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县东山书院位于余干县城冠山羊角峰,是南宋淳熙年间(117来自4—1189年),由余干籍右丞相赵汝愚及其从弟赵汝靓创建的书院。
- 中文名 余干县东山书院
- 修建时间 南宋淳熙年间
-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 地理位置 余干县
简介
来自 自从赵匡胤建立宋朝,"杯酒释兵权",实行知州360百科制度后,文人才开始在何爱树迅儿粮商真正意义上主掌政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司马光和王安石。他们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
在绝普决团这种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如抗服重植影响下,宋代书院极其发达。出现了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著名书院。其大多择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在众多知名学者讲学期间,大批学子慕名而来兴令难触利盾盾助亮纪价,采用自由研习,相互辩论,聚众讲解等多种方法,形成了影响巨大的讲会制度。
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曾为宋朝丞相的赵汝愚之堂弟赵汝靓在东山岭羊角差激如由候写青内万井务峰南侧(即今县委招待所)建东山书院。建成后,即邀请四方学者来此讲学,一时学子云集。
因赵动造各破认那龙汝愚与朱熹交好,藉此关系,即邀请到朱熹到此讲学。朱熹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家。他是程熙的三传弟子,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态划永国宽丝害理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以至自元朝以来,历代王朝科举,都以他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在东山书院期材预月按灯企斗间,朱熹一边讲学,一边为《离骚》作注。
东山纸见书院的建成,对我县文风影响景己颇深。宋明间,乡贤多从此出,南宋时,我县成就了理学多人,如:曹建、饶鲁、柴元裕、柴中行、刘伯正等刚鸡都袁境城。明代全国理学家共15人,我县即占2名,即胡居仁和张吉逐话使冷重市称。故当时余干县为理学名区,有"文化甲江南"之称。
朱熹不仅明致架日气城令建掉张以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熏陶了一大批余干学子,同时也为余干人民留下了一处永久的人文景观。
发展历程
东山书院位于余干县笑城冠山羊角峰,是南宋淳熙年间(1174宽冲注模换创-1189年),由余干活起左穿取革籍右丞相赵汝愚及其从弟赵汝靓创建,赵汝愚与朱熹关系密切,交情很好,书院建成后,赵汝愚即邀请席升次族头序误压军朱熹前来讲学,赵汝靓及赵汝愚的儿子赵崇宪都拜朱熹为师,在此受学,朱熹亲题其堂日"云风堂"。
赵汝愚(1140-1196年),字子直,是宋太宗的八世孙,祖父赵不化老容求监余干酒税,始居余干县城东隅。赵汝愚少有大志,曾说"丈夫应留名青史,才不枉度此生。"26岁时,考取状元,历任宣义郎、信州知州、吏部尚书等职,后升为掌管兵权的知枢密院事。1194年,宋孝宗死,光宗又称病,无人主持孝宗丧事,在关键时刻,赵汝愚定策扶危,以太皇太后的旨意,让光宗内禅,立光宗次子赵扩为帝,是为宁宗,赵汝愚也因定策之功而升为右丞相。赵汝愚与理学大师朱熹关系密切,有着深厚的情谊,是他荐引朱熹入朝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但后因权臣韩侂胄阴谋,使赵汝愚罢相,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发放到永州安置,途经衡阳时,因郡守钱鍪挟私怨屡加刁难,忧愤成疾,暴卒于衡州,年57岁。韩侂胄为排斥异已,掀起"庆元党禁",将道学定为伪学,列朱熹为首恶,朱熹及其弟子遭受沉重打击。
赵汝愚之子赵崇宪扶柩归葬余干故里,生前好友不顾"伪学党禁"之祸,前来吊唁,朱熹当时已罢归福建崇安,听到讣告后,不顾有病在身,亲赴余干吊唁,随后在东山书院讲学,四方名士慕朱熹之名纷至沓来,人数达数以百计。朱熹在讲学之余,在云风堂潜心注述《离骚》,最后完成了《楚辞集注》的编纂工作,把他对赵汝愚的知遇之情,融注在屈原形象的塑造之中。
在东山书院的西峰有一天然水池,池水渗自山崖,久旱不绝,相传齐梁间有龙蟠池中,冬夏不涸,故名"龙池",朱熹在东山书院讲学和注《离骚》期间,经常临池洗砚,并取池水磨墨作书,朱熹走后,学子们争相效仿,日久天长,把一天然池水池土染黑,故后人称为墨池,墨池旁有碑,日"朱子注《离骚处》",至今遗迹尚存。每当皓月当空,俯视池水,似有明月坠池之感。因此"龙池夜月"成为干越八景之一。在墨池旁筑有一亭,供朱熹取水时休息,取名为墨池亭。
东山书院建成后,因有理学大师朱熹在此讲学,从而使书院文风深厚,培养了大批人才,余干的很多乡贤都出自东山书院。汝愚之子赵崇宪后来官至户部尚书,其从弟赵汝靓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此外受书院熏陶培养的还有一批理学大师:如曹建,晚年游学朱子门下,朱子授以"无妄"之名,因而称无妄先生;柴元裕,读书以穷理尽性为本,曾作《春秋解》、《尚书解》、《宋名臣传》等;饶鲁、柴中行皆其门人,饶鲁又名双峰,其学本于致知力行,著有《五经讲义》、《春秋节传》等。到明代更有理学大师胡居仁和张吉,余干也因此而成为理学名区,有"人文之盛甲江南"之说,东山书院及朱熹讲学的教化之功功不可灭。
南宋末年,天下大乱,赵汝靓死后,东山书院也被元朝胥吏所占,鄱阳人李荣庭为使书院不至沦为元朝胥吏之手,变卖家产,倍价从胥吏手中购回书院,因此抗元英雄谢枋得(号叠山,弋阳人)作了《东山书院记》一文,盛赞李荣庭的行为是使"使文公之道大明于斯世,笃行、忠定之家学亦不绝矣。""亦知学之有功于天地乎。"对李荣庭之举大加赞赏。
元末,东山书院毁于战乱,明初之际,其地又为寺院所占,到弘治二年(1489)由知县沈时取回重建,后因万年人王浩八领导的姚源洞起义军占据余干,东山书院又为乱兵焚毁,到正德六年(1511)夏,江西巡抚任汉命余干知县徐冠重建书院于中峰,为此明代大学者李梦阳著有《东山书院重建碑》,对东山书院历史进行了总结回顾。
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李世仁因书院颓废,捐资倡建,形成较大的规模,当时书院基址东西38丈,南北7丈,有东山书院1座,理学祠3间,云风堂3间,丽泽堂3间,斋房1间,望湖亭1座,在书院门前有石级90余级,在阶下建有"入德之门"牌坊,上书"明体达用"匾和"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联语悬谕书院。
余干东山书院自赵汝愚创办,因有朱熹等大师的讲学,开一代儒风,中间历经元明清诸朝,多次遭毁又多次重建,直到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诏令各省大小书院改为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东山书院改为余干县高等小学堂,从而结束了东山书院的历程。1960年,在东山书院旧址上建成了余干县委招待所。
余干县东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