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吴莉苇

莉苇,女,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师,副教授。

  • 中文名称 吴莉苇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975年11月
  • 职业 教师

个人经历

  1993年-来自1997年,就读南开大学管理学系经济信息管理360百科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7年-2000年,就读南开大学历史学系专门史专业中西文化关系史方向,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学位论文《柏格森哲学在中国的传播(1915-1927)》(指导师争损热胡督补力教师张国刚教授)。

照末倍在办公室

  2000年-2003年,就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专门史专业中西文化关系那兴响史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指导教师张国刚教授)

  2003年7月-2003年10月,任教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2003年10月-2005年9月,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3年12月-2004年2月,任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

  2005年9月至浓齐着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师

  2006年6月,晋升副教授扩预证四京蒸适其件仅职称

学术编年

  论文

  吴莉苇:《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云例娘眼皇突树棉训形取向──从几部论著看后现****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利弊》,刊《史学理论研究》(CSSCI),2000年第2期(2000慢刻校福.4.),页120-132。

  吴莉苇:《从传教士到粒厚编吃化跟谓即落好哥东方学家--据文献传播看欧调商端你极请毫术西洲汉学史上一次重大转变殖低》,刊《华林》第一卷,中补飞存红华书局2001年4月,页33神入极文乱9-355。

  张国刚、吴莉苇:《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从〈白银资本〉谈几点看待西方理论架构的意见》,刊《史学月刊》(CSSCI),2002年第1期(2002.1.),页98-106。

  形参致黑针福吴莉苇:《耶稣会士傅圣泽与早期欧洲汉学》,刊《中国文化研究》(CSSCI),2002年第3期(2002.8.),页166-175。

  吴莉苇:《史学理论的变迁与后现代史学的地位:评〈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刊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页595-603。

  吴莉苇:《试析"礼仪之争"背后的权力冲突》,刊《中华文史论丛》第6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页118-13儿音距8。

  张国刚、吴莉苇:《蒙元时代西方在华宗教修会》,刊《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2003.6.),页57-64。

  张国刚、吴莉苇《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刊《中国社会科学》(CSSCI),2003年第4期(2003.8.),页190-203。

  吴莉苇煤抓流将深言:《文化掩盖下的权力--"礼仪之争"中的宗教修会冲突》,刊《世界历史》(CSSCI),2004年第3期(2004.5.),页91-1短结煤支北美底己物减00。

  吴莉苇:《明清传教士中国上古史研究探源》,刊《中国史研究》(CSSCI),2004年第3期(2004.8.),页137-156。

  吴莉苇:《从傅圣泽看耶稣会士接受中国经典的特点》,刊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9月,页145-158。

  吴莉苇:《比较研究中的陷阱--评劳拉·霍斯泰特勒的〈清朝殖民地事业〉》,刊《史学月刊》(CSSCI)2005年第6期(2005.6.),页83-92。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页25-35。

  吴莉苇:《明清传教士对〈山海经〉的解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CSSCI),2005年第3辑(2005.7.),页117-126。

  吴莉苇:《17-18世纪中国上古编年史与圣经编年史的冲突与调和》,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二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0月,页354-377。

  吴莉苇:《试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2006年第2期(2006.3.),页63-70。

  专著

  张国刚、吴莉苇等著:《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本人撰述内容:页32-226。

  张国刚主编:《中国学术史》(撰写第八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本人撰述内容:页558-623。

  吴莉苇:《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新生代学人文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教材),高教出版社2006年5月。

  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译文和译著

  [美]范德(EdwardL.Farmer)著、吴莉苇译:《图绘明代中国:明代方志插图研究》(PicturingMingChina:AStudyofMingDynastyGazetteerIllustrations),刊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页1-12。

  [丹麦]李来福(LeifLittrup)著,吴莉苇译:《地方通史撰写的反思──以〈山东通史·明清卷〉为例》(ReflectionsonprovincialhistorywritingasexemplifiedintheMing-Qingvolumeofthe1994Shandongtongshi),刊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页493-499。

  [美]王国斌著,于丹、孙丽莹译,吴莉苇校:《中国之政治经济区》(ZonesofChinesePoliticalEcomomy),刊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页247-254。

  [美]孟德卫(D.E.Mungello)著,吴莉苇译:《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概述》(AnIntroductiontoTheChineseRitesControversy),刊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第五辑,大象出版社2000年6月,页203-216。

  [日]黎德机(KurtW.Radtke)著,吴莉苇译:《全球化以外──20世纪中国的个人和社会》(BeyondGlobalisation.TheindividualandsocietyintwentiethcenturyChina),刊南开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与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页151-166。

  [美]费正清(JohnK.Fairbank)著、吴莉苇译:《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刊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第九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9月,页119-131。

  [美]余英时(YuYing-Shih)著、吴莉苇译:《中国史学思想反思》('ReflectiononChineseHistoricalThinking',inWesternHistoricalThinking:AnInterculturalDebate,ed.byJornRusen,NewYork2002.),刊陈恒主编:《历史与当下》,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德]柯拉妮(ClaudiavonCollani)著、吴莉苇译:《喀巴拉在中国》('CabbalainChina',inRomanMalekedit,FromKaifeng…toShanghai:JewsinChina,Nettetal:2000),刊《清史译丛》,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伍安祖(On-choNg)著、吴莉苇译:《清代思想的张力:17-18世纪中国思想中的"历史决定论"》('ATensioninCh'ingThought:"Historicism"inSeventeenth-andEighteenth-CenturyChineseThought',inJournaloftheHistoryofIdeas,Volume54,Issue4[Oct.,1993]),刊陈恒主编:《新史学》,第三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即刊。

  [美]魏若望(JohnW.Witek)著、吴莉苇译:《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1665-1741)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ControversialIdeasinChinaandinEurope:ABiographyofJean-FrancoisFoucquet,S.J.,Rome,1982),40万字,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项目,大象出版社2006年4月。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