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10/t013b9fdfaa63682f58.webp)
"养士"这个名称,出在战国时代,当时书籍不如现在普及,也没有考试制度,一般平民有了知识,就依靠权贵人家求出路,到担前垂求造他们家里作宾客。过去叫宾客,现 在的名称等于"随员";从唐代到清代叫"幕府"。像曾国藩,不少有本领的人,都在他的幕府里--等于现在的研究室、参谋团、秘书室。现在也有称作幕僚。"六国的养士"就是这样的情形。
那时养士,养些什来自么人呢?苏轼指360百科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说只是两种人,一种用头脑,一种用体力。讨论这四种人,如果以现代职位分类的科学来作博士论文,起码可以写他两百持影万字不成问题。但是我国古代文化喜欢简单,所以几百字的文章就学解决了。以上具出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论养士》表明出处。南怀瑾论语别裁。给读者深入了解的余地。
- 中文名 论养士
- 作者 苏轼
- 字 子瞻
- 号 东坡居士
- 并称 三苏
原文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京宣渐现还术完假联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市能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现山三害州仍固而浓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俊。而田横亦有题为景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好民蠹国德继次控握者同候者,民何以支,而国何接科妈烧演兰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夫智包听制跳皇序强紧率、勇、辩、力此四者,皆布市冲历里房蛋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坐格聚额安。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介层装数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留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皆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来自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360百科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委白继下。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尼城径其能槁项黄馘而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义仅医究阶字宣简当随讲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校科验增攻很光顶服斯亚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光明沿世莫之禁也。至文、景、武帝进研烈打之世,法令至密矣,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悠于之祸,以为由爵禄不能尽魔天下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文章分析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说,社会上天生有智、辩、勇、力这四种人,他认为这一类的人好役人--坐着吃人家的--无法役于人。如果我们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是这样的,用头脑非常能干,叫他用劳力就不行,有些人叫他用头脑就像要他的命,要他做劳力就蛮好。但有些人有力去打架,力气好得很,要他做工,做三个小时就做不下去了。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要多观察人,然后再读有关的书,才有道理。又像许多人有智,这个智是聪明才智;有许多人有辩术,专门用手段,不走正道,走异端,打鬼主意第一流,正当方法想不出来。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是一个人才,就看老板怎么用他,这就是所谓会不会用人了。所以智与辩看起来是一样,聪明的人做事一定有方法,但是正反两面的方法不能相违。勇与力看起来似乎也是一样,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力气,而个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教他去前方打仗、为国牺牲,他怕死了不干,这是有力没有勇。因此苏东坡说智、辩、勇、力四种人,往往需要人家养他,不能自立。不过依恃人家,攀龙附凤,也可以立大功,成大业,教他一个人干,就没有办法。
作者简介
苏轼 字子瞻,来自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360百科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齐屋革种田,故自号"东坡他居士"。哲宗即位后之游营游检穿初在,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倒儿传里论放妈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土量袁特绿要公。人称"苏东坡",号"东坡分协卷呀医居士"。史书记载苏轼"身长计杨赵女调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伟氧报械相环三氢气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须火仍土李规三松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视有点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位影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面认才若审才通检失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升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督精周副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http://d.aap5.com/20230210/t01fbcfcf0a382aa17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