明了拒绝改造自己的理括松永势约林响鲁由。
你不能否认,同居默认的是--没有承诺的爱,或者说回避承诺的爱。在《说好不同居》一书中,讲到婚姻是一种无条件的承诺,也谈到了有条件的承诺。而同居呢?同居又是怎么确认爱的呢,同居也许只是无条件地不加承诺。说真的,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但我确实意识到同居这种可能美好的关系隐藏着怎样的伤害性和破坏性,而且它从一开始就被注定了。
互层 你必须认识到,即落往本滑为围房升供使同居,尝试着事实上的婚姻,你也不可能最终从这种经验里得到一段完美的关系。相反,它到有可能让你把一段虽然不够完美但却美好的感情变的更加不完美。
即便是婚姻,也几乎从来没有一桩是完美的。显然同居并不能解决这样的不完美。(这样的尝试从一开始就是没有保证的。)你想试一试你们是不是真的合适,可你知道,所谓合适,从来就没有百分百的。
那些试图通过同居来验证相爱双方是否真的合适的人,往往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他们不合适。理由千差万别,但结果只有一个,结束关系。
当然,有些同居者,他们的同居可能根本没什么理由,甚至是不假思索的,连起码的爱都不具备呢。既然一个男人总应该和一个女人在一起,眼前这个还算合适,住在一起又有什么大不了呢。如此一来,分手几乎就是一件同样不可避免的事。那些人会说,这是最不痛苦的方式。惟一应该祈祷的是,千万别有一方认真了,别让爱发生。不幸的是,这时候你已经说了不算了。
总是会有爱--在发生作用,在两个生命(或者说两个文件)之间。
相互的爱!在缓存区里能保留多久呢?
也许,看一看《说好不同居》你能找到答案。
"你不可与我同居"
"你不可与我同居"
--读大卫·加德吉尔博士的《说好不同居》
◎ 张 末
大约是1986年的时候,中国北方一个女诗人的一首诗让人们激动不已,这首叫《独身女人的卧室》的组诗,十四首诗最后一句都是一样的自怜与遗憾--"你不来与我同居"!诗中写道:"我不能证明自己是女人/这一次婚礼是否具有转折意义/人是否可以自救或者互救/你不来与我同居/……终于发现了人类的秘密/为活着而活着/活着有没有意义/什么是最高意义我有无用之用/我的气息无所不在/我决心进行无意义结婚/你不来与我同居……"诗人发现了"人类的秘密",那就是人是无意义的,所以结婚也无意义的,所以同居并没什么,同居是一种勇气,是时代的先锋行为,几乎成为那个时代人性解放的一种宣言。
时至今日,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这样(的)呼喊,因为这样的呼喊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了。据说在大学校园里,大二左右的女生(就)拥有性经历的已不在少数。同居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同居才是不正常的。同居带来了什么后果我们(大约)也约略知道一些,那就是女性的早孕,在当前的情况下,女性不可能边读书边生儿育女,那就意味着要流产。流产意味着什么,也许在一些女孩看来已是家常便饭,小菜一碟,。一位在医院的阿姨形容到道:"有些女孩流产非常容易,药物流产,她还没蹲下来,便宣告成功。而有些女孩,胎儿非常顽强,则必须靠刮宫手术,子宫膜越刮越薄……"两种流产的方式可以说没有一样能算得上成功,因为这背后都隐藏着不能生育的危险。像象前者,已经习惯性流产,怀孕很难;后者,子宫膜变薄,同样难以怀孕生产。
在这样的情形下,聪明的人类发明了避孕套和相关的药物。据说避孕套的发明是人类的一个巨大进步,其意义不亚于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在北京的一些高校,非常醒目的,经常可见这样的广告牌:"能后悔的感情 不后悔的毓婷",一种叫做"毓婷"的紧急避孕(的)药(物)成为同居者的福音。多厉害的广告啊:感情可以反悔,但我们决不让你在一夜情之后留下纰漏。在那些著名的学府的林荫道上,一边是依依相隈偎的情侣,一边是"毓婷"的频频示意,真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没有怀孕的危险与麻烦,人就可以同居吗?婚前性行为就可以放纵无忌了?人不能在婚前有性行为决不仅仅(是)因为女性在其中受到的伤害更大。其实,这是两败俱伤的事。在同居的生涯里,谁都不是胜利者。
大卫·加德吉尔博士告诉我们,什么是"身体"?"身体--在性生活中,你身体上最隐私的部分和另外一个人融为了一体。性生活是你可以和另外一个人分享的最亲密的身体接触--而且一旦你有了性行为,你将永远不能回到之前的状态。"
什么是"心里灵"?"心灵--通过婚前性行为,你自身最内在的部分将会感受到一种缺失。你的身份体的神圣的一部分将会呈现出来。你将会在感情上,也就是在你的内心中你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上,受到影响。你的身体所做的事情将会影响到你的良知,承诺,价值观,性格,感觉,热情和渴望。你不可能在灵魂毫发无损的情况下出卖你的肉体,其结果往往是感觉自己被利用,很廉价,而且充满了愧疚。"
人不可能在灵魂毫发无损的情况下展现肉体。性行为决不是短暂的快感,没有与良知和好的性行为对人的生命的"腐蚀"是看不见的。做爱是怎么回事?就是性交吗?随便更换对象?《圣经》里(第一次)提及人类的第一次做爱(时)是(在)亚当和夏娃生长子该隐(处),《创世记》第四章第一节:"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这是中文和合本《圣经》的译法。新国际版(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圣经》的"同房"多次用的是"Adam lay with his wife Eve, and she became pregnant…… "而钦定本《圣经》则更多地保留了希伯来文真正的原义,"……Adam knew Eve his wife; and she conceived……""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原来,"做爱"的原义乃是"to know"--"认识"!它的前提乃是男人和女人在心灵深处的相知(相)和相悦,而不是毫无"认识"的"媾合"。"媾合"所带来的对人生的负面影响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但它确确实实在发生:什么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在爱、正义、良知、清洁等等方面,竟然都觉得没什么,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也许在那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心灵的坍塌已经多么严重。
没有人告诉我们同居的真相。同居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婚姻么吗?我们之所以同居,是为了试验试验,看我们这样在一起合不合适?合适了,将来就结婚,不合适,就拜拜。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不合适,我们也是收获了一种"人生经历"吗?谁说的,人生并不在于过程,而在于"经历"?加德吉尔博士以大量详实的调查资料告诉我们,其实"同居--无异于为离婚所做的培训。它意味着更大的离婚几率。"一项对1800对已婚夫妻进行的全国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婚前曾经同居的夫妻的离婚率是普通夫妻离婚率的两倍。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婚前有过同居行为的人的离婚率要高达80%……
情况为什么是这样?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同居与婚姻根本是两回事。在同居中寻找婚姻无异于走死胡同。在同居中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只会越来越麻烦。因为同居不过是对对方的检验,检验对方是否在性情、日常生活、性生活各个方面,是否能够让我满意,倘若不满意,试用期就结束,分手,清点这所谓的"经历"。但事实上,对很多人,这所谓的"经历"是难以言说的伤害。人不是器物,是无法拿来"试用"的,人与人之间只能是无条件的承诺爱对方,爱才会有可能,才会有幸福。
婚姻是什么?婚姻是上帝所悦纳的男女双方对对方无条件的承诺。我们必须像象上帝爱世人一样无条件地爱对方,我们才真的有爱。而不是他(她)满足我,我就怎么样。婚姻是一个神圣的盟约,上帝是公正者。除非如此,人不可能享受真正的爱。
对于还没有接受上帝的人,其实上帝也已经向他们显明,人有良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这个时代是一个盲从、教唆的时代,并不遵从人的良心。
1950年,心理学家路斯·W·拜伦达和她的助手们进行了一项试验,试图来发现青少年是如何处理同龄人压力的。10人为一组的青少年被领进了测试的屋子,测试中,每一组都会被出示三个不同的图表,一次出示一张,在这些图表上会有三条横线。这些学生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当老师指着最长的横线的时候,他们需要举起他们的手。但是10个人中有1个人不知道其他9个人事先被告知他们要在老师指着第二长的横线的时候举起手。不可避免的,当其中9个人因为错误的横线举起手来的时候,处在劣势的学生会左右看看,很疑惑地皱起眉头,然后把他(她)的手也举了起来,保持和其他人的一致。在简短地重申测试过程是需要选出最长的横线之后,测试人员会出示下一张图片。研究人员发现每一次那个学生都会选择第二长的横线,而不是反对大多数人意见。这种惊人的遵从多数的做法在75%的青少年中都会发生。
上帝通过我们的良知向我们传递危机信息,这些信息是要保护我们,让我们远离伤害。良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上帝赐予了我们这种能力,让我们有了是非感。我们的良知会让我们做正确的事情,而阻止我们做错误的事情,但是当我们违背了(我们的)良知的时候,我们的良知就会谴责我们,让我们感受到羞愧,痛苦,悔恨,焦虑,耻辱和恐惧。当我们顺应我们的良知的时候,它就会接受我们,带给我们喜悦,平静,自尊,幸福感和快乐。但在我们的社会里,"良知"已经被"感觉"代替了。一个宿舍,五个女孩四个有男朋友,剩下一个的就不免生出自卑,怀疑自己了。一个宿舍,五个男孩,四个可以放言畅谈性经验,另一个就坐不住了,自卑了,蠢蠢欲动了。--即使他们的内心其实并不像别人(那四个)那样想。
真的,让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来认真地和大卫·加德吉尔博士一起思考同居、婚前性行为的问题。同居不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婚姻,只会使两人的感情越来越遭。放荡的性行为决不会对我们的生命毫无影响,有一天我们会无法承受它的后果。所以,我们的时代宣言不应该是"你不来与我同居",而是"你决不可与我同居",让我们秉守持守对这个时代的警醒、内心的良知和对真爱的盼望。
同居,你还要试一试吗?
同居,你还要试一试吗?
《说好不同居》
我简直觉得这本书里句句都是箴言。真的,为了学会更好地"爱",我决定把它永久地放置在我枕边,提醒我,引领我。无论我是不是决定结婚,又哪怕我可能已经选择同居(同居也许算不上错误,但我知道了,肯定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爱、感受爱),有一点,学会如何更好地爱,是没有坏处的。
如果你还没有跟你喜欢的人同居,那么看看这本书,然后再一次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同居,你还要试一试吗?你知道,这样做,没有丝毫坏处,至于好处,那就看你怎么理解它了。你还有机会说不。
说到同居,我真不愿意承认这样的事实,但无庸质疑,同居显然意味着对某种必须的责任的回避,它甚至不是潜意识的想法,并且你还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种极为坦率的回避。难道你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吗?爱从来不是同居的全部理由,相反,因为选择了"回避责任的同居"方式,你的爱已经被打了折扣了,回避责任的爱是有着明显缺陷的。当然,婚姻也不是真的就能承担双方爱的责任,但至少婚姻没有回避它。
我曾经是一个坚定的不婚主义者,甚至在我还完全不懂爱情的年纪,我就发誓绝对不结婚,对于同居,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存在这这种方式。显然,我的想法肯定会受到现在几乎所有年轻人的取笑。后来我明白了,只要一个人经历了爱,她或他就很难再说出绝对不结婚的话,他或她对于同居这件事也完全不需要启蒙就能顺利明白。因为爱,所以会希望或者说强烈地希望在一起。于是,同居或者结婚,就成为相爱的人必须的选择。我至今没有见过不希望在一起却说他们相互深爱的人。既然爱是我们生命必然要遭遇的美好事情,那么在一起,生活,陪伴,扶持,就成为了爱的美好愿望,怎样实现这个美好愿望呢,同居?还是结婚?
是的,你可以不结婚,你也可以尽情享受爱情,但这些不是你支持自己选择同居的理由。听我的,任何时候,你都应该保有你自己,一个独立的你,身心自由的你,懂的扪心自问的你,懂的如何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你。不是危言耸听,同居带来的坏处实在比好处多的多。
书里首先总结了通常人们选择"同居"的五个理由,1、经历(或者说尝试)--我们住在一起是为了要感受我们是否彼此合适。2、经济--我们住在了一起,因为这在经济上更加合理。3、相伴--我们宁可和我们爱的人住在一起,而不是独居一室。4、文化--我们想住在一起因为现在每个人在结婚之前都已经住在一起了。5、相爱--我们终归是要结婚的,我们深爱着彼此。是的,这些理由看上去全都无可指摘。但如果你看看本书后面的部分,你还会这样想吗?
马上你就会在接下来的部分看到同居带来的真正后果,它完全不象你想象的那样。
--更大的离婚几率(详细的数据你可以自己去看,反正我是没有想到会这样);
--更有可能引发矛盾(估计有很多正在同居的人已经发现这一点了);
--生活幸福的几率更小(完全有违我们当初在一起的初衷,不是吗?别告诉我,你决定同居不是因为你认为这样你们会比不住一起更幸福);
--更容易引起婚外情(很显然,尽管你们同居了,但你们都还是自由的,责任在任何时候都会受到自由的考验,何况是从一开始就回避了责任的同居关系);
--更难有机会说"我愿意"(基本上,从同居到结婚已经变成一个不太成立的正推证明题)。
还有,如果你和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同居了,你以下事情的可能性是:离婚:高出50%;侵犯:高出50%;没有结婚:高出50%。
如果你还有勇气看下去,这个问题,我是说同居,马上就会变得失去理由。看看这样的分析,你还有勇气同居吗?如果你真的想追求幸福的话。
--同居真是对婚姻生活的有效尝试吗?当你看到--你,作为一个人,一个被爱着的人,被另一个人象使用什么试用品一样试一试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对了,你是人,不是物品,你不应该被拿来尝试。当然,你爱的那个人也不应该被你尝试。
--所谓合适性检验,借口的成分远大于其他同居理由。不应该完全否认同居事实上在一些方面甚至在很多方面可以帮助你看清楚你们到底合适不合适相伴终身。不过有一点别忘了,从来就不存在完全的合适和完美的关系。至于考量合适不合适的那些最关键的要素(例如性格、品行,甚或物质条件),在你们同居之前或者你们选择对方作为恋爱对象之初就应该有所判断。可怕的正是,在这样的检验过程当中,对爱的付出常常被自动遗忘,决定性一票最后总会变成,对爱的索取无法得到满足。因为对方满足不了你的需要而成为不合适的理由,这完全不是检验爱情和合适的标准。同居过后,你们总是发现你们不合适,下一个,也一样。
--同居会使需要和满足取代了爱。当同居者说他们是在检验彼此之间是否合适的时候,他们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检验一下对方究竟可以怎么样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同居的过程中,连你也不知道,这样的取代是从哪一天开始的,但坏消息就是如此快地来了。
--同居是对于无条件爱的最大限度否定。美好的婚姻是建立在无条件地承诺去爱一个不完美的人这样一个基础上。核心是要无条件地去爱对方。同居既然是婚姻的预演,那么也应该遵从这样的原则。可又有多少同居的伴侣能做到这一点呢。同居的先天缺陷使无条件的爱更难贯彻。
--同居分手从来不会比离婚带来更小的痛苦。这也是你始料不及的。很多选择同居的人一定抱着这样的想法:离婚的痛苦,要远大于两个人简单地住在一起而后分手的痛苦。真是这样吗?痛苦从来不会少,也许会更大呢,看看你要面对的情况以及来自内心的折磨,你还会这样说吗?你会产生--
耻辱和负罪感
破碎的希望和梦想
由于共同的承诺而引起的经济上的束缚
感觉在身体上被利用(没有人能克服这种感觉)
失败感(由于不够优秀)
被人背叛的感觉(你是不是被欺骗了?)
以及对破碎的承诺的愤怒(那些承诺从来不可靠)
得出这样的结论,真是让人痛心。
同居者的结尾远远不象想象中的那样"后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这的确是事实。如果有人把婚姻比喻成游戏的话,同居则更糟,它可能只是个玩笑。
在我看来,不如把书的第二部分叫做"婚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