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雷和

和,字介庵,清真宁县永绥里湫子沟(今正宁县永和镇湫子沟)人。幼时好读书,颇有文名。清康熙十一年(1672)选拔为贡生,曾任陕西省麟游县的教谕。著有《介庵诗集》,现已佚。从清庆阳知府赵本植修编的《庆阳府志》收录的诗来自稿来看,其尤擅长撰写竹枝词。

  • 中文名 雷和
  • 别名 字介庵
  • 民族 汉
  • 出生地 清真宁县永绥里湫子沟
  • 出生日期 不详

竹枝词

来自  竹枝词为词调名,又称巴渝辞,本出于乐府竹枝词,单调,有14字、28字两体。最早起源于四川巴渝(今重庆360百科)一带的民歌,经唐代诗人刘禹锡、白居易、顾况等诗人的吸收改造,日益完善。它语言通俗,风格独特,韵律优美,音调轻快,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

《竹枝词十首》

  在陇东能把竹枝词用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仅为雷和一人。正宁竹枝词是雷和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在表现手法上生动活泼,真实形象,寓情寓理,直白晓畅,如泣如诉,和正宁的民歌结合得天衣握源油毫销同电细使两无缝,浑然一体。他把民间口头传咏的文学形式,升华到了文学艺术美的角度来供人欣赏,这对发展陇东民间文学艺术、刷新浮华不实的文风来说,确实是一种创新。最能代表雷和创作水平的要算《竹枝词十首》。至今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含芳吐香:

  一城的的小于丸,聚得风寒船提排呼病写导并水寒。

  鸡犬无闻白昼静,通衢直作冷墟看。

  一个鸡犬无闻、行人稀少、静谧的川道县城跃然纸上。接着作者选取富有代表意义的官衙、百姓住家、名胜景物来叙述:

  邑中莫道止官衙,败瓦颓墙也百家。

  四体都能遮一半,街头只少唱莲花。

  也无拳石也无林,辜负佳名说抚琴。

  可是爨余焦已甚,抛何抗纪民讲度责鱼需来穷邑作山岑。

  两余才看一沟平,自昔争传罗水名。

  弦调施念星服刘螺蚌不曾分一族,家家担得水泥羹。

  继而作者描述了民间贫苦的饮食习惯及简陋的器物。儿童遇到一尾大蟹都感钟少乙经压灯须封越些齐到惊奇,从侧面可以看出敌斯些所孤寡的民情和难堪的生活条件。

  悬蟹秦中久讶奇,到来此地更堪疑。

  细鳞巨口诚何物,一尾狂惊满县儿

  说甚谷前雨后香,无闻不特未曾尝。

  纵难言可留别新紧机然长夏次消渴,至味从来是水浆。

  瓦盆木豆昔曾闻,此际开宴可云务跑种器尽文。

  试看白红萄二种,黑瓯罗列已缤纷。

  相延食案竟何如离七示倒秋打样,春去才尝韭与蔬。

 书许反府 岂是闻韶人海县,一豚屠卖过旬余。

  说完县城居民的吃住后,作者又写到穿衣:

  莫言花翠与绫绸,一尺红绵也索休。

  任是朱颜偕延伟一基什白发,四时相看白缠头。

  土窟三冬火作衣,红虫爱日似人非

  儿童裸赤都犹可,少女怜无一寸袆。

《七歌》

  作困者起不德耐儿者用近似民谣的白描手法,反来自映了清康熙年间正宁人民真实的生活面貌,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后来更多的诗作者和读者所接受。雷和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在创作手法上也不断创新,不断接近生活。从现在仅存的《七歌》3首来看,他打破了诗歌的常规戒律,在每首诗第七句中加了"呜乎"、"兮"3个字,使派杆位著次全诗韵律跌宕起伏,感情色彩更加凄切感人,显示出他的创作水平达到了最高境界。

  寒威侵衾寐难假,明灭双眸面高瓦。

  侧耳四壁悄无声,疑在空山与荒野。

  痴童晨出动忘归,甑虚水竭尘如洒。

  呜乎一歌兮歌已哀,啼鸦切切近檐来。

  有妹乱离岐乡甸,十八年中才再面。

  别来又复七易春,闻汝哭余伏床荐。

  瘦骨偃蹇幼多疴,寂寞无儿鬓早霰。

  呜乎三歌兮歌三发,梦魂南北徒飞越。

  坟头蓬蒿几许强,腰镳柄短道路长。

  耶娘那识秦川水,360百科夜夜天涯共一床。

  幽咽不语逐晓去,侧听天风振白杨。

  呜乎四歌兮歌四奏,繁云为我暗春昼。

  纵观雷和的诗词,头指都蕴含着民歌"含思宛转"的特点,无佶屈聱牙之感,真不愧是陇东竹枝词夫风转态响使第一人。(张志英)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