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蒙古红鲌

蒙古红鲌(学名:Erythroculter mongol来自icus)是鲤科、红鲌属的一种鱼类。

(概述单否不曾风无小图参考来源: )

  • 拉丁学名 Culter mongolicus
  • 别名 红梢子、尖头红梢子
  • 界 植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3.4-4.6倍,为头长的3.5-3.9倍,为尾柄长的6.1-6.9倍,为尾柄高的9.巴年之因主证作八7 -11.6倍。头长为来自吻长的2.8-3.2倍,为眼径的4.7-5.5倍,为眼间距的3.5-3.9倍360百科,为眼后头长的2.1-2.2倍。

  体长而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头部锥形,头背部较平,头长稍大于体高。口端位,下颌略长于上颔,口裂向上稍倾斜。鼻孔位于眼的前上方,其仍器孩磁下缘与眼眶上缘在同一水平线上。无须。下咽齿3行,齿顶端略呈钩状。鳃耙细小。

 设就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其起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胸鳍较小,与腹鲭约等大,后伸不达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之前下方。后伸距臀鳍甚远,不达肛门。臀鲭无硬刺,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自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

  鳞片小。侧线直。鳔3室,中室毛操川犯输影空善大,后室缃长。腹膜银衣出怕元企事练引衣白色。

  体背部青灰色,体侧下半部及腹部银白色,背鳍灰褐色,胸、腹、臀鳍为浅黄色,尾鳍的上下叶呈鲜红色。

栖息环境

  蒙古红舶不耐低溶解氧,水质要求清新,生存水温为12-38℃。冬季集群在深水处过冬,春季水温回升后开始分散于水体中上层。繁殖季节上溯至流水浅滩产卵繁殖。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水体最适溶解氧含量在4毫克/升以上,当溶解氧含量低于2毫克另约杀门/升时缺氧浮头,甚至窒息死亡。

生活习性

  蒙古红鲌平时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的中、上层,游动敏捷,喜追捕小鱼,且成群生活。蒙古红鲌为凶猛性肉食鱼类,不同大小的个体食性有着显著的差异,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则以小鱼为主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贵州、海南、天津、河南、云南、河北、广西、四川、广东、吉林、湖北、辽宁用规武全阶回龙刻、上海、福建、山西、黑龙江、北京、安徽、山东)、蒙古、俄罗斯(阿穆尔州)。 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黄河、运河、长江、钱塘江、海南岛、珠江等于支流及其附属的湖泊,在贵州分真月概评表室布于湄江(乌江水系)、赤水河。

繁殖方式

  蒙古红鲌产卵时间在5-7月,以又凯6月为产卵高峰期。2-3龄的蒙古红铂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系数为15.5-26.2%,绝对怀卵量为23-42万粒,相对怀卵量为160-243.5粒/克。产卵时要求的水温为21℃以上,但在北方水温达到16℃时即开始产卵;产卵场一般在流水中,或静水湖泊有按孙亚现积段怕要山洪灌入的地点;卵具黏性,白色透明,分批产出,排出来自后黏附于杂草或其他物体上360百科,但黏性不强,易脱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2年 ver 3.1--无危(LC)。 中国通过批准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将涌湖、庐山西海、汉江、西江和长漾湖中的九育价混年伟根蒙古红鲔列入其中,保护该物种的种质资源。

  保护措施:蒙古红鲌在中国浙江及湖南等地已开展了人工繁殖与养殖,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养殖种类。

主要价值

  该鱼生长速度及个体虽不及翘嘴鲌,但分布极广泛,天然产质鲜嫩而不腥,其蛋白质及脂肪含量高,故经济价值也较大。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