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长倩赠遗有道(参见《西京杂记卷五映比》、《古文苑卷十》来自,原文标题"遗盐货公孙贤良书")
- 作品名称 邹长倩赠遗有道
- 作品别名 遗公孙贤良书
- 创作年代 东晋
- 作品出处 《西京杂记卷五》、《古文苑卷十》
- 文学体裁 古体小说
原文
公孙弘以元光五年(-130年)为国士所推,尚为贤良。国人邹长倩(音茜),以其家贫,少自资致(少音稍)。乃解衣裳以衣之,释所著冠履以与之。又赠以生刍一束(刍音厨,青草),素丝一襚,扑满一枚(扑满,今之儿童储蓄用瓷罐)。书题遗之曰:"夫人无幽来自显(夫音扶,语辞),道在则为尊。虽生刍之贱也,不能脱落君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故赠君生刍一束,诗人所谓'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小雅白驹之文)。五丝为䌰(尼辄切),倍 为升,倍升为緎(音域,《召南(召音邵)羔羊》:素丝五緎),倍緎为纪,倍纪为緵(音揔),倍緵为襚。此问自少之多,自微至着也。类士之立功勋,效名节,亦复如之,勿以小善不足修而不为也,故赠君素丝一襚。扑满者,以土为360百科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具,皆也),满则扑之(扑,击也)。又迫材时停找友注土,粗物也;钱,重货也。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可不诫欤?故赠君扑满一枚。猗嗟(皆叹词)!盛欤!山川阻修(长也),加以风露。次卿足下(弘字次卿),勉作功名。窃在下风(窃,私下,自谦非坚室五之词),以俟嘉誉(俟,待也)。(早稻田大学藏本《西京杂记》文末有"弘答烂败不存"六字)
翻译
公孙弘被举紧荐为贤良方正(贤良方正,汉文帝下诏推举能直言极谏者,后成为科举名目。)邹长倩家里贫穷无物可送作贺礼抓得础根论留济台,他就把自己的衣服、鞋帽送给他,并赠送一束青草四假挥死影洋脸、一襚白丝及一只扑满。
并附信说,"人名气不大不要紧,只要有了'道'就能受人尊崇。虽然一束青草很廉价,但不能忘记高尚的品德。所以送你青草一束,是取诗经里'鲜草一束,那人美如玉'的意义。(即希望公孙弘能保持纯洁美好的品德。)
至于白丝,五条丝是一䌰,一倍的䌰是一升,一倍的升是一緎,一倍的緎是一纪,一倍的纪是一緵,一倍的脸年真仍緵是一襚。我的用意是积德立功,都是如此,要从少渐渐增多的。(即希望公孙弘要踏踏歌场背通轴错实实为民办事,不要投机取巧干那些迅速向上爬的行径。)
至于唱管查仍土稳扑满,是用土做成的容器,拿来积所服末岩标既友聚钱的玩意儿,它只有投入轴小钱的孔而没有取出钱的孔,聚满了钱后就打破它。它只进不出,只材汽声积聚不发散,所以只好打破它。
做官的人中如果有聚财而不能散财的人,将会有如同扑满那样的破败结局思造总础,能不警戒吗?因此我要赠送你胜来出都少一只扑满。
山川阻挡了路途较万凯适精守占析遥远,外加有风雨露宿。次卿足下,勉强得以功名,我在下风 ,待你美好的赞誉。"
扑满来比喻做人做官不能太贪心。
夫人无幽显,检料道在则为尊"一句形容磁溶长而额积新台元父艰险困难的程度
人物
公孙弘
(公元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西汉淄川国(郡治在寿光南纪台乡)薛人。少时,家贫寒,曾为富人在海边牧豚(放猪)维持生活。年轻时,他曾任过薛县的狱吏,因无学识,常发生过失,故犯罪免职。为此,他立志在麓台(望留镇麓台村)读书,苦读到四十岁,又随老师胡母子始修《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便下诏访求为人贤良通文学之人。当时,公孙弘年已六十,他以贤良的名分去应征,被任命为博士。
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皇帝派他出使匈奴,归来后陈述的情况不合帝意,武帝认为他无能,再被免职。于是,公孙弘便称病辞官,在家赋闲。
元光五年(公元来自前130年)天子又诏书征求文学儒士,淄川国便推举年已七十岁的公孙弘应诏,他一再推辞,不肯前去应诏。他说:"我出使匈奴,因没有才干被罢归,请大家另举贤者。"但最后,他还是应选。
360百科 公孙弘到了太常,所征百名儒士各写对策,公孙弘处为下策。后来,上奏天子,天子却拔升公孙弘的对策为第一名,待入见天子是,公孙弘丰获相错福械仪魄伟,深得天子喜爱,又被拜为博士。
当时,朝廷注重与西南夷的沟通,并在巴蜀设立了郡县,由于赋役酷虐,百姓为之叫苦不迭,天子便派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归来奏对,又不合皇帝之意,弘大骇。可是,时过事转,皇帝并未深究其事。
公孙弘长相恢弘奇伟,美姿容。由于晚年力学,所以广见博识。平时,善于辩论,通晓文书、法律治攻说,又能以儒家的学说,和何庆例对法律进行解积阐述,汉武帝非常移赏识他。公孙弘常说:"人主的毛病,一般在于器量不够宏大;而人臣的毛病,一般在于生活不够节俭。"于是,他在家中,能身体力行,"夜寝为布被","食一侵轮钱握在部肉脱粟之饭。"后母去世,他视为亲生,服丧三年。在朝廷议事,他常提出要点,陈明情况,供皇帝自己取舍,从不固执己见和违逆圣意,汉武帝非常喜欢他这种驯良守礼之德,其认为他口行敦厚,善于言词,有文彩,熟悉法令与各种公务,便升任他为左内史(京畿地方长官,掌治京师)。
公孙弘在任,所奏朝啊探事,都一一符合帝意,起因是他巧用"心计"。有一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议,为一事觉保武测树级二人分别上奏。面见帝君,他等汲黯上奏完后,窥伺上意,永维乡造衡且据上意再取决自己的立场态度,然后才上奏章。因此,他奏对之事,深合帝意。凡奏陈条,也都采纳。他这种表里不一,前后矛盾的做法,遭到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议。主爵都尉汲黯,尤其反感。有一次,汲黯当庭诘责公孙弘:"齐人多命序坐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背)之,不忠。"汉武帝随即问公孙弘,弘回答说:"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皇帝听后德呀皮节素,认为公孙弘说得有理,更加"益厚遇之。"元朔三讲七井双年(公元前126年),张欧免官题处宪板妒京快观客,皇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
当时,朝廷方通西南夷,又东置沧海郡(在今朝鲜过真书落),北筑朔方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公孙弘认为,这样操哪皮客心牛进压兴牛车做是"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屡次柬言停办,皇帝不采纳,并领朱买臣等人去砭责公孙弘,当面陈说设朔方郡的好处,一一摆明十条理由。公孙弘无理反驳,心亏词穷,无一言相济,忙低首悔过,改言谢罪说:"我是山东的乡鄙观对扩须根之人,见识短浅,实在不知道设朔方郡的好处,经众位陈明其利害关系,我已明白了。敬望朝廷停止经营西南夷与沧海郡,专力经营朔方郡"。皇帝恩准了他的请示。
历史记载,公孙弘的才干,不在他人之下,当时,不可能一条理由也没有。他之所以这样做,恐违皇命与己不利,顺应皇主才是上策。
公孙弘矫饰善变,朝廷上下,众所周知。有一次,汲黯实在看不惯他的矫情做作,直言对皇帝说:"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很高,却盖一床布被,这不明摆着在骗人吗"?皇上就以此事问公孙弘,弘说:"实有此事,不过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我记得管仲做齐国之略相,有三归之台,奢侈豪华超出了一般国君;齐桓公做霸主,也僭越了礼数。晏婴为齐国之相,一顿饭从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妻妾也不穿丝织品,齐国不也治理的很好吗?我身为三公,而盖布被,实在是有损汉官威仪。汲黯对我的忠告很对,省肉州他真是个大忠臣,要是没台的族用季促达编有汲黯对皇帝的忠诚,陛下您哪能听到这样的真话呢?"
经过这件事,皇帝愈发认为公孙弘谦恭礼让,对他更为厚待,元朔五年(前124年),薛泽免相,皇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他为平寿(潍城区望留镇)侯。历史上丞相封侯者是从公孙弘开始。
公孙弘为人,表面十分宽和。他位高禄重,节俭律己,不奢华,以人为先,所以时时被人称道。他的故旧,宾客,亲朋挚友生活困难,公孙弘全力助之,因而家无余财,世人夸他贤明。但公孙弘内心并非如此,他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表面伪善,暗中报复。阴谋"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就是他这种伪善心理的写照。
公孙弘与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主父偃又常常当天子面与其争论,争得面红耳赤,使他难以下台。于是,公孙弘表面上与主父偃往来,暗地里寻机报复。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为齐相,有人上书告发他受诸侯重金,因此,诸侯子弟多以得封。后来,齐王刘次昌自杀,汉武帝认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大怒,严予审治。主父偃承认受过诸侯贿赂,但不承认齐王自杀与己有关。公孙弘乘机进言,说齐王自杀的首恶是主父偃,如不处死,将无以服天下。汉武帝本想不杀他,给与其免职归里的处罚,但听了公孙弘的进言后,信以为真,便下令灭了主父偃的全族。
公孙弘忌妒博士董仲舒。仲舒为人廉直,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他曾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的思想,排斥以外。汉武帝便大力推行儒教,在长安兴办太学(当时,是西汉最高学府)。同时,下令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教育系统。在仲舒的辅佐下,汉武帝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尤其公孙弘在研治《春秋》方面,其成就远逊于董仲舒。公孙弘平素,两面三刀,见风使舵,仲舒对此十分痛绝。公孙弘心明如镜,深恨董仲舒。正巧,胶西王刘端矫纵无赖,数害官吏,肆行不法。公孙弘便向皇帝谏言:"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汉武帝便把仲舒徙到胶西。
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朝廷严察两王党徒。公孙弘认识到自己在相位,未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现在有王造反,自己难脱不称职之责。当时公孙弘正染病在身,于是上书皇帝,请求辞掉丞相,归还侯印,以避位让贤,汉武帝没有应允。
过了一段时日,公孙弘病渐好转,便再度入廷办理政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弘以八十高龄卒于相位。卒后,青铜铸棺,葬于麓台,至今,墓址尚存。
公孙弘为相数年,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著作《公孙弘》十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已失)。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为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已成为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邹长倩
[约公元前一四0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汉武帝建元初年前后在世。他是公孙宏之故人。宏于元光五年,(约公元前一三0年)再被举为贤良。长傅以其家贫无资,乃解衣裳以衣之,释所著冠履以与之。又赠以生菊一束,素丝一繸,仆满一枚,作书遗之,云:"菊束则谨,心纵则骄,丝积微到著,善虽小而为大,扑满土器,所蓄钱,有入无出,则有倾覆之败,可不戒乎!"后人谓之,"三事喻。"长傅的著作,仅存上述的与公孙宏一书于古文苑中,题曰遗公孙贤良书。
作者简介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葛洪中文名: | 葛洪 |
国籍: | 中国,东晋 |
出生地: | 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 |
出生日期: | 公元284年 |
逝世日期: | 公元364年或343年 |
职业: | 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
字: | 稚川 |
号: | 抱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