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体制 在1955年11月日本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即自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在议会中形成稳定多数,连续执政长达38年,而其他党长期处于在野状态,多党制形同虚设,这种局面被称为"1955年体制"。
- 中文名称 1955年体制
- 外文名称 1955 System
- 解释 日本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
- 形成时间 1955年11月
介绍
1955年以来,以自民党为首的保守势力坚持"西方一员"立场和日美同盟;以社会党(后改为社民党)为首的"革新势力"则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反对《日美安保条来自约》和增强军备。这种以"保革对立"为特征的"1955年体制",恰好是冷战时期国际上两级体制在日本的一个缩影。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势工远脱但如言啊括雷封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曾块手学集鱼罗校时占上风,自民党内右翼势力受到党内外较大牵制。这种"1955年体制"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
兴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难倍笔调境压香山道断了日本的历史。第二次360百科世界大战中,日本对于中国和诸多亚洲国家的侵略,给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与此同时,战争的失败几乎葬送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实行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们滑着族费的物质成果,战后的日本到处是片片废墟。然而,在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日本竟然从战后的废墟上爬了起来,再一次创造了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大国。"55年体制",对于日本战后的重新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5年体已假队以唱他曲你县起制"的内容和作用,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与明治体制有着相似性,因而也成为我们研究日本问题关注的重点。
(一)"55年体制"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原因
所谓"55年体制",指础第困纪官的是日本政坛自1955年出现的一种体制,即政党格局长期维持执政党自由民主党与在野党日本社会党的两党格局。"5分随米条氢院端兴盐此5年体制"一词最早见于日本学者升味准之辅于作历级括1964年发表的论文《1955志年の政治体制》。 "55年体制"也可以有广义的理解,即大体形成于1955年的包含政治、经济、社会在斯状诗内的战后日本体制的总体。"55年体制"的特色与核心是日本自由民主党一党长期执政,在自民党长期执政期记卷攻那之演降块车聚间,日本再次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再次跻身交刻于世界经济大国之列。因此,研究"55年体制"也就成了探究日本当代政治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1."55年体制"的率用示呀实煤史晶列协历史背景。战后的胞固日本处于美国军队的占领之下,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重建和政治变革是在美国主导下实现属度待的。战后,东西方之间出现"冷战",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这种国际局势以及周边形势对日本战后的政治发展构成了重要的影响。
战后的前10年,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主导下完成了以消除日本军国主义产生的政治社会基础的改革,战前形成的财阀集团被解散衡劳,天皇体制被改造。与此同时,日本的左翼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国内出现了一波追求民主自由的社会气氛,社会形势也由此变得活跃而不稳定。然而,由于日本惨痛的战败以及美国的占领和控制,再加之朝鲜战争州轮如台汉造成的紧张局势,十分不利于日本左翼。左派的社会主义现倾向和反美倾向,使广大民众顾虑重重。逐渐地,左派脱离了一般民众希望安全、和平的愿望,从而也脱离了日本当时的社会实际。这也是日本左翼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并且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对此,在我们访问日本前首相、日本社会党前委员长村山富士先生时,他也指出,当年日本左翼脱离了日本的现实。反观日本右翼,即日本的保守势力却紧跟美国,俨然是日本的安全、稳定、和平的保障,由此得到了日本社会主流的认同。这是日本保守势力的代表自民党长期维持其执政地位,即建立和维持"55年体制"的大的历史背景。
2. 执政"三神器":"55年体制"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55年体制"长期存在及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国际局势以及缺少有力竞争对手的因素。就日本战后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以及自民党自身的原因而言,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最为重要:
第一,政官财体制及其"土建政治"的作用。日本自民党紧密依靠日本各级行政机关中的官僚阶层,与工商界财团建立交易与依存关系,形成了一种政治家、职业技术官僚和财团紧密结合,这实际上成为日本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和体制,即人们常说的:政官财"铁三角"。日本自民党通过这个"铁三角",获取资源、制定政策、治国理政。从广义上讲,所谓"55年体制"也可以说是政官财"铁三角"体制。
如果从自民党长期执政的角度观察和解析政官财体制,这一体制运行的核心内容是:自民党通过执政地位获取大量经济资源并通过议会控制资源分配权,加之与官僚阶层紧密结合牢固掌握行政资源,自民党将经济资源、行政资源转化为政治资源,即换取地方势力、利益集团和一般民众的政治支持,简而言之就是换取选票。具体来说,就是自民党的议员不断地向地方、向选区以及相关利益集团派发好处,帮助进行建设,争取各种投资,提供社会服务,增进社会福利等等。作为回报,地方势力、选民及利益集团向自民党以及党内政治派别及其议员提供支持,保证其长期当选、长期执政。总之,掌握资源,将经济与行政资源转化为政治资源是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前首相田中角荣,是建筑承包商出身,也是自民党内最具影响、最大派系的领袖,他把上述机制概括为"土建政治",应当说道出了当代日本政治的一个重要奥秘。
第二,自民党路线、方针、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自民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不断探索,表现出了良好的政策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是自民党在长期竞争性选举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又一重要法宝。自民党路线方针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主要表现为:比较善于抓住一个时期的社会主要问题和矛盾,有针对性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比较善于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调整路线、方针、政策;比较善于吸收其他政党,甚至政治对手主张中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大胆调整。在这方面,在"55年体制"全过程中最精彩的一笔,莫过于1960年时任首相的池田勇人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的日本可谓动荡不宁,工人罢工和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抗议运动如火如荼,形成了日本战后社会运动的一个高潮。不断高涨的社会抗议浪潮,迫使自民党岸信介内阁下台。新上台的池田勇人内阁面对动荡形势,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力求通过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改善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来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池田勇人的计划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奇效,它开启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1960年当年日本经济便取得了21.4%创纪录的增长,而且继续创造了此后连续19年国民经济超过两位数增长的奇迹。更为重要的,这一计划逐步使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旋律,从根本上缓解了日本社会原有的紧张形势,使日本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
第三,党内协调机制。由于联合日本保守力量的需要和"土建政治"机制的作用,以及当时实行的"中选区"制度的影响,日本自民党内形成了诸多派系。一党多派是自民党的一大特色。各个派系的聚合,壮大了自民党的队伍,增强了整体实力。由于多派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自民党的社会代表性,客观上有利于其政策的灵活性,并且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优秀政治家。但多派格局,也在党内造成了矛盾,甚至经常出现相互倾轧的现象,影响了党的统一性和行动效率,严重的情况下威胁自民党的执政地位。因此,自民党要维持其生存发展,保持其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党内派系关系,缓和派系矛盾,维护党的大致团结和统一。为此,自民党形成了特有的维系党内派系关系的各种协调机制、方式、方法,其核心就是照顾各派利益,平衡各派利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特别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资源充裕,自民党内部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党内的协调,兼顾了各派利益。
政官财"铁三角"的"土建政治"、政策的灵活性和党内协调机制,堪称自民党长期执政的三大"神器",维护了自民党在具有竞争性选举的宪政体制之下,一党独大、长期执政的局面。
(二)"55年体制"的衰败
1955年日本保守派的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组建自民党后,自民党一党执政长达38年。1993年,自民党发生分裂而失去了众议院多数席位,从而丧失了长达38年单独执政地位。一般认为,这标志着"55年体制"的结束。但此后16年里,自民党联合其他政党,依然保持了联合执政党中的主导地位。直到2009年民主党在大选中胜出,自民党沦为在野党,应当说,到这时"55年体制"彻底成为历史。
"55年体制"衰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经历了38年的单独执政,保持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执政地位之后,自民党会完全沦为在野党?这是当代日本政治发展研究中最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此长久稳固的体制的瓦解,自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究其大要,我们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即"冷战"结束,国际形势的变化;泡沫经济崩溃,"55年体制"经济基础削弱;自民党内部的积弊。
1. 国际形势变化,影响国民心理。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形势的这一巨大变化,使当年"55年体制"形成的重要国际背景不复存在,国际上对日本安全的压力基本解除,这使得以"冷战"时期日本安全的保障自诩的自民党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合法性依托,过去紧随美国的政治形象如今成了累赘。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当中泛起了一股拒美爱国的新潮流,号称新右翼。这股思潮与日本国民中希望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情绪相呼应,也对自民党执政地位构成了一种社会心理和情绪上的不利因素。
2. 泡沫经济崩溃,削弱了"55年体制"经济基础。1985年日、美、德等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制定《广场协议》,迫使日圆大幅升值,日元资产迅速膨胀,日本经济进入泡沫化状态。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经济严重衰退,当年日本GDP增长率仅为2.8%,为1955年以来最低。1993年GDP又进一步下降为0.9%,日本经济一片萧条。泡沫经济崩溃首先祸及日本经济界,企业和财团遭受重创。泡沫经济崩溃在政治上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连锁反应:
其一,陷入困境的经济界对于自民党的支持大幅度减少,同时,由于自民党根本拿不出办法解决严重的经济问题,财团对于自民党颇有怨怼,传统"铁三角"关系中出现了松动和削弱。
其二,由于经济陷入困境,日本财源大大减少,而财源减少使得原来靠雄厚财力普惠党内派系的自民党领导层捉襟见肘,平衡党内利益关系的能力大为下降,进而导致了内部矛盾的尖锐化。
其三,原来行之有效的"土建政治"也遇到麻烦。长期实行"土建政治",使日本的基础建设叠床架屋,浪费严重。以机场建设为例,在"土建政治"的推动下,不大的日本竟建有100多个民用机场,单东京都就有6个民用机场,而冲绳县居然有12个机场。多年的"土建政治"造成了巨大的过剩和浪费,到此时已是难以为继。在经济濒临衰退的形势下,自民党政客传统的拿手好戏无法上演,他们也只好坐困穷城了。
3. 自民党内部积弊充分暴露。泡沫经济崩溃使得自民党内部长期积累的问题与弊病借机充分暴露了出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自民党内的派系问题。自民党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来自派系,但那是在财源充足的情况下,各派系利益均沾,还可以相安无事。但在泡沫经济崩溃,财源大幅减少,需要采取紧缩政策的情况下,自民党内的派系矛盾便充分暴露出来。自民党内派系分为地方和行业或部门两大脉络,行业或部门在国会中的利益代表,称为"族议员"。面对经济困局,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实质就是削减某行业或部门的利益,或减少对地方派发的资源。无论哪种方法、任何一种情况,都会有利益受损的一方。这直接导致了1993年自民党派系的分裂,并且是以后的十多年里不断演义着自民党的分裂,这几乎成了1993年到2009年,自民党从单独执政转变为联合执政,最后到彻底丧失执政地位期间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