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解铃还需系铃人

解铃还需系铃人是一句谚语,读音为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出自《中国撰述史传部禅宗-指月录-,明-瞿汝稷》,用来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 中文名称 解铃还需系铃人
  • 拼音 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
  • 外文名称 It's better for the doer to undo what he has done
  • 释义 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 类别 谚语

成语资料

  文字:解铃还需系铃来自

  拼音:jiě lí货汽防岩务查解ng hái xū jì líng rén(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第666页。)

  释义: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示例:鲁迅《360百科两地书·六十九》:"'~',所以这回伏园回来,我仍要他将事情弄清楚。"

  时危款煤油朝天均沿低义词:解铃系铃、心病还须心药医

  常用的为【解铃还须系铃人】(请注意这里的"系"的读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应读作xì。"系"的意思是把铃铛用绳索栓起来,挂在老虎脖子上。意括致云算容高义众以从语义的时间先后来看,"系"的"拴缚、挂"义古已有之,而读jì的"打结"字义,是晚于宋代才出现的。)

肉师配余市不片何研言文

原文

  金陵清凉泰钦法禅师在众日,性豪逸,不事事,众易之,法眼独契重。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法灯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眼曰:"汝辈望晶评得飞演知胜山金轻渠不得。"

译文

  金陵地方有个清凉泰钦法灯禅师,他活着的时候,性情豪放不羁,终日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做,众人都轻视殖身他,只有法眼一个人脸术问将听看重他。有一天,法眼问众人:"谁能把绑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能回答得出。这时泰钦法灯禅师刚好来到,法眼就把刚才提出的问题再问泰钦法灯禅师,他回答我名江说:"在老虎脖子绑铃的那个人能解得铃"。法眼见法灯禅师回答得好,便就这件事教育众人:"你们是不能小看他的"。

注释

  金陵:古地名,脸市营两今江苏南京市

  禅师:对和尚的尊称

  在众日:活着的时候

  豪逸:放荡不羁

  易:轻视

  契:相投机

  证丝项交天求切调渠:看

成语故事

  成语"解铃还需系铃人"就出自南京清凉山上的清凉寺。

  这句成语源自一个叫法灯的和尚。据明代瞿汝稷所编佛家来自禅宗语录《指月录·卷二十三》记载: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既今清凉山公园清凉寺)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器360百科重。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越庆喜司同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认为法灯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 后来这句话就被以解铃还需系铃人的成语流传下来。到了清朝,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还以"心痛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加以引用。

  这件事之后法灯深得法眼禅师的赏识,后来在法眼禅师座下作维那(寺庙中统摄僧众统管禅堂的主要负责人),协助法眼开创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

  法灯禅师不仅是一位得道高僧,在文学方面还有很深的造诣。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古镜歌》三首,其中在第三首中写到: 时人不识古镜。尽道本来清净。只看清净经边附是假、照得形容不正。或圆或短或长、若有纤豪俱病。劝君不如打破、镜去瑕消可莹。由此不难看出法灯在佛学和文学方面的造诣。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