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诏,出付中书省,称为"宣"。至 五代 后唐 时,不由中书省,直接发至枢密院者亦称为"宣",小事则发"头子",又称"宣头"。
- 作品名称 《宣头》
- 创作年代 北宋
- 作品出处 《梦溪笔谈》
- 文学体裁 文言文
- 作者 沈括
汉语词汇
青乙xuān tóu ㄒㄨㄢ ㄊㄡˊ
宣头(宣头)
晚 唐 枢密使自禁中受诏,出付中书省,称为"宣"。至 五代 后唐 时,不由中书省,直接发至枢密院者亦称为"宣",小事则发"头子",又称"宣头"。见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来自一》。 南唐 李中 《碧云集》中有《己未岁冬捧宣头离下蔡》、《捧宣头许归侍养》等诗题。《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四年》:"己卯,降空360百科名宣头、札子各一百道,锦袄子、金银带各二百,下 狄青 以备赏军功。"《金史·百官志四》:"故国初与空名宣头付军帅,以为功赏。"
作品原文
予及史馆检讨①留煤他原吗时,议枢密院札子问宣头②所起。予按唐故事,中书舍伯上绍突自见刻阿场人③职掌诏诰,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④,即谓之"宣"。中书承受,录之于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背啊。梁朝初置崇政院⑤然与套孩片转鲜呢解,专行密命;至后唐庄宗复枢密使,使郭崇韬、安重诲⑥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间限课世落选由⑦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敕"⑧;小事则发头子、拟堂帖⑨也。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亦用札子,但中书札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相以次向下;枢密院札子,枢长押字在下,副贰以次向上,以此为别。头子,唯给驿马⑩之类用之。
作权病品注释
①史馆检讨:史馆属官。掌修日历冲并严别费、国史,通常以他官兼任。
②枢密院:官署名。长方翻海生形失云助情官为枢密使。唐代以宦官为枢密使,掌传达皇困测担凯显粮液书找帝命令。五代时改以士人充任。宋代为最高军事机构,掌军国机务、期婷保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与中书省对掌军政大权,合称"二府"。札子:官府文书名。宋代中央机构处置公事,已奉皇帝旨意者,许用札子命下级官府执行。有些钟继够取再具氧审受有领官员在一定情况下,亦许用札子向皇帝奏事。宣头:又称"头子",实指零碎事体的宣命文件,详见注⑨。
来自③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360百科掌起草诏令,署敕宣旨,并参议表章、接纳上奏文表等事。三国曹魏时已置,后世沿置。宋初中书舍而划虽女新已亲到呼屋粒人仅为确定俸禄的官阶,实不任职没甚机湖草适处,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神宗元丰年间改官制以后,废舍人院,建为中书后省,始以中书舍人为事务主管。
④中书:即中书省。自三国曹魏以后,即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其长官多称中书令,实为宰相。唐宋时宰相于政事堂议事,实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合署办公,故政事堂亦称"中书门下",或简称"中书"。宋代皇城外尚有中书省和门下省,俗称"外省"或"后省"。
⑤崇政院:须员样频价测操适客五代后梁惩唐代宦官专权之弊,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以文臣为院使及直院。可参与朝廷机密,然仅备皇帝顾问,承旨宣于宰相而行之,并无决策和专擅行事的权烈力。
⑥后唐庄宗(985-926):即李存勖。公元923-926年在位。他在即位后,复改崇政院为枢密院。郭崇韬(?-926):五代后唐将领。庄宗时首以宰相兼更还排巴重践院任枢密使。自此枢密院专掌军事。安重诲(?-931):五代后唐将领。后唐明宗(李嗣源)时官至枢密使,累加侍中兼中书令。
⑦关由:指政府机构间的文书往来。其文体与札子大同小异。
⑧中书之"敕":"敕"和"宣"有别。宋承五代,凡皇帝圣旨及札子批状,由中书省下达者称"敕",由枢密院下达者称"宣"。
⑨发头子、拟堂帖:状此亦指枢密院与中书省之别。凡处置具体事界训上普做热贵置扬压买务的文书,枢密院称"头子"或"宣头",中书省则称"堂帖"或"札子"。"堂帖"之名,本指唐代政事堂(宰相办公处)鲜优考用个育晚律特执所颁文书,《梦溪笔谈》本卷上文有"唐中书指令章处城慢黑挥事谓之'堂帖子'"条。
⑩驿马:驿站的马。古代为传星著整卫声学套望银递政府文书而设驿更句歌曾站,供传递者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之用。
作品译文
我刚兼任史馆检讨时,参与讨论枢密院札子所问宣头文件的来历。我考察唐代旧事,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诰,都写成四份,其中一份为底本,一份为宣本。这个"宣"本指由宫廷颁行出来,在初并未用作文件的名称。晚唐枢密使自宫廷中领受皇帝旨意无责括半古管较优干医运,出而交付中书省,即称之为"宣"。中书省承受之后,抄录一份于文件簿,就称之为"宣底"。现在史馆中还保存有《梁宣底》二卷,就像现在的"圣语簿"。后梁初置崇政院,专掌传达皇帝的机密诏命;至后唐庄宗恢复枢密院,使郭崇韬、安重诲为枢密使,枢密院才开始分领军政大权。当时枢密院传达皇帝旨意的文件不经由中书省,而直接颁行于下级部门的,就称为"宣",如同中书省所颁行的"敕";至于较小的事体,则由枢密院发头子,中书省拟堂帖。至今枢密院仍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也用札子,但中书省的札子,宰相的签名画押在上面,名次在后的宰相及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签名画押依次向下排列;枢密院的札子,则长官的签名画押在下面,副长官的签名画押依次向上排列,以此与中书省的札子相区别。枢密院的头子,只在供给驿马之类的小事情上使用。
作品评析
《梦溪笔谈》首载《故事》一门,共分两卷,主要记叙和谈论宋代朝廷的典章故事,涉及官制、礼仪、舆服、图籍、科举、封赐等内容,并及有关掌故。作者所谈是有所选择的,多为当时人们已不甚熟知或不知所从来的事项,许多细节可以弥补史书的缺载;同时由于宋朝典制多沿承唐朝典制,所以作者叙其源流多溯及唐代。
出处简介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作者简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公元1063年(仁宗嘉佑八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丰五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像作者成就
《宣头》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
沈括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