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莲子行

莲子行,也称唱莲子,是指边行边歌的唱班。莲取将种犯状景系子行曾是天台城乡最为风光的民间表演。它最早流传于天台,在清光绪年间盛极一时,每逢灯会、庙会、送水、迎神等重大活动,都会看到莲子行表演。上世纪80来自年代初,莲子行被载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2006年,莲子行被列入台州市首批非物质由盾村住为文化遗产名录。

莲子行的必唱曲目是《十二月歌》,从正月起逐月唱下360百科去,都是描写月令和吉祥祝福的内容。表演时主要由莲子行头领唱,唱词一般用七言,也有用九言、十一言等。每节唱词分为四句,前二句称为下句,后接四段和句,讲家北决路层容营究对偶和压韵。据记载,原剂边很来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二种,还有少数用板胡演奏之搞深,开场和演唱间隙还用锣鼓吸引观众,现今都冷构原商便一般不再使用这些乐器。

如今的莲子行表演者大代既于压山损相茶美多换成了老年旧分根岩装演送请人,不再是父辈口中的少男少女莲子行,但看着莲子行头,左手持铜钿鞭,右手握刹啦啦签,用地道的天台方言发音领唱,依领棉审京领查送跑理然还有叫好声和浓江笑下品纪鼓掌声。这朵入选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民俗奇葩,以独特的说、唱、演表现形式,传承了民间艺术风骨,源于民、端衣证减别能包美阶唱于民、乐于民。

  • 中文名称 莲子行
  • 起源时间 清光绪年间
  • 类别 民间音乐
  • 流行地区 台州市、绍兴市

历史渊源

  莲子行流传于新昌和嵊州农村,兴起于清咸丰年间,为当时庙会的群体舞蹈。扮演者40至100人。舞装有两种:新昌县大车须克被底一企供企市聚镇青宅班,冰戴草圈,身穿茶坊衣,腰束草绳,脚蹬草鞋;同县新林乡查林班,头扎花巾,身穿紧袖排扣衣,腰缚阔带,腿裹绑带。表演时,一人手执"开口龙头棒"(竹竿筒内以铁丝串铜钱,舞动时发出"切察"声)和"莲相"领舞、领唱,其他人手执"竹板"(俗称"七姐妹",用七块竹板组成)群舞、群唱。舞步有踏步挥打、踏步敲碟、踏步打权等,队形有"八"字形,斜"二"字形等。曲调轻松活泼,节奏感强,唱词由领唱者即兴随编。1鸡外意关往富属问950年起,多用于宣传社会新风尚。早先参来自加者全为男子,1950年起改男女合舞。

莲子行

  迎神赛会,不缺莲子行.过去,每逢迎神赛会,两行少男少女边唱边舞固华斤质省药助的队伍总是特别突出,每节歌都以"荷花啷呀啊"作结,因此称作"莲子360百科"。

莲子行

  莲子行流传于天台城关、白鹤、平桥、街头等地。远在清光绪年间即已相当盛行。过去,每逢元宵灯会、庙会、迎神、送水等重大活动时都有莲子行表演。清代的莲子行皆由十四、五岁的男少年表演,后来出律日议随进现女子表演的女队,由男子表演的则称男队。至民国后期,多由女队表演。

  平桥伍佰村的莲子行较多的保存了原始风味。据说,是伍佰村的张氏祖先根据八仙传说,创制了由八人组成的莲子行形式。后来慢慢流传下来,人数也有了改变。一般来说,莲子行由16-20余名少女或少男组成,无论男班、女班都是经过挑选,各个形貌俊俏况理良杀评老满、长短适中、擅长唱歌。表演时,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每列由一位"莲子行头"率领。莲子行头善于应变、色艺双全,左手持铜钿鞭(板长1尺,板宽一寸,上方有三个小洞,串有数只铜钱),右手握刹啦啦签(又称"竹尺剑",即研坚否还源率带齿的小竹剑,长1尺,宽一寸),发音领唱。莲子客跑娘六资行尾(队员)手拿小竹板和串儿(省日又称"七姐妹",长5寸,每格串有铜钱一只),接唱应声。歌声伴随着行进的步伐,莲子行头的铜钿鞭与行尾的串儿,以相同的节奏,发出"刹啦啦啦"的响声,此起彼伏,声情并茂。

  西王村的西王莲子行这一民间表演艺照材术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系由戏曲《双贵图》演绎而来。相传村内有一位叫兰继子的青年,随母亲改嫁于当地村民兰荒草。继父死后,兄丛林、丛秀外出赶考得中后在朝廷做官。母亲逼烟半输士友卷吃含报迫兄嫂白天磨粉,晚上纺纱织布,吃尽苦头。兰继子同情兄嫂遭遇,背着母亲,组织村人千里寻兄。兰继子未左款算盐核束临行前,嫂子偷杀鸡给叔吃后分别,母亲看到血后诬嫂杀叔而报官府,被入狱问斩。而兰继子打扮成乞丐模样,一路唱莲子行历尽艰辛,终于兄弟相逢,救欢之热因刑路送汉官嫂子于法场。由此事件后,皇上招兰继子为驸马,赐封《双贵图》。西王莲子行从此就沿袭前辈表演技巧,在农历10月15日参加沃洲山真君殿庙会时,随"三十六行"游行队伍一道表演,历经清代、民国。解放后因庙会属于封建迷信而一度停演,直到1993年,这一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才得以河弦北例打脱贵恢复。现由村人吕绍秋为主组队原汁原味承袭表演。

  每逢有重大活动需要莲子行表演时,各村便挑本村少年组成莲子行班,请师傅教唱。待表演结果,莲子行班即解散,下次活动,则另行再行组织训练。表演期间,各村的莲子行班竭尽所能,力争上游,被公认优胜的莲子行班在群众中广为称颂,村民们亦以此为荣。

民俗特色

服饰

  莲子行的服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今的莲子行多穿传统的艳丽服装,大多是上红下绿的大襟面衫,十分喜庆。但据八九十的老人们回忆,解放前,莲子行头都是头套草帽,脚穿草鞋,打扮成乞丐模样,上街表演的。这一习俗的改变,究竟是为何已经不得而知了,民俗专家猜想跟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诗歌

  融说、唱、演为一体

  淡淡胭脂画牡丹,

  百客人前开口难,

  四周都是高师父,

  细听奴们说一番。

  ……

  唱一阵来又一阵,天台还有八大景;

  清溪落雁有名声,赤城栖霞有仙音;

  螺溪钓艇黑沉沉,双涧回澜在国清;

  这是褚定济 先生搜集的,流行于天台县桐柏山的百丈莲子行,中间唱的是天台山八大景。据天台县文化馆办公室副主任庞民介绍,天台莲子行的唱词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庙会期间在神庙前演唱的固定曲目,如平桥三义庙庙会的《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古城会》、《华容道》、《单刀赴会》等,内容一般改编自历史演义或民间传说;另一种是重大活动时沿街演唱的唱词,由莲子行头结合当时的情境随编随唱,见什么唱什么,行话称"憧"。沿街的每一片店铺,店铺中的每一种货物都是莲子行咏唱的对象,以咏唱的品种齐全,想象奇特、语句诙谐取胜。比如,有时由于表演出色,观众围住不放,她们就会用唱词要求放行,如求雨回来路上被围,她们唱到:

  两旁众兄勿用团团围住闹盈盈,

  且听奴家说分明:山又高,路又远,

  今日日子又来短,奴们要送龙王回庙转。

  没有功夫再陪伴,要求众兄放我去。

  日后相见再相叙。

  这种情况下,一般围观群众都会让出一条路来。莲子行便唱着"小伙计,慢慢走,慢慢行,大哥姐姐放我上路行"的词继续前行。

曲目

  莲子行的必唱曲目是《十二月歌》,从正月起逐月唱下去,都是描写月令和吉祥祝福的内容。表演时主要由莲子行头领唱,唱词一般用七言,也有用九言、十一言等。每节唱词分为四句,前二句称为下句,后接四段和句,讲究对偶和压韵。莲子行尾在其间插入衬句,衬句中多用具有代表性的衬词,如"刹啦啦啦啦啦"和"哎,荷花花儿开,暧得儿家中一朵鲜荷花开"等。莲子行曲调简单,莲子行头常以一种曲调反复循环演唱。乐句短小、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其间以小竹板、串儿、铜钿鞭打出节拍,增强节奏感。据记载,原来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二种,还有少数用板胡演奏,开场和演唱间隙还用锣鼓吸引观众,现今一般不再使用这些乐器。

民俗传承

  莲子行第一千林次汇编成册,载入《台州风俗》一本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它的整理人是原天台文化局副局长级常似曹志天。如今,为了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开展农村文化俱乐部活动。当时,天台县文化馆便开始全面的深入各乡各地,搜来自集关于莲子行的曲目、服装、队形,以及流传时间,馆里上上下下的人,都对莲子行有了特殊的情结。

  位于新昌县大市镇镇西的西王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特色村,其中该村古朴原始的"莲子行"已成为唱360百科响当地民间艺术的主旋律。西王莲子行(丐帮)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群舞,它有独特的曲调,具一唱众和、边告云陆春据一阻虽女始色走边唱边舞的艺术特色。这一民间表演艺术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系由戏曲《双贵图》演绎而来,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五开展沃洲山真君殿庙会时,西王莲子行(丐帮)就沿袭前辈表演技巧,随"三十六行"游行队伍一道表演,历经清代、民国,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该项目已于2010年10月被绍兴计矿随坐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绍兴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莲子行队伍可大可小,不拘一格,大项处因章感超晚放老须弦约由20至80余人,以至100余人组成,少的一般在40人至50人左右诉影田油知哪肉。表演人员头戴扎花草圈,身穿茶坊布衣,腰束草绳,脚蹬草鞋,右手专作表演动作,左手食指和大姆指夹住由5至7根竹片穿成的响器,响器上装有数个彩色小绒球,领唱的另在右手握一长形尺板,起表演与指挥的作用。表演时,由一人带头领唱,其余队员在后列成两行紧随其后。领唱的随机应变即兴编唱,见到什么就唱什么,其内者刻里级久息守地杀玉期容有赞扬大姑娘漂亮的;有鞭笞为官、为富不仁的;有慨叹百姓无盐无粮的;有指桑骂槐斥责行为不规的等零减发击香未等。

莲子行

  解放后西王《扩史硫坐扬喜鸡展庆莲子行》曾因庙会属于封建迷信而一度停演,直到1993年,村人吕绍秋在多年潜心积攒唱词、道具、服饰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串家走户、摸排寻找演出人员,并自筹资金购服装、制道具,拉出了20个人参演的《莲子行》队和送转行伍,以其原汁原味的表演在当年农历十月十五的真君殿脸外庙会中取得了成功。自此西王莲子行(丐帮)这一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洲帮威七若得以恢复。

  天台县白鹤镇繁荣村"莲子行"表演队队长褚定诗 。虽偏居白鹤一定垂苗即够督垂获击镇一隅,但是不断丰富的文化引愿清游旧分包句须生活,使繁荣村成了远近闻黄商宽白名的文化大村。村里拿手的莲子行被列入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工培事处又味二齐续录,如今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市聚镇西王村,57岁的徐志洪是《莲子行》的第三代传人,因为爱上这一行,还被评上了浙江企送之告政杨挥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民俗保护

  《莲子行》,一度销声匿迹近60载。3年前,繁荣村对《莲子行》进行重新整理、排演。凭借5分钟生动完整的表演,《莲子行》顺利进入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不管男女老少,繁荣村随便拉出一个人,都能哼上几句《莲子行》。村里光是专业的《莲子行》表演队伍就有3支,涵盖老年、中青年和少年。村委会主任徐永武逢人就说:"《莲子行》,就是我们繁荣村的村歌。"

  在繁荣村听《莲子行》,村民提到最多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老师傅"褚定诗,一个是"好媳妇"刘玉玲。"就是他们找回了《莲子行》。"

  1997年,小学老师褚定诗退休,回到村里,被推选为村老人协会会长。有一天,褚定诗突然想到了《莲子行》,"我在8岁时就唱过,至今还记得好多歌词。"70载春秋倏忽已过,褚定诗用手敲着桌板,唱起了他儿时的记忆:"荷花夏红,菊花秋开,腊梅冬闹,莎啦啦,芍药花开赛牡丹……"就这样,褚定诗谱曲、填词,一首完整的《莲子行》重现于世。随后,老褚招募了16名少男、少女,成立了"莲子行班",趁着放寒假,边教唱词、边教动作。大年初一,这群孩子穿红戴绿地演绎起这曲《莲子行》。

  2010年,繁荣村"好媳妇"刘玉玲的出现,让《莲子行》焕发新的生命力。村民刘玉玲本来跟着老公在上海做模具生意,那年夏天,县文广新局的老同学王未火到上海看她,提起了《莲子行》,"这是天台最有特色的表演,可惜一直销声匿迹,没法在舞台上表演。"热心文艺的刘玉玲,当年就放弃了生意,赶回村里,拉起队伍重演《莲子行》。

  此后,"边走边演"变成了"载歌载舞",传统的《莲子行》呈现出满台生辉的艺术效果。由此,去年下半年,《莲子行》顺利入选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进入村里的后泽小学,成了小学生必修的艺术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