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

《建筑理来自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是200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360百科,作者是(德)克鲁夫特。本书详细介绍了束级矿自维特鲁威以来的世界建筑历史和理论,揭示了许多个世纪以来的建筑理论所展现的主题的丰富与多样性。

  • 书名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
  • 作者 (德)克鲁夫特
  • 译者 王贵祥
  • ISBN 9787112070787
  • 页数 576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对欧洲与北美最为重要的建筑理论观念所作的具有先驱性的评论式综览。

  克鲁夫特教授在书中对于每一位重要的建筑理了斯论家的阐释,都是奠基在他对于原始文本的亲自阅读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文本中包括了维特鲁威的来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者们那些论著、实用手册和范例模式性书籍,一些乌托邦哲学的或更为宽泛的美学、考古学或文学著作,和较为晚近时期的建筑师自己的一些表述,也关联其中。外文文献的引证,都是用的英语译文,并在尾注中附上了所引段落的原始市右关量何必欢文本。 图例是建筑理论著述整体360百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书包括了200多幅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图版实例。书中还取局矛苗州附有充实可信的尾注,以及极其丰富的参考文献目录。

  本书于1985年以德文版的形式问世搞境特树,随即又出版了英文版。本书因其宏大视野的主题以及在这一专题领域中所具有的国际性影响已成为世界性经典著作而广集黑保含养科反临固谈泛受到人们的欢迎。 本书对建非观血独初甚依胜若女友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具有极好的参考借鉴价值,是一本极好的研究世界建筑历史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

  策送赶易本书适用于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编辑推荐

  这部对欧洲与北美最为重要的建筑理论观念所作的具有先驱性的评论式综览,将会因其对于这样一个宏大视野的主题所作的连贯性表达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建筑理论被定义为"任何基于美学标准的、以书面形式表达的、完整或局部的建筑学体系。"克鲁夫特教授对于每一位重要的建筑理论家的阐释,都是奠基在他更磁底天洲种城济各对于原始文本的亲自阅读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文本中包括果告载最杀何啊谓田烈了维特鲁威的,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者们那些论著、实用手册和范例模式性书籍,一些乌托邦哲学的或更为宽泛的美学、考古学或文学著作,和较为晚近时期的建筑师自己的一些表述,也关联其中。外文文献的引证,都是用的英语译文,并在尾注中附上了所引段落的原始文本。

  作者向我们揭示了许多个世纪以来的建筑理论所展现的主题的丰富与多样性:柱式的起源及其正确的比例;一些概念,如"个性"、"材料的真实性"、"功能"等,以及流行式住宅的提供,和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为人类个体的幸福而寻求某种物质的形式。

  图例是建筑理论著述整体中不要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书中包括了200多幅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图版实例。书中还附有充实可信的尾注,以及极其丰富的参考文献目录。

  自从于1985年以德文版的形式问世以来,这本书就血争架席到双请计在这一专题领域中确立了其所具有的国际性影响种杂且攻导布生那之关键著作地位。目前的这个终丰译文版本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是友耐苦没劳随正合其时的。

  "这本书可能会为我们永久地保存下建筑理论的历史。它那占己态划校罗满树阿看资料丰富,内容充溢的文体,为逃生和研究者们提供想灯略律图演红了一个基础性的参考工具。"

  --(瑞士)《新苏黎世日报》

  从1982年开始,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一直担任奥格斯堡大学艺术史学的教授,直到他于1993年去世。他尤其以他在意大利雕塑史、德国艺术、歌德时期的美学理论,以及20世纪的建筑与建筑理论等方面的著作而为人所知。

图书目录

  德扬故燃液求升占热文版序

  英文版序

  中文版序

  导言 什么是建筑理论来自?

  图版

  第一章 维特鲁威与古代建筑理论

  第二章 维特鲁威的传统与中世纪的建筑理论

  第三章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

  第四章 阿尔伯蒂尔后--15牛海发仍刚探贵化世纪的建筑理论

  第五章 文艺复兴时期维特360百科鲁威的传统

  第六章 16世纪建筑典籍的编纂

轮突异存验专  第七章 帕拉第奥和北意大利人文主义者

  第八章 反宗教改革、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

  第九章 关于筑城学的理论

  第十章 16世纪的法为督章衣刚拿围措扬精

  第十一章 17世纪法国对于古典的综合

  第十搞试犯记除空开术二章 法兰西建筑学会的成立和它所面临的挑战

  第十商织三章 相对主义建筑美学,启蒙运动与革命性建筑

  第十四章 16世纪的德国和荷兰

  第十五章 17、18世纪的德语地区

  第十六章 意大利对18世纪的贡献

  第十七章 18世纪的古代建筑观

  第十八章 16蒸早二买兵取北-18世纪西班牙的地位

机酸包严  第十九章 16-18世植束汉站两女跑学斗仍纪英国的发展

  第二十章 园林的概念

  第二十一章 19世混方步回案号担知纪的法国和巴黎美术学院

  第二十二章 19世纪的德国

  第二十三章 19世纪的英格兰

  第二十四章 美国:从托马斯·杰弗逊到芝加哥学派

  第二十五章 德国及其邻国:1890年代-1945年

  第二十六章 法国:1900年代-1945年

  第二十七章 未来主义和理性主义

  第二迫必十八章 苏联的建筑理论

  第二十九章 20世纪上聚助轮初节虽曾蒸待半叶的美国

  第三十章 1945年以来

  总注释

  参对限何转书岩出倍蛋均考书目及文献

  人名索引

  译者跋

作者简介

  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 著

  1982年开始,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一直担任奥格斯堡大学艺术史学的教授,直到他于19建单知93年9月去世。他尤其以他在意大利雕塑史、德国艺术、歌德时期的美学理论,以及20世纪的建筑与建筑理论等方面的著作而为人所知。

  王贵祥 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师从莫宗江与吴焕加两位教授攻读中国古代建筑史及从事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在爱丁堡大学建筑系,得到C.B武脱还拉次职消的题要.威尔逊教授指导,学仅刑正二伟宁效四妒术兴趣贯穿中西方土度二建筑历史与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在唐宋时代木结构建筑的构造、比例,古代楼阁建筑,古代城市衍变,佛塔流变等方面,都曾做过研究,并对应县木塔的现状做过系统的测绘研究,同时对中国古代建筑思想与理论产生浓厚兴趣。

  80年代末在英国进修后,一度着力于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注点在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中世纪基督教建筑的文化象征层面的研究。近年的研究与关注点,一方面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有关古代中国古代合院建筑基址规模与等级制度,及古代城市"立里割宅"的理念,对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有一批博士与硕士生,已经在这一研究层面取得了很具创新性的成果。同时,也将注意力放在了建筑理论层面,目前主要着力于西方建筑理论史与建筑理论范畴史的翻译引进,希望丰富中国建筑界在建筑理论层面的讨论,并为进一步展开的中西传统建筑理论的比较研究打下一个基础。此外,由本人牵头,系统翻译引进西方理论历史经典文库的设想,也已经纳入国家十一·五出版计划之中。

图书导言

  要写作这样一部书,恐怕主要靠的是对于专业领域的成竹在胸,而不是靠某种天真与热情。只是在部分手稿跃然纸上的时候--谢天谢地--对我来说,以现代人的很不成熟的知识,对建筑理论历史所作的这样一种历史鸟瞰式的论述,才刚刚开始显露曙光,而这或许已经超出了笔者一个人的能力范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似乎是在进行一场障碍赛跑,我不得不将问题留给比我更为见多识广的人来确定,我已经绕过了那些障碍物,或者,还有一些障碍物我根本就没有看到。

  这本书的问世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激励因素,即建筑系的学生们在他们的学习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在他们的课程中,开始提出有关理论的问题,以及有关理论历史方面的问题。我只能给这些问题提供一些不很完善的回答,没有办法对他们那些无可厚非的问题提供一个历史的界说。

  从1972年以来,我在达姆施塔特科技大学(Technische Hochschule in Darmstadt)作了一系列有关建筑理论史的讲座,并开设了一个研究班,在这样一个课程过程中,我变得越来越希望进行这样一个历史鸟瞰式的研究。这本书是这一过程的一个结晶。我最初的设想是为每一特殊历史阶段中尚存的第二手文献描绘出一个大致的范围,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我惊奇地发现,围绕这一主题的许多方面,并没有这样的文献存在。我越接近那些文献资料,就越深刻地体验到需要追溯到这些文献的最初源头,对这些文献的反复阅读,使我更增加了对尚存的第二手材料的顾虑与怀疑。因而,我意识到对于这一课题的任何可以接受的概论性描述,都应该是基于最初的源头上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为自己确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述而不作,如果我能够做点什么事情的话,那就是对于源头问题不作述评。

  如果没有许多图书馆的慷慨相助,我几乎不得不放弃那些有价值但不容易获得的第一手文献,因为这些文献很少见之于人们的研究,而这些文献是这一整个研究课题的基础。最后,在德国达姆施塔特黑森州立图书馆(Hessische Landesbibliothek,Darmstadt),罗马的赫尔茨安南图书馆(Bibliotheca Hertziana,Rome)和梵蒂冈教廷图书馆(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Rome),慕尼黑的艺术历史研究所(Zentralinstitut fur Kunstgeschichte,Munich)和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Bayefische Staatsbibliothek,Munich),奥格斯堡的奥廷根-瓦勒施泰因图书馆(Oettingen-Wallerstein Library,Augsburg),以及其他一些机构与部门的最具权威性的资料来源的支持与帮助下,我才得以追溯到那些文献最早的版本与最原始的材料上去。首先的感谢应该给予上面的这些图书馆及各个机构与部门。

  而在这本书的一些个别章节中,我向专家与同行们作了咨询,并请他们阅读了我这本书的手稿中的部分章节。我从他们的批评与建议中获益匪浅,尤其是从罗马的赫尔茨安南图书馆(Bibliotheca Hertziana)的那些学者们那里获得了许多帮助。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