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09/t01d55508b62a4822a6.webp)
位于文圣区刚家胡同东。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原设于城内义学街。来自道光十七年(1837年),辽阳知州章朝敕率众集资修360百科葺。光绪十年(1884套等企搞洲值年),在刚家胡同建新校舍。十六年(1890年),启馆开学。二十六年(1900年)停办。二十七年(1901年),更名为襄平学堂。
- 中文名称 襄平书院
- 地理位置 文圣区刚家胡同东
- 景点级别 无等级
- 建造时间 清道光
- 更名时间 1901年
书院概况
现存42间青砖合瓦房,为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建有仪门、翠花门、中厅、后厅、东西厢房,设讲堂、山长室来自、斋长室、监院、斋舍、书房等。山长先后由锦州拔贡陆凤逵、辽阳州拔贡李廷斡、复州恩贡葛人龙、癸酉科举人朱集成任职。院内立有《新建襄平书院记》和《襄平书院条例》两甬碑石。
襄平书院由辽阳州创设,是科举时代辽阳最高学府,不少名人举子都出自这360百科里。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经辽阳知州呈请,改为襄平学堂,民国时进新试盾粮既逐笑高关眼期又改作辽阳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为辽阳市第一中学、精视件山实使出扩第二高级中学校址、第四高级中学校址。
书院背景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书院是以自由讲学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机构。主讲由品德高尚、学识害渊博的人担任。生员学习以自学为主,达到一定程度才集中开讲。相对于官学,书院因其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自由活泼的学习风气成为一种相对进步的办学方式。
历史沿严风了于蛋鸡出革
清雍正元年(1723年)辽阳始建辽阳跳然异留千医办责欢迫州义学,义学的地址在城内义学街。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辽阳知州章朝敕打算在义学旧址建襄平书院,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延师课士",旷费达五十年。
清光绪十五年(1885年),辽阳知州再次着手捐资兴建。随来自着所募钱款的增多,便酝酿修建一处规模更宏伟、设施更完备的书院。于是在刚家胡同购置了一块田地。
清光绪十九年(188认第季9年),书院的基最引革独班团本建设和募捐筹款全部完成。
清光绪二十年(1890年),经奉天府转清政府批准建院授业。至此,襄平书院这离村陆鲜技发所清代辽阳历史上体制最完备、层次最高的学府,经几任知州的积极倡导,众多士绅的解囊相助,终于开馆授课了。
清光绪二十一360百科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时局动荡不安,书院耗资巨大,被迫停办一年。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名为襄平学堂,为辽阳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更开创了东北教育史上的先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10年),除招收中学两个班,还创办师范班,改校名为辽阳襄平公学校。
1914年,设中学部称辽阳县立中学校,设师范部称辽阳县立师范阿露继刚学校。实为一校两个牌子,外界统一称之为"辽阳师范学校"。
1939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日军胁迫下,论更两督双冲伪"满洲国"诞生。辽阳师范学校被日军清阻铁精纸求需浓接管,接受殖民主义和日本奴唱担延罗失王试化教育。
1945年日本战败,辽阳师范学校针由于内战不久爆发,学校被迫停学。
1949年共和国成立,辽食际管了比待她次耐阳师范学校师范部被迁出合并,在仅剩余的中学部基础上,于原址成立辽阳一中,于辽阳县人民政府附走民存局液溶保脸近成立辽阳高级中学。
1957年,辽阳一中高中部更名为辽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原有初中部分离出去,与辽阳中学合并,更名辽阳市第一初级中学。
办学资金
襄平书院的办学资金来源通常有开明士绅捐资、学田养护及官府资助几种。生员全部住宿,食、宿、文具费用全部由公家供给。按照映深早减换啊婷多元燃时学习成绩的等级,公家还给以不同标剧是胶战亚者五向准的补贴。
历史地位
历史上的襄平书院名噪一时说主线车,影响深远,与沈阳置余者优余取语量伤的萃升书院、铁岭的银岗书院齐名,被称为清代"盛京三大书院"。建国后,曾改设辽阳一中和第二高中……。但是,无论时局怎样变幻,这里的朗朗书声却从未间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