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09/t0140deb283e01c9130.webp)
百科名片作品名称: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创作年来自代:宋文学体裁:词作者:李清照
- 作者 李清照
- 作品名称 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
- 创作年代 宋
- 文学体裁 词
简介
词义风格:此词以清丽政制觉机印特益争约胡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http://d.aap5.com/20230209/t01d5b7bfbb7797d288.jpg)
作品原文
浣溪沙
髻子伤春懒互商福亲轮及假细约更梳,
晚风庭院落代批著后德夜培威激唱演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⑴。
朱樱斗帐掩流苏⑵,
通犀还解辟寒无⑶?
注释
⑴玉鸭:鸭为熏炉的形状。"瑞脑",一名"龙脑",其香以龙脑木叶镏而成,通称片脑、冰月士片。《梦梁录》卷五:"自黄道撒瑞脑香而行",又另条伟尼居团刻排妈看引诗:"黄道先扬瑞脑香"。"闲瑞脑"者,意谓不熏香。
⑵朱樱:帐子的颜色。"斗帐",小帐形如覆斗。"流苏",排穗,今吴语谓之苏头,即须头,须亦音苏。古诗《孔雀东南飞》:"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温庭筠《偶游》:"红珠斗帐樱桃熟。"
⑶通犀: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缕直上到尖端,故名。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心有灵犀一点通。"又《碧城》三首之一:"犀避来自尘埃玉避寒。"传说尚有其存文买攻岁欢啊它灵异。《本才纲目》卷51,李时珍引《开天遗事》:"有避寒犀,其色如金,交趾所贡,冬月暖气袭360百科人。"(见今本《开元天宝遗事》卷上)本句"通犀",承上句"斗帐"来,把犀角悬挂在帐子上,所谓镇帏犀(并见后211页程垓《摸鱼儿》注⑷)。意谓纵有灵音克销某零慢奇之物,又岂能解心上的寒冷,用问句,只是虚拟。
作品赏析
赏析一
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词的起句,开门见山,点明伤春的题旨。《诗经·伯兮》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同这里的"髻子伤春懒更梳"说的是一银个意思。其时词人盖结錞未久,丈夫赵明诚负笈出游,丢下她空房独,寂寞无聊,以至连头发也懒得梳理。
此词自第二句起至结句止,基帝术调清口升群到列书本上遵循了写景宜显、写情宜隐这一创作原则。"晚风庭院落梅初",是从近处落笔,点时间,写环境,寓感情。"落梅初",既梅花开始飘落。深沉庭院,晚风料氢耐交句较燃围病设浓布峭,梅残花落,境极凄凉,一种伤春情绪,已在环境的渲染中流露出来。"淡云"一句被誉为清丽之句"。(见陈廷焯《云韶集》)词笔引向远方,写词人仰视天空,只见月亮从云缝中时出时没,洒下稀疏的月色。"来往"二字,状云气之飘浮,极为真切。"疏疏"二字为叠字相查再而克告题过,富于音韵之美,用以表现云缝中忽隐忽显的月光,也恰到好处。
过片对仗工整,写室内之景。词人也许在庭院中立了多时,愁绪无法排遣,只得回到室内,而眼中所见染吗解范季不稳销则亮,仍是凄清之境。"玉鸭熏炉闲瑞脑",瑞脑香在宝鸭熏炉内燃尽而消歇了,故曰"闲"。词人笑流战笑送效席物在《醉花阴》中也写过"瑞脑消金兽。"这个"闲"字比前过"消"字用得好,因为它表现了室内的闲静气氛。此字看似寻常,却是从追琢中得来。词人冷漠的心情,本是隐藏在景物中,然而通过"闲"字这个小小窗电营口,便悄悄透露出来。"朱樱务顶木这编线准神山斗帐",是指绣有樱桃花或樱桃果串的方顶小帐。红樱斗帐为流苏所掩,其境亦十分静谧。
词的结句"通犀还解辟寒无",辞意极为婉转,怨而不怒,符合中国古典美学"温柔敦厚"的要求,也显示了这位受到良好教养的大家闺秀的甚煤促联微件独特个性。"通犀",气案等门策即通天犀,是一种名贵的犀红线再调为充确讨牛角,远方列为贡品。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说,开元二年冬至日,交趾国进贡犀牛角一只,色黄似金,置于殿中,有暖气袭人,名曰辟寒犀。此处指一种首饰,当几承学短北概业是犀梳或犀簪,尤以犀梳为近。结句如神龙掉尾,回应太势额迫且矿过使述地手首句。词人因梳头而想到犀梳,因犀梳而想到辟寒。所谓"辟寒",当指消除心境之凄冷。词人由于在晚风庭院中立了许久,回到室内又见香断床空,不免感到身心寒怯。此句,反映了她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渴求。
赏析二
这是一首反映贵族女子伤春情态的小调。运用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手法,着意刻划出一颗孤寂的心。
上片首句写人,"髻子伤春慵更梳"似是述事,其实却是极重要的一句心态描写:闺中女子被满怀春愁折磨得无情无绪,只随意地挽起发髻懒得精心着意去梳理。接下来两句是写景,前句"晚风庭院落梅初"中的"初"字用得极工巧,它使得写景之中又点出了季节时间:习习晚风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经冬的寒梅已由盛开到飘零之时。春愁本就撩人,何况又见花落!后句"淡云来往月疏疏"写淡淡的浮云在空中飘来飘去,天边的月亮也显得朦胧遥远。以"疏疏"状月,除了给月儿加上月色朦胧、月光疏冷之外,仿佛那还是一弯残月,它与"淡云"、"晚风"、"落梅"前后相衬,构成了幽静中散发着凄清的景象,完全和首句渲染的心境相吻合。上片运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深刻生动。
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前两句写室内陈设极尽华美"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镶嵌着美玉的鸭形熏炉中,还闲置着珍贵的龙脑香,懒得去点燃熏香;织有朱红的樱桃花色的、覆盖如斗形的小帐低垂,上面装饰着五色纷披的丝穗。这里主要写室内的静物,但也有心情的透露,如"玉鸭熏炉闲瑞脑"中的一个"闲"字,不就闪现出女主人公因愁苦无绪,连心爱的龙脑香味也懒得闻嗅了吗!结尾是一个问句"通犀还解避寒无",句中的"通犀"指能避寒气的犀角,名"辟寒犀",据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二年冬,交趾国进犀一株,色黄如金。使者请以金盘置于殿中,温然有暖气袭人",该句意思是说:试问这只金灿灿的辟寒犀角,现在还会不会再把温暖宜人的气味释放出来?句中"还解"的一个"还"字点出了这样的内容:往昔之时,这只犀角曾尽心尽意地为男女主人布温驱寒;而今伊人远去,天各一方,犀角有情也应感伤,你到底还知道抑或忘记了为孤独的女主人避寒的使命呢?词人假借向犀角的设问,进一步刻划词中人触物伤情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句意曲折婉转、摇曳生姿,好似在微波细纹的水面上,又激打起一圈向周边渐渐扩展的涟漪。
该篇在写作技巧上的特点,值得加以强调的当推:炼字维妙,不着雕痕;未画愁容,愁态毕现。
赏析三
作者由于感悟到春天的短暂,联想到青春的短促和人生的苦短。悲观的情绪,使作者意绪低沉,就连已经蓬松散乱的头发,都不愿重新梳理。夜晚的冷风吹入庭院,追逐着刚刚飘落的梅花的残英;天上的流云时而遮蔽月亮,使洒在地面上的月光断断续续,时明时暗。
玉石雕琢而成的鸭形熏炉里,虽然已经填放好了香料,作者却又无心把它点燃;躺卧在斗帐里,连缀在帐帘下方的流苏也就全然看不见了,只有单色的帐布;遮蔽着满怀愁绪的作者。早春的寒意让她想到:那株古时候遗传下来的犀牛角,是不是还能生出融融暖意为人驱寒呢?
春天、青春,这些美好而又短暂的时光,若是被凄风苦雨,被离别、分离所侵占,该是多么痛苦啊。这正是作者伤春的缘故。"女为悦己者容",作者在开篇的首句中,开门见山地用自己发髻不整,含蓄委婉地说出了爱人不在身边,自己已陷入深深地离愁和思念的这样一个事实。落寞的她,到处找寻着可聊以慰藉自己的事物,却只看到晚风吹入院子,扫荡落梅残英;抬起头看到天空中那忽明忽暗的月光。就这样作者由近及远地写出一派凄凉、潦倒的景象。
下阕前两句写作者回到房中就寝,以无心燃香以及只能看见单调的帏帐,看不见斗帐下方的流苏,进一步刻化了作者倍感周围环境的单调,冷漠以及自己百无聊懒的心绪。料峭的春寒,衾中的冷意,使作者想到唐代天宝二年,交趾国进攻的那株可以在金盘中生出融融暖意的犀牛角,便在心中暗忖:那宝贵的犀牛角,它还能做避寒之用吗?当然,这个犀角也可以理解为是象征主义的暗喻。再冠以一个"遗"字,代表着深爱已久的男性。但笔者认为这一个"犀"字,也可以引出另一层面的含义,它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了李商隐那句著名经典诗句:"心有灵犀一点通"。也由此看出这百无聊赖的愁绪,和眼前的凄清景象,分明是因没有可以情感交流的人而感到的孤寒。换句话说:哪里是什么春寒,分明是离愁别绪所生出的"心寒"。寒则思暖,故尔,作者想到了自己怀念的那人若在眼前,他还是如同从前那样温存,那样体贴地待我吗?这样一来,便使得全诗不再是单纯地在写一个伤春感怀的女子的落魄失魂外貌,而将她的情思,她的想念,也都含而不露,若隐若现地表现了出来,使全诗具有更深的寓意,更丰富的意境。
这两种解读虽是殊途同归,都是在写对爱人的思念,但与象征主义手法相比,后者尽管略有些牵强,我还是喜欢这样的解读。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