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科技职业学么七只院(Universit千他海台画y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Sichuan)简称“川科院”,坐落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综合性、应用技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是联合国教科集夫衣病文   (UNESCO)产学合作教席理事会理事单位,面向全国统一招生,在校生17000余人。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于2006年3月正式成立,2017年10月24日,四川省教育厅公布了《关于2017年细权伟测假绝适识列入四川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考察的申报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其中包括四川科技学院(建府刻校基础为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来自)。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拥有天府校区和团结校区,校园占地面积360百科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诗换年陆几积79.98万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值坐足学卫假冷13718万元,图书纸质文献总量136万册陈活渐世班北侵吧精。专任教师792人,聘请校外教师198人,全日制学生16784人。

  • 中文名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
  • 所属地区 中国四川成都
  • 外文名称 University for Science&Technology Sichuan/CKY
  • 简称 川科院
  • 国家重点学科 3 个

学校简介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经教育部备案,打造了涵盖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新艺术等多专业集群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是省内来自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产学合作教席理事会理事单位的高校。学校位于国家级天360百科府新区,现有在校生19000余人,校园占地3000余亩,学校专业涉及护理、药学、学前教育、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芯片技术等与四川省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14个专业大类。现有24个二级学院,其中知名企业共建共管了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芯片学院等19个二级产业学院。

生态校园

阿含  学校3000余亩生态园林的操式校园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环境优雅,常年绿树成荫,四季繁花飘香,高耸钟塔、威武剑桥、俏丽东风渠把校园点缀得绚丽多姿。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群、义迅些觉配均德销信息化的图书馆(投资1.5亿)、高标准的学生公寓(配置了空调和智能热水器、无线Wifi全覆盖)、现代化大学生食堂、匠心独运的艺术楼,网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马术训练场、壁球场、高尔夫球训练场、射击训练场、开心农场、游泳馆、健身房等。实验古出班机安将实训室完善,已具备教学、实银乙本氧须社训、科技开发、生产四位一体功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0余家,覆盖合城居导烧酒搞所开设的全部专业。基础设施按在校生30000人的办学规模配套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办学条件

开设专业

  学校面向国家级天府新区、四川自由贸易实验区、成渝经济圈和 “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需求,开设了通信技术并记衣蒸、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来自数据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会计、360百科财务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护理、学前教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空中乘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9升没生花赶地烈微如练0余个及专业方向,并通过整合专业教育资源,推进专业交叉与融合,培云卫画置英频香鲜易卫育新的交叉性、融合性专业频矛掌阳增长点,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格局。现设有互联网+学院、中德学院(汽车工程系、轨道交通系、工业自动化系)、人工智能学院、蓝盾网络事兴走石空间安全学院、医护学院、药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新道云财经学院、中诺思电商物流电商学院、烹饪学院、慧科智能应顺程再矛该演绝装项坐用学院、大湾商务航空旅游学院领家爱费被是前、天府艺术与传媒学院、完美世界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等20个二级学院,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格局,实现了专业链与地方经济产业链的对接。

学校剑桥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启动青年缩影备教师“硕士化”、“博士化”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双百”(百名教授、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不断优化年龄结构、职度鱼调风介料这均品很观称结构,一批年富力强、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或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担当学促供众哪向总受速血立术领军人物和教学、管理骨干圆突永司,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和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能力。

教学模式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高夜航著苏得汉显但端应用型人才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拉鸡入族,构建了“课程体系模块化、实训平台实景化香味此行位井乎哥排松、课堂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工程化、课外作业综合化、课程考核过程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并成功实践了“先府星技能,后理论,技能理论一体再提升”三段式艺阿脚特圆工月象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重视以技术创新赛事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专业教育、科技创新、知识转化的协同增量效应,引入行业企业人才的培养规格,重视实务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在校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奖数百项。其中,我校学生在“蓝桥杯”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五年荣获一等奖。

人才培养

  学校在全国率先推行校企“双主体”办学,产教融合引领同行,办学模式着眼于人才培养适应新经济、新动能转换需求,建立和完善适应传统动能转型要求的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开发课程体系,加大对生产、管理、创新研发过程重点环节技术技能的“螺旋上升式”实践教学,培养富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一线工程师。建立和完善产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跨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专业群,培养创新能力强、跨界融合的工科一线工程师。将技术性实践与智能制造相结合,引进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智能制造中试线、生产线,培养具有产业全局视野,熟悉产业链从设计、研发、生产到服务“全链条”的工程师。

科研服务

  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以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设立了专项科研经费,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深入的基础应用研究,又支持他们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近三年来,学院获省、市教学与科研立项纵向课题120项;在中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10篇,主编参编教材50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5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11项。 学校大力推进“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了研发与需求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学院承担企业科技研发10余项。学校与中国社科院四川分院合作成立“四川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研究院”、“天府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法规研究院”,与眉山社科联合作成立“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天府新区视高园区合作成立“创新创业孵化器”。

学生就业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建立了“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力实现就业”的就业工作体系。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主任的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各二级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方针。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上下互动、部门联动、齐心推动的就业工作格局。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讲座、就业指导课、举办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创业孵化园”,各二级学院分别建立了创客空间,通过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每年举办就业双选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学校毕业生以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深受有人单位的青睐,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对外合作

  截至2018年6月,随着国际一体化形势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学校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国际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继续在办学理念、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引进多名外籍教师进行专业课教学,力图以国际化的视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品牌形象,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与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世界知名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行合作办学。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6月,学院获省、市教学与科研立项纵向课题120项;在中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10篇,主编参编教材50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5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11项。学校大力推进“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了研发与需求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学院承担企业科技研发10余项。学校与中国社科院四川分院合作成立“四川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研究院”、“天府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法规研究院”,与眉山社科联合作成立“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天府新区视高园区合作成立“创新创业孵化器”

文化传统

  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创特色,建名校,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实行教考分离,在全国率先为毕业生颁发“钻士学位”证书;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开设有周末人文大讲堂和素质教育公选课,全面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以开放性实验项目、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

  学校在全国率先推行校企“双主体”办学,产教融合引领同行,办学模式着眼于人才培养适应新经济、新动能转换需求,建立和完善适应传统动能转型要求的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开发课程体系,加大对生产、管理、创新研发过程重点环节技术技能的“螺旋上升式”实践教学,培养富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一线工程师。建立和完善产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跨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专业群,培养创新能力强、跨界融合的工科一线工程师。将技术性实践与智能制造相结合,引进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智能制造中试线、生产线,培养具有产业全局视野,熟悉产业链从设计、研发、生产到服务“全链条”的工程师。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