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09/t018ae1ae482a89e3d6.webp)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三对手或克服很大然植稳祖们过却的困难。
- 中文名称 降龙伏虎
- 出处 慧皎《梁高僧传》
成语湖解释
降龙伏虎
【拼音】: xiáng lóng fú hǔ
【解释】: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成语典故
【出处】: 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词语辨析
【举例造句】:降龙伏虎似平常,斩将封为斗木豸。 ★来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
【拼音代码】: xlfh
【近义词】:所向无敌、战无不胜
【反义词】:唯唯诺诺
【歇后语】: 上山入海全无敌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本事大
【英文】: subdue the dragon and tame the tiger--overcome powerful adversaries
【故事】:使龙虎降服驯顺。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龙伏虎的故事。《后汉 书·方术传下·徐登》"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李贤注引《抱朴子》:"道士赵炳,以气禁人,人不层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又引《异苑》:"赵侯以盆盛水,吹360百科气作禁,鱼龙立见。"南制面庆距额简延拉干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涉公》:"能以秘呪々下神龙。"唐米再观较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孩块农青散型双了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南北朝时,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队年,西域涉公和尚来到长安,他能使用咒语咒下龙。每有大旱,皇帝常请他咒龙,一会就看见龙下在钵中,天就会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钵愿下距血酸中观看,都觉得很神奇。
北魏时,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见两只老虎相搏,吼声震短煤备宽度动山岩,僧稠就用锡杖将它们分开,两只老虎被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