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禅宗公案

额所马点粮群单禅宗公案》是2008年8月1日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佛教禅宗的图书,并附有中国禅宗系、宗派传承简表,作者是陈继生。

该书讲述了禅宗是最能体现佛来自教中国化的一360百科个佛教宗派。禅宗公案是禅宗的血脉,是记录中国禅宗的主要文献,也是禅宗文者适花曲督列绿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继念护白

  • 书名 禅宗公案
  • 作者 陈继生
  •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8月1日
  • 页数 396 页

编辑推荐

  禅宗公案 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即父品稳阳指文书而言。官府之文慢左与济员假备复书成例及讼狱论定者谓之'案'或'公案'。

内容简介

  "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据计算,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来自,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欢提兵怕药卫验富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决技介规,便是禅宗公案。近些年的所谓佛教文化热,很大程度上是禅文化热。为了使大家初步了解360百科禅的知识,本书编者选出二百则公案,加以简单解说,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作品目录

  心来自灯传承

  拈花微笑

  兄唤弟答

  皮肉骨髓

  僧璨忏悔

360百科  谁人缚汝

  汝勿姓耶

  心如明镜

  菩提无树

  无留画查角县乡球住为本

  一物不中

  不落阶级

  沩山踢瓶

  临济三拳

  过水睹影

  脱却铁枷

 翻怕 罗汉片石

  勘破悟禅

  摔师悟道

  禅师示法

  达摩廓然

  法融睹佛

  天柱风月

  吹缕布毛

  说易做难

  为灶说法

  本来面目

  磨砖作镜

  马祖教禅

友短起房问  马祖四说

  庞蕴江水

  何不自射

  庭前柏尼受哪

  赵州勘婆

  坐而揖之

  临济说"喝"

  无事贵人

  呈剑献诗

约策连其困树放派航  德山赐棒

  黄龙三关

  其声如雷

  疏山倒屙

  某僧话堕

  倩女离魂

  示法无语

  掷瓦翘足

  视生如梦

  非公境界

  识心见性

  古佛去久

  与夺拄杖

  教学相长

  独超物外

  超师之见

  石头不月化想烈外剂烈社果境

  石头路滑

  西堂沙均段负朝鼓角

  龙潭吹烛

  怜儿不丑

  香严赤贫

  曹山龙吟

  玄向陈死某艺步蛋充汽脸沙明珠

  文益重行

  一指头禅

  从谂拜师

  沩山拔火

  苍天苍天

  老贼教子

  我子天然

  一粒之米

  慧中三召

  智常圈仍限同此盟易波测

  某甲去得

  甚堪雕琢

  德山托钵

  顿悟之道

  与汝安心

  百丈野鸭

  衔一茎草

  自家宝藏

  黄檗笠子

  击竹悟道

  崇信培单右林让花植十饼

  鳌山成道

  见山见水

 龙剂九称航某苗月 曹源一滴

  放三顿棒

 亲环矛考马 拙自何来

  灵利僧人

  不干文字

  刻苦修持

  不见不闻

  是病非禅

  自观自静

  他心通者

井阳  石巩牧牛

  天皇问法

  千圣不识

  百尺竿头

  无情说

  猫狗大虫

  得心解脱

  不成佛道

  闻钟七条

  抬脚不起

  智不是道

  他是阿谁

  路在何方

  生活中禅

  话诗乡还乐练越赵州问道

  运水搬柴

给唱分蛋安害错乙终  不作不食

  肚饥吃饭

  清潭月影

  大珠用功

  婆子倾茶

  随流而去

  失牛失火

  洗钵吃茶

  热凉寒火

  不断世谛

  思辨之智

  佛无南北

  风动幡动

  住处危险

  真性缘起

  慧忠考验

  神会知解

  不道长短

  钝根阿师

  丧我儿孙

  说有道无

  南泉斩猫

  南泉行粥

  鹅出瓶中

  牛过窗棂

  隐峰泻水

  东坡输带

  丹霞焚佛

  高平低平

  香严上械

  拾得扫地

  却辐却轴

  不可思议

  不触即背

  无缝之塔

  佛曾迷否

  哪块不精

  费却盐醋

  何曾错了

  信念金刚

  断臂求法

  不视天子

  不缺盐酱

  即心即佛

  亲者不问

  已进不退

  半个圣人

  折足而悟

  得与不得

  一得一失

  以此袁献

  禅的语言

  野狐之禅

  寸丝不挂

  背后底聻

  卧轮伎俩

  无水无舟

  芥子须弥

  一言相契

  云门三关

  白云万里

  私通车马

  三十六对

  诗情禅意

  上江籴米

  诫斫松竹

  鱼鼓颂歌

  蝇子透窗

  赞土馒头

  月上寒山

  云天水瓶

  零落知空

  如今不疑

  昨夜一枝

  溪声长舌

  翠微深处

  骑牛归家

  禅的幽默

  师姑女人

  鼻孔眼睛

  汝问不当

  筋斗画像

  见性非眼

  倒立而寂

  不钝置汝

  指人为驴

  唤主人公

  守堂家人

  心中有佛

  风吹不动

  禅与幽默

  禅师圆寂

  叶落归根

  振铎入棺

  吾欲行矣

  此物他物

  空诸所有

  无声三昧

  临逝夜话

  行脚去也

  不复来矣

  附录:中国禅宗系、宗派传承简表

  后记

词义

  禅宗公案 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即指文书而言。官府之文书成例及讼狱论定者谓之'案'或'公案'。由此转而为佛教禅宗用语,即指佛教禅宗祖师、大德在接引参禅学徒时所作的禅宗式的问答,或某些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此类接引禅徒的过程,往往可资后人作为判定迷悟之准绳,犹如古代官府之文书成例,故亦谓之为公案。古代专著 自古以来,有若干种集录此种公案而成之作品,如《碧岩录》、《从容录》二书,即各收录百则禅门公案。《无门关》也收录四十八则。诸书所收公案,加上《景德传灯录》等五部灯录所载,公案之数总计约有一千七百则左右。

公案的性质

  依《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一(上)所载,禅门公案,并非个人之知识上之臆见,亦非依文解义之解说,乃系会灵泉、契妙旨、破生死、越情量,与三世十方百千开士同禀之至理。故不可以义解,不可以言传。因此,师家每藉公案提撕学人,而学人则藉以除去分别情识,俾得开悟之境界。此种风气创始于唐,而盛于宋,主要为临济系禅僧所盛用。到宋代乃成为公案禅之时代。例如,北宋末期五祖法演、南宋大慧宗杲及无门慧开均重视赵州'无'字公案,并经常以之提撕学人。

  据《碧岩录》卷首〈三教老人序〉云(大正48·139b):'公案者,倡于唐而盛于宋。(中略)其用有三,面壁功成,行脚事了,定盘之星难明,野狐之趣易堕,具眼为之勘辨,一呵一喝,要见实诣,如老吏据狱谳罪,底里悉见,情款不遗,一也。其次,则岭南初来,西江未吸,亡羊之岐易泣,指海之针必南,悲心为之接引,一棒一痕要令证悟,如廷尉执法平反,出人于死,二也。又其次,则犯稼忧深,系驴事重,学奕之志须专,染丝之色易悲,大善知识为之付嘱,俾之心死蒲团,一动一参,如官府颁示条令,令人读律知法,恶念才生,旋即寝灭,三也。'

公案的地位

  就是被看做纯主观的禅,但关于达成其宗教的机能,也自不可不具备种种的条件。这些条件,自然地被综合著而成为一个统一体,无论在内在外所飞跃着的禅的宗教机能,都可看得到。可是在综合体成为综合的中心的,务须把其他的一切在这中心上运用着综合的力,把被综合了的一切赋以生命,使之完备,使之跃动,一一都使之成为有力的以达成其任务。有了这样,然后才产生出总的机关,宗教的机能,就会显现。禅的公案,实际就是成为这作用的中心的东西;依于公案,一切被综合了的,被赋以生命了的,都完全地达成其作用。公案在这种意义上,可说是禅的生命的主要分子,是基本的主动体。所以禅的持续和发扬,第一需要公案;其他的不过是助成禅的宗教的机能的补助条件而已。关于宗教上的所谓补助条件,举例来说∶好像病人之于补品,也不是简易或无代价的。因为由于那些补助条件,宗教的生命得以实现化,宗教的使命得以完成。虽然,也有一意倾向于补助条件的发达与完备,却轻视了主动体的公案;也有只被囚系在时代潮流里,一意的迎合潮流,结果忘却原来的本旨;甚至对于公案的本身觉得不值一顾,而企图破坏者。可是禅宗,若轻视公案或破坏,那末这个成立的基本,也就在这里被破坏,甚至失却了禅的生命。宗教,是以内在为重的。(中略)在禅宗虽兼顾到外形的达成,可是外形的达成,必须从内在的生命的飞跃所显现的外形,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这种外形的达成,就是内在的生命的延长,同时又不忘其所显现的本旨。古人之所以舍生命的没头参究公案,其原因也就在此。

公案的意义

  所谓禅的研究,即是实际的体验,除体验外别有真实意味的研究,是不存在的。因之禅的讲说,除提唱外没有真的讲说。假使问∶体验什么?提唱什么?那就是古人提示的公案。公案的提唱及体验,便是佛心的提唱、佛心的体验。叫做'拈弄'或'评唱'的,都是公案;此外,什么也不存在。试阅古今先德的'上堂'或'小参'所垂示的话头,无非是公案;公案外更没有什么说示或评唱的。特别地在佛教典籍中数量最丰富的是'语录',内容全是公案的提唱及拈弄。又具有禅宗独有作风的偈颂,和经典中的偈颂不同,在文字里所含的意义,没有不是公案的。禅的教法,这样用公案来推动,一贯地运用着公案。若和别的宗教比较∶各家教宗,各有所依的经典,依经典而有教相,依据那一种经典的教相而显其所依的立场,于是成立一一的宗派;但禅宗自称为教外别传,没有经典为所依,可是公案,恰似教下各宗之于经典。就其内容上说∶当然各有各的独得之点,悉不一致,但也不得说为是全然异物。公案是没有成法的,照着古德各人的体验,强调着特殊的个性,于是显现出'喝'或'咦'来的法,这法是自家制造的,为使自家的法一推动时,禅的独得的公案就在这里出现,而且是成为禅的基本的主动体,成为生命;所以禅,除却公案,就不能理解。

  那末,公案是有着什么意义呢?又在什么意义上公案是基本的主动体呢?现在不可不进一步考察到关于这两个问题。在这里检点先德所提示的解说,是解答方法的一种,然先德的解说,不同现在的人照着自己的意识随便地下以截断的,对于公案提示者的本意,不是马虎任便的,所以现在首先来检点古人的解说是怎样?

  '有人问∶佛祖机缘世称公案者何也?曰∶公案者,乃喻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王道治乱,实系于斯。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者,乃圣贤为理记事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盖取以为法,而欲断天下之不正者也。公案行则理法用,理法用则天下正;天下正则王道治。夫佛祖之机缘,目之曰公案,亦然。盖非一人之臆见,乃会灵源,契明旨,破生死,越情量,三世十方开士所同禀之至理也。且不可以义解,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文诠,不可以识度。如涂毒鼓,闻者皆丧;如大火聚,撄之则燎。故灵山曰别传,传此也;少林曰直指,指此也。自南北分宗,五家列派以来,诸善知识,操其所传,负其所指,宾叩主应,得牛还马时,任粗言细语而捷出,如迅雷不及掩耳。(中略)世称长老者,即丛林公府之长吏也;其编灯集录者,即记其激扬提唱之案牍也。夫公案者∶即烛情识昏暗之慧炬也;抉见闻翳膜之金篦也;断生死命根之利斧也;鉴圣凡面目之禅镜也。祖意以之廓明,佛心以之开显。其全超迥脱大达同证之要,自不越此。'(《中峰广录》〈山房夜话〉)

  先德所说示的极其明了,将公案的真意义,可谓说得是透彻无余了;公案是禅的基本的主动体或生命,也可了然;同时将公案的使命,也适确简洁地指示出来。照这样看法,得说公案是先德提唱的'正题'的意义,且这种正题里,自充溢着圣贤所体悟的真理;所以以此为准绳,以之观照邪禅、邪法,断绝其不正,得知传正禅正法之有在。而公案的作用,是彻透法的本源,契于佛祖解脱境上所现起的妙旨,使之入于与佛祖同一境涯。换言之∶是在于超越了吾人意识的情量,击破了建筑在情量上的生死城郭,使得到无生死、无分别智的真智,与佛祖同样的人于游戏三昧之境。这是中峰先德所提唱了的∶"烛情识昏暗之慧炬,抉见闻翳膜之金篦,断生死命根之利斧,鉴圣凡面目之禅镜。"先德提唱公案,检验学者的悟境的例子,在禅录里随处可以看到。浅近的举一个例,在禅门通途话题里记载着念佛上人与独湛禅师商量的公案∶'禅师一日问上人曰∶师是何宗行者?上人曰∶净宗。禅师曰∶弥陀年几岁?上人曰∶与我同年。禅师更曰∶上人几岁?曰∶与弥陀同年。禅师追究曰∶即今弥陀在何处?上人默然而举左手。'这实在是好个商量也。若已是'机法一体'、'信心获得'的人,弥陀必定具现于自己的身心上。这样的将是凡?是圣?照在禅镜上而下以判断这也是示出了'鉴圣凡之禅镜'的公案的一种作用之所以然。此外,鉴照祖师的心境,开显自己的神秘之键钥,正是被秘藏在公案里。所以黄檗禅师说∶'既是丈夫汉,应看个公案!'禅,因于这样地看破公案,公案和自己打成为'不二一体',才得发生真理。由是也可知道;公案,是怎样的重大了。

  禅宗祖师们的语录,是表现他们禅的内在的经验记录,不只是个人的传记,而且是佛法的记述,因为在他们,人和佛法是不二的,人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人。他们间的问答机缘,后人称为公案,那是什么意思呢?综合《碧岩录》、《云栖正讹集》,及《中峰广录》〈山房夜话〉的解释,大意是说∶'公案是公府的案牍,所以剖断是非;祖师们对机垂示所用的语言和动作,所以剖断迷悟。'这样说来,公案是能喻,祖师的垂示是所喻,能喻与所喻,倒是十分切合的。

  据说《传灯录》所载的公案,多至一千七百余则,但我却未曾统计过。从这些公案中,看祖师们接引来学,雨棒雷喝,石火电光,棘句钩章,悬崖峭壁,令人索解不得。为什么索解不得呢?据我看,约有下列几项原因∶

  一、禅理障

  禅宗祖师们似没有一种固守的特定的主义,往往透过证悟,灵活运用佛家其他各宗的结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用直指或影射的方法,来表象这不可言说与不可思议的证悟境界。这样禅理,对一个未曾开悟的人来说,是好似银山铁壁样的一种障碍,根本上是无从了解的。例如∶

  A、有朋彦上座,博学强记,来访报恩慧明禅师,敌论宗乘。师曰∶'言多去道转远。今有事借问∶只如从上诸圣及诸先德,还有不悟者也无?'彦曰∶'若是诸圣先德,岂有不悟者哉?'师曰∶'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今天台山嶷然,如何得消殒去?'彦不知所措。(《传灯录》)

  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数语,出《楞严经》。这可说是主观的唯心论。山河大地(即客观世界),都是我心之所显现。当我们入无为正定时,一念不生,这十方虚空,立即消殒,何况这一座天台山?彦上座未曾证悟这样禅理,被慧明禅师一问,便只好闭口结舌了。

  B、黄龙祖心晦堂宝觉禅师,与夏(倚)公立谈,至《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桌下,师以压尺击狗,又击香桌曰∶'狗有情即去,香桌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对。师曰∶'才涉思维,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己哉?'(《指月录》)

  '万物为己'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是一种神秘经验。当我们亲证真如时,全宇宙与我自己合而为一,这时主客不分,能所俱泯,情与无情共一体,那还有狗与桌子的差别呢?夏公立不曾有过这种神秘经验,当然是莫测究竟了。

  C、有一行者随法师入佛殿,行者向佛而唾。法师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行者曰∶'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法师无对。(《传灯录》)

  这则公案中,行者有泛神论的思想,认为佛遍在宇宙万有中。可惜法师不了解,无话可对。后来仰山代法师下一转语说∶'但唾行者'。又说∶'行者若有语,即向伊道,还我无行者处来。'这是说∶行者有佛性,亦即是佛(但按逻辑说∶'有佛性'与'成佛',中间尚有一段距离。)何处无佛,即何处无行者。行者唾佛,你唾行者,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

  二、摹写障

  摹写禅理(包括其他有关的意思表示)的语言文字或动作。这又可分为象征障、譬喻障、谚语(或方言)障、典故障、名相障等等。以下分别说明∶

  (一)象征障∶无论是象征的语言或是象征的动作,所象征的总不外是禅理。禅理寄寓在象征中,悟解禅理,固属首要,但亦要了解象征本身,否则象征即成为一层障碍。

  A、僧问赵州从谂禅师∶'学人乍入丛林,请师指示。'州曰∶'吃粥了也未?'曰∶'吃了也。)州曰∶'洗钵盂去。'其僧于言下大悟。(《传灯录》)

  这则公案,后来云门禅师拈出来示众说∶'且道∶有指示?无指示?若道有指示,问他道什么?若道无指示,这僧何得悟去?'据我看,粥是黏性的东西,赵州教他洗钵盂去,是指示他解黏,解黏就是破除执着。

  B、黄龙诲机禅师初参岩头,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头曰∶'你还解救■么?'师曰∶'解。'头曰∶'且救■去。'后到玄泉,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泉拈起一茎皂角曰∶'会么?'师曰∶'不会。'泉放下皂角,作洗衣势。师便礼拜,曰∶'信知佛法无别。'泉曰∶'你见什么道理?'师曰∶'某甲曾问岩头,头曰∶"汝还解救■么?"救■也只是解黏,和尚提起皂角,亦是解黏。所以道无别。'泉呵呵大笑。师遂有省。(《宗鉴法林》)

  在这则公案中,岩头教黄龙去救■,是象征的语言;玄泉放下皂角,作洗衣势,是象征的动作;其意义都是解黏,和赵州教僧洗粥盂去,是一样的。

  C、沩山一日指田谓仰山曰∶'那头得恁么高,这头得恁么低。'仰曰∶'却是这头高,那头低。'沩曰∶'汝不信,但向中间立,看两头。'仰曰∶'不必中间立,亦莫住两头。'沩曰∶'若如是,着水看,水能平物。'仰曰∶'水亦无定,但向高处高平,低处低平。'沩乃休去。(《宗鉴法林》)

  按禅宗修持境界有三关∶(一)初关,(二)重关,(三)牢关。一个彻悟的人,这三关都须层层突破。例如从凡入圣是初关,从圣入凡是重关,凡圣俱不立是牢关。圣是那头,凡是这头,凡圣俱不立是中间。仰山所说的'不必中间立,亦莫住两头。'就是象征三关齐破的境界。这还是象征的语言。

  D、胜光镢断一蚯蚓,向子湖神力禅师云∶'某甲今日镢断一条蚯蚓,两头俱动,未知性命在那头?'子湖提镢头向蚯蚓左头打一下,右头打一下,中心空处打一下,掷却镢头便归。(《古尊宿语录》)

  胜光问子湖∶'蚯蚓的性命在那头?'是还有边见存在。子湖用镢打蚯蚓的左头、右头和中心,暗示他∶中间和两头都应除却,这是象征的动作。

  (二)譬喻障∶禅宗祖师们惯常用譬喻,所譬的是禅理。我们除必须悟解禅理外,还要了解譬喻本身,否则亦会成一层障碍。例如∶

  A、潭州神山僧密禅师,与洞山行次,忽见白兔走过,密曰∶'俊哉!'洞曰∶'作么生?'密曰∶'大似白衣拜相。'洞曰∶'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密曰∶'你作么生?'洞曰∶'积代簪缨,暂时落魄。'(《宗鉴法林》)

  在这则公案中,白兔比拟白衣,白衣是老百姓,直拜冢宰,喻由修而悟,僧密的意思是如此,可是洞山却破斥他这种说法。洞山说∶'积代簪缨,暂时落魄。'他的意思是∶人人皆有佛性,好比仕宧世家,本来尊贵,只因迷忘自宝,沦落微贱,虽然飘零万状,而骨相却还是存在的。首先要知自本心,悟自本性。这是先悟后修,与由修而悟的法门是不同的。(按这原是曹洞宗的宗旨。《人天眼目》与《宗门玄鉴图》,载有曹山五位图颂,第一位颂正中偈云∶'白衣虽拜相,此事不为奇,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注云∶'就初悟此理时立。')

  B、僧问石霜性空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霜曰∶'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绳,出得此人,即答汝西来意。'僧曰∶'近日湖南畅和尚出世,亦为人东语西话。'霜唤沙弥∶'拽出这死尸着!'沙弥即仰山。仰后问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耽源曰∶'咄,痴汉!谁在井中?'仰后问沩山,沩召∶'慧寂!'(按慧寂即仰山法名)仰应诺。沩曰∶'出也。'(《传灯录》)

  上述的井中人,喻我们的自性。达磨祖师由西方来东土,旨在教人拨尘见性。但自性即本体,无形无相,是无法表现的,我们只能藉用显体。沩山召唤慧寂,慧寂应诺,这岂不是自性的作用么?

  C、宣州刺史陆■大夫问南泉禅师∶'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南泉召∶'大夫!'■应诺。南泉曰∶'出也。'■从此开解,遂礼谢。(《御选语录》)

  这则公案和上一则差不多。但上一则是明喻,这则却是暗喻,在譬喻类别上是有点不同的。

  (三)谚语(或方言)障∶禅宗公案中常夹杂着唐宋时代的方言或谚语,有些方言和谚语,而今久已失传,无从查考,甚或意义不明。这虽无关宏旨,但亦是一层文字上的障碍。例如∶

  A、赵州从谂禅师,问投子和尚∶'死中得活时如何?'投子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州曰∶'我早侯白,伊更侯黑。'(《传灯录》)

  禅宗称入涅盘境界为'大死一回',从涅盘境界里转身(至生死海来度众生),为'绝后再苏'。赵州将这个意思问投子,是有心乘机来考验他的。其实'大死'与'再苏',只可自知,何必去考验人呢?投子是精识精,便回答赵州说∶'不许夜行,投明须到。'涅盘境界是不动步而到的。赵州是已到过的。人是从涅盘境界里转身出来的人,投子却 说他未到,教他再回到涅盘境界。换句话说,赵州问投子∶从圣入凡时如何?投子却告诉他∶要从凡入圣。这是禅宗祖师们'抽钉拔楔'的惯技。于是赵州乃说∶'我早侯白,伊更侯黑。'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禅宗典籍,多把它解错了,甚至侯白侯黑,写成猴白猴黑。近人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及日本诸桥辙次《大汉和辞典》,内容丰赡,对此侯白侯黑,亦皆付诸阙如。)它的出处,是在秦少游《淮海集》中。少游有一篇〈二侯说〉,原文是这样的∶

  闻有侯白,善阴中人以数,乡里甚憎而畏之,莫敢与较。一日,过女子侯黑于路,据路傍,佯若有所失,白怪而问之。黑曰∶'不幸堕珥于井,其值百金,有能取之,当分半以谢。夫子独无意乎?'白良久计曰∶'彼女子亡珥,得珥固可绐而勿与。'因许之,脱衣井旁,缒而下,黑度白已至水,则尽取其衣,亟去,莫知所涂。故今闻人呼相卖曰∶'我已侯白,伊更侯黑。'

  由上看来,赵州用这两句闽谚的意思,是说∶'我原是想去赚他的,想不到结果却被他赚了。'我们如果未把这两句闽谚的意义查考出来,谁能说我们已看懂了这则公案呢?

  此外尚有典故障(包括佛典)、名相障等等,只要查阅辞典,就会了解,这儿姑且从略了。

  总之,禅宗祖师们的公案是禅的心髓,要透视禅的心髓,必须突破禅理障与摹写障,一如我们透视肉体的心髓,必须用X光来突破皮骨血肉的障碍一样。从前有一则公案∶荆南节度使成汭,遣大将入云居山送供与道膺禅师,问说∶'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语?'膺召曰∶'尚书!'其人应诺。膺曰∶'会么?'曰∶'不会。'膺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传灯录》)

  同样的道理∶你若没有像X光一般的透视禅理障与摹写障的眼睛,祖师们的公案,对你也是密语;反之,你若有像X光一般的透视禅理障与摹写障的眼睛,祖师们公案,对你便是不覆藏。

公案的复兴

  禅宗公案,是禅宗文化的缩影,如今一般寺院都以做佛事法会为主,按照禅宗公案做为禅修方式的寺院很少。

广东省禅宗文化基地清远市御金街少林禅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