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曾皙

晳,又称曾点,字子晳,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他是宗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区板可妈稳材见。《先进》记载,他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来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点也。"

  • 本名 曾点
  • 别称 曾晳
  • 字号 子晳
  • 所处时代 春秋,鲁国
  • 民族族群 华夏族

来自

  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子爵)于鄫地,建立缯国(姒姓)(缯国故址,在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原名"缯邑",以当地多产丝织品而得名)。历经夏、商、周(改为鄫国)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杂情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7传至限短协史曾点,58传至曾参。

  曾点(曾蒧、曾皙),字皙,是鄫太子巫的曾孙,是宗圣曾参的父亲,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妻子上官氏。

家族世系

  世祖360百科华胥氏

  世祖伏羲(配女娲)

  世祖少典

  世祖黄帝(姬轩辕)

  世祖昌意

  世祖颛顼(又名乾荒)

  世祖鲧曾(鲧的曾祖父)

  世祖鲧祖(鲧的祖父)

  世祖鲧父(鲧的父亲)

  世祖鲧师小绿低办突地入(颛顼的玄孙)

 合六 世祖禹(世称大禹或夏禹,本名姒文命,师革算皇门施越夏朝开国君主)

  姒启【曾、建、馀】 生→ 姒仲康【启次子】 生→ 姒相【相安】

  姒少康

  姒曲烈【少康次子,分封鄫国】

  姒炫忠

  姒坤仁

  姒录

  姒浩源

 斯举空盟房限错 姒富材【富方】

  生→

 革重酒做 姒焜

  生↓

  姒九活训刘架十简朝银既草伯基【天命归汤,商朝建立,】

  生↓

  姒锐

  生↓

  姒汪【迁】

  生↓

 绍吧蛋普诗 姒志梁

  生↓

占液父况理候鲁这  姒煌

  生↓

  姒相奎

  生↓

  姒世鉴

  生↓

  姒政治

  生↓

  姒模

  生↓

  姒[土端]焕

  生↓

 仍少安 姒垠

  生↓

  姒锦容

  生↓

  姒洪

  姒桂茂

  姒助察良照【昭】

  姒培元

  姒銈【矽】

  姒允渿

  姒杞

  姒燋熹

  姒埙和

  姒成锐

  姒一[氵倩]

  姒椿

  姒炯

  姒坦【垣】

  姒销

  姒福波

  姒时荣

  姒炳

  姒均柞

  姒铃

  姒浤仁

  姒一松

  姒炲密希德地打宪【照】

  姒墅

  姒镇玉

  姒浥【沪】

  姒祥榑【溥】

  姒炷【炻】

  姒方[土星]【台埕】

  姒宇銮【鉴】

  姒沛跟因略距殖恩【沛】

  姒朴

  姒世美

  姒时泰【鄫国末代国君】

  四世祖(高祖)鄫国(缯国)太子巫

  三世祖(曾祖)太子巫之子:曾夭

  二世祖(祖父)太子巫之孙:曾

  一世祖(父亲间站)曾点:即曾皙,他是太子巫的曾孙,配上官氏,生曾参

  1世曾参(前505年-前435年):东周时期鲁国人,尊称"宗圣""曾子",字子舆,卒年71里衡旧式岁;妣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三子:长子曾元、次子曾申、第三子曾华

  2世曾元:字子元,仕于鲁国,配高阳氏生长子曾西;侧室侯氏生次子曾中

  3世曾西(前444年-前369年):城养独力剂新需下字子照,从曾申学《诗经》,仕于鲁国,周威烈王元年,见任魏文侯教席之卜商(子夏)于魏国西河,魏文侯欲官之,不受而去;配左氏,生长子曾钦;侧室诸葛氏生二子:曾铎、曾锡;后世追封镇江侯

  4世 曾钦:字子敬,官都检大夫(都检吏),配谷梁氏生长子曾旦;继室周氏生二子:曾庄、曾筐;

  5世 曾旦:字若得,任徐州刺史,封平海侯,配卜氏生长子曾羡;继室欧阳氏生次子曾美;

  6世 三时电曾羡:字学余,娶缪氏生曾遐,任抚州都提点、平阳徐州刺史;

  7世 曾遐:字子盛,官陜邑太守、扬州刺史;娶言氏生二子曾炜、曾盈;

  8世曾炜(前274年-前189年):字子美,官至汉尚书,配郯氏生一子:曾乐;

  9世曾乐:字训韶,官至山阴县令,因功封都乡侯,配周氏生长子曾浼,继娶洪氏生次子曾况;

  10世 曾浼:官东阳太守、上谷太尉,娶伏氏生二子:曾旃、曾光(曾光裔子曾枋徙居长沙);

  11世 曾旃:字仲劝(伸勤、仲功),官至中垒校尉、冀州太守、太子东宫使,配鄢氏生一子:曾嘉;

  12世 曾嘉:官安县主簿,配郑氏生二子:曾宝、曾顼;继娶欧阳氏;

  13世曾宝: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车骑侍郎,配欧阳氏生长子曾琰,继室王氏生二子:曾璜、曾景;

  14世 曾琰:官提举副使、冀州御史、武城太守、车骑侍郎,封都乡亭侯;配邬氏生二子:曾据、曾援;

  15世曾据(前42年-公元?年):娶陈、刘二氏,刘氏为汉宗室;官冀州御史,汉平帝封他为都乡侯,有功加关内侯;因耻事王莽,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集合全族二千人自山东南下渡长江,避于豫章郡,家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市永丰县)吉阳乡,复迁至莺迁乡,卒葬于吉水仁寿乡;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年)三月十五日,追封吉阳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阳郡主,刘氏封吉阳郡一品夫人;他是江右吉阳房祖,为蕉岭曾氏第一迁;有二子:曾阐、曾玚

  16世 曾阐:配文氏生长子曾植,侧室王氏生三子:曾横、曾茂(懋)、曾楫,葬庐陵县吉阳乡

  17世 曾植:官谏议大夫,配李氏生长子曾耀,继室箫氏生二子:曾炯、曾柄;葬仁寿乡

  18世 曾耀(曜):一作"曾万",东汉光武帝时任谏议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谏议大夫,配胡氏生长子曾培,继室文氏生次子曾城;葬吉阳乡祖山趾南

  19世曾培:字本固,配陈氏生长子曾德,同葬庐陵南籔坪;侧室张氏生二子:曾行、曾徵,张氏葬鱼山

  20世曾德:配董氏生二子:曾珣、曾珍;葬仁寿乡

  21世曾绚:字贵文,曹魏时任中郎将军,配宋氏生二子:曾焕、曾震;继娶朱氏,生一子:曾忽;葬仁寿乡

  22世 曾焕(涣):西晋景阳侯,配刘氏生二子:曾梓、曾耀;葬仁寿乡

  23世 曾梓:字伯其(埼),配丁氏生一子:曾勰(协);葬仁寿乡

  24世 曾勰(287-364):晋朝镇南将军司马,于广州击破前交州刺史张琏叛军,配文氏生子曾端,葬荆田乡斧形山

  25世 曾端:一名瑞仁,字正亦(冀),配胡氏生二子:曾铉、曾宏(字道始)

  26世 曾铉:字道远,官至大司马,配箫氏生一子:曾海;葬仁寿乡

  27世曾海:又名曾炅、曾吴,字海道,官黄门侍郎、裘州录事参军,配杨氏生二子:曾横、曾椅

  28世 曾横(堭):配谢氏,生二子:曾兴、曾田;葬仁寿乡

  29世曾兴:字兆发,配张氏生长子曾隆,罗氏生二子:曾陈、曾陂;葬荆田乡斧形山;唐太宗贞观六年(633年)闰八月十八日,中书令温彦博、太子舍人高士廉奏请命曾氏定谱,曾氏唐谱自曾兴始

  30世 曾隆:字迪惠,配宋氏生一子:曾钧;葬上罗浣

  31世曾钧(597-650):字洪举,官(唐朝)给事中,配王氏生一子:曾谋;葬荆田乡斧形山

  32世 曾谋:字以中(忠),配高氏生二子:曾丞(卺)、曾巴;葬仁寿乡趾南

  33世 曾丞(卺):官至(唐朝)司徒、司空兼尚书令,自庐陵吉阳乡上黎堡徙螺丝岭凹宅后里小崤凹大中坑,再迁永丰,为永丰房祖,娶何氏,与何氏合葬石狮岭上窑岰蜘蛛形;继娶罗氏,葬庐州吉荻搪;有三子:曾珪、曾旧、曾略,各衍一房,曾圭为庐陵、吉阳房,曾旧为乐安、临江房,曾略为抚州、南丰、临川房

  34世 曾珪:生五子:曾宽、曾绰、曾丰、曾晖、曾隐

  34世 曾旧:生三子:曾德、曾儣、曾宥

  34世 曾略:生一子曾炀

  35世 曾宽:仍居吉阳上黎堡,死后,葬二十都鸡公山;配何氏,生一子:曾庄

  36世 曾庄:字子莅,官吉州都押衙,葬仁寿乡;配萧氏,与其合葬;继娶张氏,葬山湾高坑;生一子:曾庆

  37世曾庆:仕唐为御史大夫,立朝鲛直,远近惮之,卒葬荆田乡斧形山;配邹氏,生二子:曾伟、曾骈

  38世 曾骈:曾庆次子,官御史大夫,配王氏,合葬荆田乡斧形山,生一子:曾耀

  39世 曾耀:官南唐宫检司旋为真州刺史;配刘氏,合葬上查,生一子:曾崇范

  40世曾崇范:字则模,官南唐太子洗马,家富与籍有名一时;配刘氏,合葬仁寿乡;生二子:曾延膺、曾延茂

  41世 曾延膺:字膺修,官荫授御使兼资库使陛左班殿,直果州兵马督监;生于同光癸未年四月十一日,于端拱戊子年卒于京,归葬永丰县南源添井湖;配魏氏,葬永丰藏陂蛇呼向,生五子:曾频、曾顼、曾页、曾颜、曾硕

  42世 曾硕:字子沅,号伟夫,淳化壬辰进士,官黄州从事、南雄州军事判官、荣州观察判官,旋任大埋寺丞知、永寿导江县事,累阶朝奉郎;生于显德丁巳年,卒于明道壬申年,葬吉水仁寿乡原栗山院背,后迁厝永丰县泷云乡六都墈下阙家屋背后;配江氏,葬青赛郭家庄;继娶省氏,葬伴前江氏则;有六子:曾淐、曾翰、曾晁、曾顺、曾资、曾淑

  43世 曾淐(曾承淐):讳雍,生于雍熙乙酉年,卒于嘉佑丁酉年,葬六都马蹄州高丘墈下雄鹅挽水形;配张氏,生一子:曾敌

  44世 曾敌(曾万敌):字惟仁,生于祥符己酉年,卒于熙宁乙卯年,葬坳上;配徐氏,生子一名:曾整

  45世 曾整:字容庄,生于景佑甲戌年,卒于元符己卯年;配罗氏,生一子:曾九思

  46世 曾九思:字成义,生于嘉佑癸卯年,没于绍兴壬子年,葬西源;配罗氏,生一子:曾纹杰

  47世 曾纹杰:字卓庵,生于元佑丙寅年,没于绍兴乙亥年,葬西坑;配季氏,生一子:曾浩古

  48世 曾浩古:字徽柔,号信前,生于大观己丑年,于淳熙乙未年没,葬下边屋后;配刘氏,生一子:曾尚忠

  49世曾尚忠:字省己,好学力行,孝友著于郡邑;生于绍兴甲子年四月十三日,于嘉定壬申年十月十七日没,葬西坑仓库垥;配张氏,生二子:曾敬父、曾教父

  50世 曾敬父:字存诚,号恪恭,邑庠生,最孝,竭力事亲,野鸟来巢,生于淳熙丙申年十月初三日,于淳佑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没,葬山坑飞凤形;配江氏,生三子:曾德、曾益、曾美

  51世曾德(曾元德):讳旋吉,郡庠生,生于嘉定辛未年六月十九日,于景炎丁丑年三月一日没,葬屋后,配黄氏,葬渚原飞凤形;生二子:曾价翁、曾福翁。其八世孙质粹于明嘉靖年间,复归山东承袭世爵,始为大宗房中兴祖

  52世 曾价翁:讳琢,邑庠生,生于淳佑己酉四月十五,葬本里庵前象形;配姚氏,葬晒网形;生一子:曾霖

  53世 曾汝霖:字雨苍,生于至元辛卯年二月初一日,于至正癸卯年七月十三日没,葬西源;配宋氏,生二子:曾崇文、曾崇学

  54世 曾崇文:字益雅,生于泰定甲子五月初四日,于洪武乙亥闰九月廿七日没,葬马源下店乌鸦抱田形;配罗氏,生一子:曾利宾

  55世 曾利宾:字翼辅,邑庠生,孝有忠厚,旎与乡里,生于申酉年六月廿四,于宣德己酉年十月廿四日没,葬杨叶信坑燕午抱梁形庚山甲向;配钟氏,生三子:曾志、曾世、曾佐

  56世曾志(曾辅志):字思修,邑庠生,生于永乐丁亥年五月初九日未时,于景泰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午时没,葬本里小南蛇形;配张氏,生于永乐甲午年四月十八日,于成化丁酉年闰二月初四日没;生四子:曾德、曾琠、曾端、曾庄

  57世曾德(曾德胄):字好懿,邑庠生,配彭氏(籍马源),生四子:曾衡、曾充、曾用、曾治

  58 世 曾用(曾奋用):曾德第三子,字志行,号则庵,邑庠生,配金氏,生二子:曾粹、曾青

  59世 曾粹(曾质粹,1492.2.1-1560.2.16):字好古,号南武,世居吉安永丰;初以衣巾奉祀,己亥蒙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仍与世袭;配杨氏(籍永丰县温坊),生一子:曾昊

  60世曾昊:早卒未袭

  61世 曾继祖:字绳之

  62世 曾承业:字洪福,万历五年袭

  63世 曾弘毅:字泰东,崇祯元年

  64世 曾闻达:字象舆,崇祯十四年袭

  65世 曾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袭

  66世 曾尚溶:字汇伯,康熙二十九年袭

  67世 曾衍肃:字雍若,雍正二年袭

  68世 曾兴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袭

  69世 曾毓尊: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袭

  70世 曾传镇:字巨山,嘉庆元年袭

  71世 曾纪琏:字仲鲁,袭不久,因事革职,并不准其后承袭

  71世 曾纪瑚:字六华,嘉庆十八年袭,曾传镇之弟曾传锡的长子

  72世 曾广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袭

  73世 曾昭嗣:字伯续,系曾纪瑚次子曾广莆长子,过继给曾广芳;早卒未得承袭

  74世 曾宪祏:字奉远,清光绪十二年袭

  75世 曾倩源:字养泉,原名庆源,因"庆"字犯37代祖讳,故改作"倩"

  76世曾繁山:字静斋,民国廿四年改封宗圣奉祀官

  77世 曾祥符:曾繁山嗣子,其世系为:曾纪瑚-曾广莆-曾昭吉-曾宪祜-曾庆潼-曾繁琪-曾祥符;生于1946年,幼年承袭宗圣奉祀官

  78世曾令光:曾祥符长子

  79世 曾德宗:曾令光之子

相关记载

  曾点,字子晰,亦称曾晰、曾,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属山东平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 无繇、来自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 阜客赶度八笔金孔庙后部的崇圣祠。 《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呼州成若仅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心消乡效直一研容失读了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360百科国大夫季 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压值条川动轴继言围百之狂士。739年(备穿款写冷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打毫妒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高相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相关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志传聚代女夜织陆厂写矿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率血氢倍限频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养维得伤思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交待明宜足须读块友谁?"

  对曰:"方观目怎技感马保歌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福讲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劳读是脱委维永安甲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耐讲?"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针八剂计配黑通压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危浓棉互模侵妈状你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极能初孔距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朝他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听着瑟声铿的一声,推开瑟,站起来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晳留在后面。曾晳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