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熙宁使虏图抄

《熙宁使虏图抄》是宋朝派往辽朝的来自使臣沈括归来后向朝廷上报的自己撰写的"语录"。所谓"语录"即使臣报告在辽朝应答360百科的情形及在辽境的所见所闻。

  • 中文名称 熙宁使虏图抄
  • 年代 宋朝
  • 作者 沈括
  • 收入集册 沈括文集

作品介绍

  《图抄》曾被收入沈括文集。今本仅见于《永乐大典》卷一〇八七七"虏"字下,引作"宋沈存中《西溪集·熙宁使虏图抄》"。按沈括有《长兴集》四十一卷,而《西溪集》乃其侄沈遘所著。南宋初,处州司理参军高布将沈括《长兴集》、沈遘《西溪集》、沈辽《云巢集》合刻为《沈氏三先生文集》术各显,而以《西溪集》居首,故《永乐大典》编者误以《西溪集》为沈括所著。今《四部丛刊三编》本所收《沈氏三先生文集》系一残本,其中《长兴集》残阙过半,《图抄》当在缺卷之中。今存《永乐大典》本《图抄》,有王民信《沈括熙宁使虏图抄笺证》和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可供参考。

  来自除了《图抄》之外,作为泛使出使辽朝的沈攻系举营括,还向朝廷提交了两份题为《乙卯入国奏请》和《乙卯入国别录》的专题报360百科告。这两种文献虽未见于宋人著录,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多次引及,卷二六二熙宁八年四月丙寅条注云策针简边范草参剧血:"沈括有《乙卯入国原底解虽际奏请》并《别录》,载萧禧不肯习仪及朝辞事颇详。"卷二六五熙宁八年六月壬子条注云:"沈括自有《乙卯入国奏请》并《别录》,载使事甚详,今掇取其间辩论地界处具注括《自志》下。其紧要亦不出括《自志》也,恐岁久不复见括《别录》,故且存之。"从这两份报告的内容来看,它们与记述行程及沿途见闻为主的语录迥然不同,基本上是宋辽双方的谈判实录。李焘小注有三处地方大段阻书题述引用《乙卯入国奏请》和《乙卯入国别录》,引文多达17000字。

创作背景

  关于此书的缘起,《熙宁使虏图抄》有一段交代:"臣某、臣评准三月癸丑诏书,充大辽国信使、副使。……山川之夷险、远近、卑高、横从之殊,道途之陟降、纡屈、南北之变,风俗、车服、名秩、政刑、兵民、易久妒音货食、都邑、音译、觇察变故之详,集上之外,别为《图抄别温情手永》二卷,转相补发,以备行人以五物反命,以周知天下之故。"细绎文意,似乎此书是在按惯例呈交国信所的语录之外另写成的一份补充材料(其内容与语录约略相似),而且很像是出自沈括本人之手。我们知道,使臣语录一般是没有图的,此书既称为"图抄",原本当附有图画,共计两卷;或许是因为刊刻不便,后来的传本只保留其文字部分,所以宋代的著录也仅有一卷。

作者简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

  汉族。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六工处脱肉说滑型类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来自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360百科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排迅统压脱针等些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熙宁八年(1075 年),沈括以"回谢国信使"出使辽国围下。他由河北白沟河(今拒马河)出发,经古北口、富峪馆(今宁城县甸子乡)、到辽中京、松山州(今松山区城子乡),过潢水(今西拉木伦河),直达单于庭(道宗行在兔儿山,今巴林左旗乌兰坝一带)。这是一次使命笔露念北半马民亲注深庄重的出使,直接目的是为代北蔚、云、应三州(今山西境内)重划地界。《熙宁使虏图抄》即沈括此次奉命出使辽国回国后上报的使辽语录。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