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09/t016363410710168d00.webp)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来自社出版的图书《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作者是郭昭第。
- 书名 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
- 作者 郭昭第
- 类别 中国文学作品(现代) > 文学作品研究、评论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15日
基本信息
文学元素学来自: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I
![](http://d.aap5.com/20230209/t0178258eb8848e605f.jpg)
SBN:7500459378
作者: 郭昭第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日期:20360百科07-3-5 出版日期:2006-12-15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所属分类:中国文学作品(现代) > 文学作品研究、评论
图书简介
- 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
本书是作者20年审谁脚复拉跑展四千套文学理论研究和思考的小结。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元素学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范畴,在整合传统文学基础理论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在超学科视域系统阐释了作家的生命现象、文本的文化现象和读者的审美现象,从而创建了完整的文学元素学理论体系。本书不仅大量援引了不同学科视域的观点,进行了诸多引申性阐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大胆突破了传统文学理论研究封闭基础理论的学科界限、割裂研究对象的相互联系、采取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单一学科视域研究方法等局限,在建构文学理论超学科视域研究的新格局方面作最群海罗容定答无了许多有益探索。
作者简介
郭昭第,1966年11月生,甘肃西和人。现任天水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文史学院副院长,甘肃省领军人才,文学理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来自,天水师院学术带头人,中华美学续按学会会员,甘肃省美学学会常360百科务理事。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独立承担和参与《中国文学经典的生命智慧研究》等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教育厅项目,已出版《审美形态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版)、《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友国故执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审美智慧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生命智慧:<易经><道德经><坛经>心证》等专著和教材6部,发表《非我体验:艺术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等论文60余篇。多项成果被《中国美学年鉴》、《新华文米象号活胶块师满摘》等书刊摘录或引用,10项成果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奖、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地厅级以上奖励。先后获甘肃省"园丁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和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图书目录
绪论
一 文学元素学以及文学理论超学科视域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文学元素学步沉脚以及文学理论超学科视无预天技团域研究的设想
上编 作家学:作家生命现象的超学科视域
第一章 作家的生命形态
随米去说从航第一节 本能型作家
一 以意志为核心的生命特征
二 以迷狂为特征的创作心理
三 顺派以香阿以移情为方式的创作策略
第二坐务械呼才官刑不但节 现实型作家
一 以情感为核心的生命特征
二 以焦虑为特征的创作心理
三 以间离为方式的创作策略
第三节 理想型作家
一 以思维为核心的生命特征
二 以虚静为特征的创作心理
三 以抽象为投养方式的创作策略
第二章 作家的生命特质
第一节 作家的艺术意志
一 艺术意志的哲学阐释
二 艺术意志的整一特征
第二节 作家的艺术情感
一 艺术情感的心理学阐释
二 艺术情感的两极特征
第三节 作家的艺术思维
一 艺术思维的人类学阐释
二 艺术思维觉布要喜死青的类型特征
第三章 作家的本能(生理)特征
第一节 回记存投步扬省知作家的性爱本能
一 性爱本能与创作理念
二 性爱本能与创作实践
第二节 作家的自经案占什挥恋情结
一 自恋情顺各度喜生结与创作理念
二 自恋情结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 作家的母爱本能
一 母爱本能与创作理树市组试附故念
二 母爱本能与创作实践
第四章 作家的现实(职业)特征
第一节 作家的身体知觉
一 身体知觉与取跑口单程材息术河继条创作理念
二 身体知觉与创作实践
第二节 作家的自我意识
一 自我意识与创作理念
武扬所二 自我意识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 作家的高峰体验
一 高峰体验与创作理念
二 高峰体验与创作实践
第五章 作家的理想(文化)特征
第一节 作家的道德理想
一 道德理想与创作理念
二 道德理想与创作实践
第二节 作家的宗教理想
一 宗教理想与创作理念
二 宗教理想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 作家的政治理想
一 政治理想院就预类与创作理念
二 政治理想与创作实践
中编 文本学:文本文化现象的超学科视域
第一章 文学文本的文化形态
第一节 文本的语言结构
一 语音层次
二 表象层次
推破用亲早外凯衣效三 意义层次
第二节 文本的形象结构
一 在场形象层次
二 隐含形象层次
三 缺席形象层次
第三节 文本的意义结构
一 言中之意层次
二 象中之意层次
三 象外之意层次
第二章 文学形象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意境理论:文学形象的中国文化阐释
一 天人合一:意境性质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终极阐释
二 有无相生:意境结构与以道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终极阐释
三 非关文字:意境层次与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终极阐释
第二节 典型理论:文学形象的西方文化阐释
一 个性与共性:典型的整体结构与西方文化的终极阐释
二 对立与同一:典型的深层结构与西方文化的终极阐释
三 变化与稳定:典型的表层结构与西方文化的终极阐释
第三节 意象理论:文学形象的中西文化阐释
一 似与不似:意象的物象特征与中西文化的终极阐释
二 可言与不可言:意象的心象特征与中西文化的终极阐释
三 合与离:意象的整一特征与中西文化的终极阐释
第三章 抒情语法
第一节 抒情类型
一 性质:纯粹抒情、叙事抒情和表象抒情
二 方式:赋、比、兴
三 体裁:抒情体抒情、叙事体抒情、表象体抒情
第二节 抒情逻辑
一 情感元素和情感义素:抒情元素的构成
二 情感序列与情感模式:抒情结构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抒情言语
一 抒情权力
二 抒情视界
三 抒情声音
第四章 叙事语法
第一节 叙事类型
一 性质:纯粹叙事、抒情叙事、表象叙事
二 方式:虚构叙事、复合叙事、纪实叙事
三 体裁:叙事体叙事、抒情体叙事、表象体叙事
第二节 叙事逻辑
一 事件元素与行动元素:叙事元素的基本构成
二 事件序列与行动模式:叙事结构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叙事言语
一 叙事权力
二 叙述视角
三 叙述声音
第五章 表象语法
第一节 表象类型
一 性质:纯粹表象、抒情表象、叙事表象
二 方式:换喻表象、提喻表象、隐喻表象
三 体裁:表象体表象、抒情体表象、叙事体表象
第二节 表象逻辑
一 表象形素与表象义素:表象元素的基本构成
二 元素配列与义素模式:表象结构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表象言语
一 表象权力
二 表象聚焦
三 表象声音
下编 读者学:读者审美现象的超学科视域
第一章 读者的审美形态
第一节 拟准读者
一 拟准读者的职业特征
二 拟准读者的审美观念
三 拟准读者的审美功能
第二节 一般读者
一 一般读者的职业特征
二 一般读者的审美观念
三 一般读者的审美功能
第三节 超级读者
一 超级读者的职业特征
二 超级读者的审美观念
三 超级读者的审美功能
第二章 读者的审美心境
第一节 读者的审美焦虑
一 焦虑的美学阐释
二 焦虑的大众审美趣味
三 焦虑的准审美经验
第二节 读者的审美迷狂
一 迷狂的美学阐释
二 迷狂的审美心理特征
三 迷狂的纯审美经验
第三节 读者的审美虚静
一 虚静的美学阐释
二 虚静的审美心理特征
三 虚静的超审美经验
第三章 读者的准审美特性
第一节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文本形态
一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泛化文本形态
二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视听文本形态
三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文字文本形态
第二节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心理表征
一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功利性表征
二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流动性表征
三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消费性表征
第三节 读者准审美特性阐释的理论巅峰
一 实用主义及其准审美阐释
二 享乐主义及其准审美阐释
三 唯意志主义及其准审美阐释
第四章 读者的纯审美特性
第一节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文本形态
一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泛美文本形态
二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纯美文本形态
三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精美文本形态
第二节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心理表征
一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非功利性表征
二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反复性表征
三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鉴赏性表征
第三节 读者纯审美特性阐释的理论巅峰
一 康德主义美学及其纯审美特性阐释
二 唯美主义美学及其纯审美特性阐释
三 英美新批评派美学及其纯审美阐释
第五章 读者的超审美特性
第一节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文本形态
一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民间文化文本形态
二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精英文化文本形态
三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传媒文化文本形态
第二节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心理表征
一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超功利性表征
二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开放性表征
三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批评性表征
第三节 读者超审美特性阐释的理论巅峰
一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超审美特性阐释
二 存在主义及其超审美特性阐释
三 后现代主义及其超审美特性阐释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