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湾口村隶属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固队界片律堤街道,位于固堤街道东北部(北纬36゚56'、东经119゚08'),现有2241口人,耕地面积5025亩。
- 中文名 大湾口村
- 行政区类别 村
- 人口 2241口人
- 人均收入 8700元
现全村发展种桑、养殖业面积达400亩,产量650吨。全年种植业产值来自100万元。养殖业已养殖鹌鹑为主,全村已发展养鹌鹑50户,牛1200头,年销收入300万元。年人均收入8700元。 据考,该村建于元代。经查,元代中期,曹姓迁此立村成曹家道。元代末期,梅姓迁入,范正该成梅家庄。以后改称烈松双龙口。明洪武二年,现觉路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因村东360百科南有一大湾,边改村名为大湾口府黄持间。今有郑、路、袁、胡、刘、王、李、赵、林、蔡等姓。
大湾口村所述的大湾存文功停雨好命由白浪河古道南西北三面环绕村庄形成,大湾首端(村南)有一池塘(俗称湾),据传一外来的地理先生在此讲述用前面的大湾命名为大湾口村。历史上修建干河后白浪河古道被分割,其中环绕村庄传片击官破名的一段大湾成为围子沟。
显伤沙包础期抓数意关大湾口村历史演变
大湾杆各晚口村位于古别画湖区,白浪河故道大湾东崖。故道由南、西、北三面环绕原村庄,如同张开的大口,至上世今自跳工主周也效纪七十年代村庄的形状仍向一条弯曲的舌头处于张开的大口中斯命斗伯。在村前白浪河故道大湾首端有一个人工开挖的池塘(俗称湾)与故道相连,相传一外来的地理先地缩见燃以属她突经于历生在此为大湾口村起名的。
明代白浪河改道西移后,别画湖缩小至故道以西,湖水流经湖区冲刷形成村西的老河道。白浪河故道以东陆续建立村庄。其中:在见放用日家济径赵花酸地白浪河故道形成的河岭之上先后建立曹家道与梅家庄。大约到明末清初时在曹家来道前面古河岭弯道中由东北至西南方向依次建立了郑家庄、路家道、胡家庄;在梅家庄后面由南向北依次节调世角欢诗建立了李家道、王家庄、刘家道、前岭子、后崖子,十个自然村超国数蜿蜒分布在古河岭之上。后由于村落的发展各村相互连接,常杆化便突头总古计灯收形成一条约十里长的龙形村庄。
应该是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下游故道开导中,曹照川家道与梅家庄移走。曹家道与梅家庄在迁移过程中有可能与官府衙门发生冲突而遭镇压担家肉破银四位波期后远走他乡,故有"曹梅家人犯罪,遭了天遣"的传说。其中,梅姓族人出关定居于辽宁省葫芦岛市梅家杖子村,曹姓族人去向不明。
与此同时郑家庄、路家道、胡家庄合并为大湾口村,李家道、王家庄、刘家道合并为神堂子村,同期刘姓族人由异地移居大湾口村。
"双龙口"的说法和梅姓族人去向源于移居东北的梅姓族人到大湾口村寻宗时的口述,双龙口应该是白浪河故道与老河道交汇处在神堂子村后,符合梅家庄在神堂子村的说法。
据民国《潍县志稿》记载:"白狼河故道,今名干(乾)河"(解放后仍沿用此名)。白狼河故道的上流久已淤塞,其下流故道,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道光八年(1828)、咸丰元年(1851)、民国十七(1928)年曾四次开导,到民国二十年(1931),尚有水宽一丈二尺、深约七尺的河道。至今它仍然排水、防洪排涝的最为重要的主干基础设施之一。
参考文献:《潍县历史演变及古迹说明》与《白狼河故道与别画湖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