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10/t01185cb0c5f884709c.webp)
《秧马歌》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形象真切的描绘了秧马(一种古代农具),在农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来自值。
- 作品名称 秧马歌
- 创作年代 宋代
- 作品体裁 七言古诗
- 作者 苏轼
- 作品出处 《苏轼诗集》卷三十八
作品原文
秧 马 歌并引[1]
过庐陵[2],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3],出所作《禾谱》[4],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聚谱农器也。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来自腹[5],欲其滑[6];以楸桐为背[7],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8];背如复瓦[9],以便两髀[以成待不法10]。雀跃于泥中[11],系束牛担及们选死践藁其首以缚秧[12],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13],劳佚相绝矣[14]!《史记》禹乘360百科四载[15],泥行乘橇。解者曰[16]:"橇形如箕[17],擿行泥上[18]。"岂秧马之此极压类乎?作《秧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19]:
春云蒙蒙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20]。
嗟我父子行水泥[21],朝分一垅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鸡[22],筋烦骨殆声酸嘶[23]。
我有桐马手自提[24],头尻轩昂腹肋低[25];
背如复瓦去角圭[26],以仍件电我两足为四蹄。
耸跃达径步音马证静要滑汰如凫鹥[27],纤纤束藁亦可赍[28];
何用繁缨与月题[29],朅从畦东走畦西[30]。
山城欲闭闻鼓鼙[31红极未收红尽],忽作的卢跃檀溪[32]。
归来离挂壁从高栖[33],了无刍秣饥不啼[34]。
少壮骑汝逮老黧[35],何曾蹶轶防颠隮[36]。
锦鞯公子朝金闺[37],笑我一生踏牛犁[38],
不知自有木駃騠[39]。
作品注释
[1]引注绝期作弦端粒欢游器粒:同"序"。
[2]过庐陵:指苏轼于1094年(宋哲宗绍胶愿士举术圣元年),被贬知英州,南知在识史周儿迁途中经过庐陵的事。 庐迅陵:今江西吉安市。
[3]宣德郎:官名。 曾君安止:即"曾安止君"。君:对人客气的称呼。曾安止(10犯抗劳送数负燃渐沙48年-1098年),字移忠,号屠龙翁,江西泰和人友,曾任彭泽县令、宣德郎。
[4]《禾谱》:记载谷物的书。
[5]榆枣:指榆木,枣木。
[6]欲:想。
[7]楸桐:指楸木,桐木。
[8]昂:翘起,昂扬。
[9]复瓦:面向下覆盖的瓦。
[10]髀(bì):大腿。
[11]雀跃:象鸟雀一样跳跃。形容行动轻便。
[12]束藳(gǎo):干稻草束。
[13]伛偻(yùlǚ):弯腰曲背。
[14]劳佚相绝:劳累和舒适悬殊很大。 佚:通"逸"安逸。 绝:截然不同。
[15]禹乘四载:据《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出行,"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jú):登山用具的一种。
[16]解者:指注解者孟康。
[17]箕势今:簸箕。
[18]擿(zhì):通"掷",跳跃。
[19]因苏轼曾见过曾安止《禾谱》,惜其未谱农器,就作《秧马歌》附后。后曾安止侄孙曾之谨感苏轼之意,撰《农器谱》,对古代和当时农器作了较为巴措紧稳叶蛋宁快迫说详细的分析和记述。础曲满叫轴缩曾之谨任耒阳令时,特把《禾谱》、《农器谱飞草七英》二书寄送陆游,请求题诗。陆游很高兴,题了一首名为《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的诗,对苏轼和曾氏祖孙关心农业的精神,大加赞扬。
[20]欲:将。翠剡(yǎn)齐:翠绿的秧苗尖而且齐。 剡:尖。
[21]我:指农夫。此诗是以农夫自述口气写的。
[22]箜篌(kōnghóu):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弯曲。以其形容弯腰弓背。啄鸡:啄食时的鸡。
[23]烦:烦劳。殆:通"怠",懒惰,这里指疲劳得不想动弹了。
[24]桐马:桐木制成的秧马。
[25]尻(kāo):屁股。轩昂:形容秧马头昂尾翘的样子。
[26]去角圭(guī):去掉棱角的圭玉。形容光滑。 圭:上圆下方的玉。
[27]耸跃:耸动跃进。 滑汰:滑行。凫鹥(fúyī):野鸭、水鸥。
[28]纤纤:又细又长。 赍:携带。
[29]繁缨:即"鞶缨"。 鞶:马腹带。 缨:马颈带。 月题:马络头。形状似月,故名。
[30]朅(qiè):去的意思。
[31]鼓鼙(pí):鼓。这里指耕田的鼓声。鼙:军队用的小鼓。
[32]的卢:名马。
[33]从高栖:在高处栖息。指秧马高挂在墙壁上。
[34]了无:一点也没有。刍秣:喂牲口的草料。
[35]逮:到。老黧(lí):年老。黧:黑黄色,指老年人的脸色。
[36]蹶轶(juéyì):惊跳奔跑。颠隮(jì):跌倒坠下。
[37]鞯(jiān):垫马鞍的东西。 金闺:指金马门。汉末央宫前有铜马,故称"金马门。"后指朝门。
[38]踏牛犁:指跟在牛后边走。
[39]木駃騠(juétí):指秧马。駃騠:良马名。
[40]秧马:秧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可以减轻劳动强度的农具,专门为水稻移栽而设计制造出来的农具,在泥地里乘坐秧马可以提高行进速度,减轻劳动强度,起到劳动保护的作用。
创作背景
因苏轼曾见过曾安止《禾谱》,经号惜其未谱农器,就作《秧马歌》附后。
诗歌赏析
想倍象刘酒民促计《秧马歌》是一首咏物诗,"秧马"是拔秧、栽秧时坐于其上以减劳累的一种木制农具。诗作的"引"揭示了作诗之由,一是被"秧马"这种农具所吸引,一是阶烈准红段看借以表明作者的农书中应重视农具的思想。
诗首六句写春雨霏霏,秧苗青翠,农夫奋力栽秧的辛苦,此为下文写秧马的便利功用张本。"我有桐马手自提"至"何曾蹶轶防颠隮"正面银之友干香皮培写秧马,"我有"四句写秧马的外吧顺农修空且观及使用,"耸跃"四句写容拉志机按者掉秧马的轻快便利,"山城"四句写秧马的品格:奋力农事,无来自欲无求。这一部分将秧马当战马写,比喻精当,赋予360百科秧马以灵动鲜活的生命,描写栩栩如生,想象的丰富,笔力的奇肆,令人叹为观止。结尾三句写农夫对秧马的喜爱。贵公子对农民的讥嘲当然属于轻薄,而农夫以自有秧马来反击贵公子的嘲笑,则活画出农夫的诙谐幽兰状断文默,农夫对自己创制的秧马的喜爱也尽在不言之中,诗人设想奇妙无比。 诗作不知内烧仅形象真切地描绘了秧马这种古代农具,在农史上有重要的史料经第做吧感斤四盾项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一贯关心。有诗作《秧马歌》,遂有曾安止侄孙曾之谨的《农器谱》,仅从此单约程角度,《秧马歌》的作用是不能被忘怀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球括即我即~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富答回当真号东坡居士。眉州眉笑妒集边们般怀析凯加满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析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路鱼势宪连翻阶法同质案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