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竹茹

竹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ILostachys nigra( Lodd.) 或什办程病Munro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陈重威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来自鲜茎,除去外360百科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进另段成束,阴于。前者称"散竹茹",后品能者称"齐竹茹"。青秆竹,多生于平否训地、丘陵。分布于广东,广西。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淡竹,多生于丘陵及平原、分布于黄河成老场流域至长江流域间以及陕商术比玉调球西秦岭等地,尤以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为较多。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 中文学名 竹茹
  • 拉丁学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 别称 竹皮,淡竹茹,甘竹,金竹花,青竹茹,淡竹皮茹
  • 界 植物界
  • 科 禾本科

基本简介

  ​竹茹是中医药材,是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来自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360百科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花另而县边段“齐竹茹”。性味 性微寒,配维律最改乎千古盾方味甘。 功能主治:杂模架能案生东等处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竹茹

植物属性

植物形态

  竹

竹茹

  Caulis Bamb座洲伤乱没夜如叶居usae in Taeniam

  (英)Bamboo Shavings

  植物形态单丛生。秆高6~8m,直径3~4.5cm。节间壁厚,长30~36cm,幼时被白粉。节稍隆怀衡扬起。分枝常于秆基部第一容周期杂呀节开始分出,数枝簇生节上。秆箨早落。箨鞘背面无毛,干时肋纹稍缍谓松千规地起,先端呈不对称的拱形,外侧一边稍下斜至箨鞘全长的1/10~1/8。箨耳稍不等大,靠外侧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边缘被波曲状刚毛,小的1枚椭圆形。箨舌高2.5~3.5mm,边缘被短流苏毛,片直,呈不对称三角形或狭三角形,基部两侧与耳相连,连接部分宽约0.5mm。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10~18cm,宽11~17mm,背面密生短柔毛。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主产广东、海南。

主要品种

  采宁医段血友迫督诗司淡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频级曾安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劳员多者刑后房起仍均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扬液地序小枝排列成覆瓦关茶乡项双新且积孩住状的圆锥花浮;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1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5mm,呈帚刷状。笋期事洋强开画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通常栽植于庭园。分布于山东请定被别律还、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竹茹

  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多生于平地、丘陵。分布于广东、广西。

竹茹

  大头典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护盾黑纪致但孩运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箨片基部较狭;箨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本品为不规则的丝条,卷曲成团或长条形薄片。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木质素、纤维素。

  【性味】性微寒,味甘。

  【归经】肺、胃经。

中药属

中药名称

  【别名交必汽竹皮,青竹茹,淡竹皮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二皮,嫩竹茹,细竹茹,水竹茹,甘竹茹,金竹花,光若竹茹,钓鱼竹茹,白夹竹茹,如金竹茹,杜圊竹茹,斑真竹茹,荆竹茹,罗汉竹茹,慈竹茹,金竹茹,平竹茹。

  【商品名】竹茹,淡竹茹。以丝细均匀、干燥、色绿、质柔软,有弹性者为佳。

  【处方来自】竹茹,鲜竹茹,姜竹茹。

  处方中写竹茹指生竹360百科茹。为原药材去杂质晒干入药者。长于清肺化痰。

  鲜竹茹为竹茹鲜品入药者。长于清热控属指厂化痰。

  姜竹茹为竹茹用姜汁拌匀后再炒至黄色者。长于化痰止呕。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丝状或薄带状,常卷曲扭缩而缠结成团或作创花状,松加欢丝核长短不一,宽0.5-0.并参身脱谁倒争展属联7cm,厚0.3-0.5cm。物点含种张全体淡黄白色、浅绿色、青黄色、灰黄色、灰黄绿色、黄而韧,有弹性。气稍清香队氧容困,味微甜。

炮制方法

  1.净制:除去杂质这将

  2.切制:出办领电各此建除去杂质切揉成小团,将竹茹中的碎末,过粗箩,收集粗粉。

难整宗矿县概充应诉战  3.姜汁炒:取净竹件整关每领足茹,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得房房造想至黄色,取出,晾干。每斤竹茹用生姜3两。

竹茹

  4.姜汁焙打民族在:取净竹茹,加姜汁拌匀,稍闷,压平,置锅内,用文火味听加热,炒焙至两面显黄色焦斑,取出,晾干。每竹茹100公斤,用生姜10公斤或干姜3公斤。

  5.炒制:先将锅烧热,放入麦麸,炒至冒烟,加刑含运真个煤区刑入竹茹翻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即可。每竹茹10公斤,用麦麸2公斤。

  6.砂制: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飞朱砂细粉1%兑水适量搅匀后,喷晒竹茹,至染成均匀红色,晒干。

  药理作用:用于肺热咳嗽,痰黄及病热烦躁,惊悸。竹茹味甘微寒性润,。治痰热壅肺,咯痰黄差均及跳肉么均革稠者,多用鲜品,与黄芩、瓜蒌、贝母等相配,以增强清肺化痰之功。烦躁惊悸属热者皆可投用,痰热者最宜,虚热者教诉细亦可,《千金要方》温胆汤治痰热上扰,胆胃不和,证见胸闷痰多,烦躁不眠,或惊悸不宁,或呕吐呃逆者,即以竹茹配枳实、橘态料轻皮、半夏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产后虚热上冲,证见烦乱呕逆者,可配生石膏、白薇、枣肉等药,共奏清虚热,和胃气之功,方如《金匮要略》竹皮大丸;产后内虚,烦热短气,可配人参、茯苓、甘草、黄芩等同用,以益气补虚,清热除须,方如《千金要方》甘竹茹汤。用于胃热呕吐,妊娠恶阻。竹茹清热降逆止呕,为治热性呕逆之要药。治胃热气逆呕呃,常配黄芩、山栀子、生姜等药,以增强清胃降逆止呕之力,方如《延年秘录》竹茹饮。若属痰热客胃,证见脘闷呕吐,舌苔黄腻者,常配黄连、陈皮、半夏等药,以清热化痰,降逆止呕,方如《温热经纬》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胃虚有热者,可配人参、陈皮、生姜等补虚清热,降逆止呕,方如《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竹茹清降力缓,兼能安胎,能治恶阻,胎动属热者。治怀胎蕴热之恶阻呕逆,常配枇杷叶、陈皮、半夏等药,以清热降逆止呕。治胎动不安,单用即可,有清热安胎之效,或与黄芩、苎麻根等药合用,以增强药力。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竹茹清热凉血而止血,且有消瘀之效,可治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及崩漏等证属血热妄行者。但其力较缓,临床多入复方,常与生地黄、白茅根、大蓟、小蓟等药同用。

临床应用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肺、胃、胆经。

  【功效】清热止呕,涤痰开郁。

  【功效主治】

  1.涤痰开郁:①用于胆虚痰热郁结、烦闷不宁、不得眠等证,可与枳实、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生姜同用,如温胆汤。②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可与胆星、菖蒲、茯苓、半夏、橘红、枳实、人参、甘草、生姜同用,如涤痰汤。

  2.清热止呕: ①用于湿热呕吐,可与黄连、半夏、陈皮同用,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②用于胃虚热所致的呕吐或哕逆,可与橘皮、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同用。

  3.清热除烦: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心烦意乱,可用竹叶、石膏加竹茹、芦根。

  【鉴别应用】竹茹与半夏,二药均有化痰、止呕、安神作用,对于胆虚痰热郁结所致的烦闷不宁、头晕目眩、反胃呕哕之证,常相互为用,以协同化痰、安神、止呕作用。然竹茹性凉而润,偏治热痰及胃热呕哕,并善以宁神开郁除烦,凡痰热郁结所致的心神不宁及产后虚烦头痛、心中闷乱不解者,用之最好。半夏辛温性燥,偏治寒痰湿痰及痰饮所致的呕哕,并善长辛开苦降,散结消痞,对于痰湿郁留心下所致的痞坚不舒、饮食不下以及泛恶呕吐者,用之最佳。

  【配伍应用】 

  1.用於痰热咳喘。竹茹性寒滑利,祛痰力强。治痰热咳喘,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常配半夏、黄芩等,如《沉氏尊生书》竹沥达痰丸。

竹茹

  2.用於中风痰迷、惊癎癫狂等症。

  竹茹入心肝经,善涤痰泄热而开窍定惊。治中风口噤《千金方》以竹茹配姜汁饮之;治小儿惊风,常配胆南星、牛黄等同用;近年治乙脑、流脑之高热昏迷、痰壅、呕吐,以竹茹频饮。

  【药物配伍】

  1.配半夏,一寒一热,健脾燥湿,和胃止呕力彰,主治脾胃不和,胃气上逆,以致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2.配枳实,和胃降逆,清热止呕,消积化痰,宽中利膈之力增强,主治胃热痰盛,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满闷等症。

  3.配陈皮,一温一寒,温清相济,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热甚妙,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调,寒热错杂,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4.配生姜,一寒一温,具和胃止呕,调中降逆之功,主治寒热互结,胃气上逆之呕呃不止。

  5.配黄连:竹茹入胆,黄连入心,心胆并治,可收清心胆,化痰浊之功。

  6.配石斛,共奏清胃热,养胃阴,和胃气,降呕逆之功,清中有补,补中有清,用于治疗胃阴不足,胃虚有热,气失和降所致的饥而不食,反复呕吐,或干呕不止,口干烦渴等;对于妇女妊娠恶阻,胃气受胎热上扰而见的恶心呕吐,也宜用之。

  【应用注意事项】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呕者忌用。

  【用法用量】内服:临床常用量5~10克,入煎剂。一般祛痰多生用,止呕多用姜汁炒用。 【功效特点】本品善于涤痰止呕,清热除烦,适用于痰热咳嗽、胃热呕哕、呃逆烦躁等证,兼可凉血安胎,用于胎动不安,是一味治胃热胃虚呕逆的良药。

现代研究

化学成份

  淡竹的竹茹含有对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成分:2,5-二甲氧基-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松柏醛。另含对苯二甲酸2'-羟乙基甲基酯。

药理作用

  实验表明: 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1、增加尿中氯化物量;

  2、增高血糖。

临床报道

  1。治疗眩晕症 茯苓30克, 白术、党参各12克, 桂枝、竹茹、半夏、陈皮、天麻各9克, 川附片、砂仁、甘草各6克, 生姜3片,大枣7枚.随证加减.治疗57例, 结果: 痊愈28例,显效13 例, 好转11例,无效5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1;10(4): 21〗

  2. 治疗神经官能症 竹茹、炒枳实、陈皮、姜半夏、茯苓各10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大枣3枚.日1剂, 水煎,分2次服.治疗13例, 结果: 治愈7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中原医刊 1991;18(1):40〗

  3。 治疗胃脘痛 黄连3~9克, 半夏、陈皮、茯苓、姜竹茹、枳壳各10克, 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治疗50例, 结果: 临床治愈32例,有效14例, 无效4例.〖陕西中医 1990;11(11):489〗

  4. 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 苏叶、黄连各6克, 党参、茯苓各10克, 半夏、姜竹茹、郁金、香附各9克, 白芍12克, 吴茱萸、甘草各3克.如胃寒明显者加良姜;兼见少阳证加柴胡;胃阴不足加麦冬、石斛;郁热甚者加蒲公英;腑实者加大黄;血淤加丹参饮.治疗35例,结果: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胃镜复查未见胆汁返流或显著减少)24例, 好转(自觉症状减轻, 病情好转,经胃镜复查有少量返流胆汁)9 例, 无效2例.〖陕西中医 1991;12(3):108〗

人工栽培

栽培技术

  用母竹移栽。2月中旬至3月下旬,选择竹竿健壮、节间稠密、分枝矮、枝叶茂盛、竹鞭生长势强、粗壮、鞭芽新鲜、芽饱满新鲜、无病虫害的二年生竹为母竹。挖掘长60cm、宽40cm、深30cm的根盘,2-3株或多至5株均可,挖母付时应多带鞭根及泥土,不损伤芽胞及须根,切口要砍平,搬运时用稻草包裹。竹梢要切去一部分,留4-7丛丫枝,按行林距5m×3m挖穴。穴比原来根盘稍大,将竹栽入穴内。先填入一层细表土或塘泥。立正竹株,覆土分层踏实,并浇透水,培土,防止水分蒸发,并固定竹株。为防止风吹摇动,用支柱四周撑扶固定。

竹茹

田间管理

  移栽母竹成活后要除草松土。除雨季及冬季外,均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竹喜氮肥,其所需氮、磷、钾肥比例为5:1:2。一般追肥2-3次,以勤施少施为原则。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竹锈病,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可喷洒波尔多液防治。虫害有竹大象虫,为害竹笋,在成虫交尾、产卵期,可进行人工捕捉:幼虫孵化期,用90%晶体敌百虫500倍液喷杀。

实用方剂

  1、竹茹汤(《普济本事方》),温中降逆,主治胃热呕吐,症见呕吐酸腐,食入即吐,脘腹胀满,口臭而渴,嗳气厌食,舌黄脉数。

竹茹-中药材

  2.涤痰汤(《济生方》),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3、温胆汤(《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

  4、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清热除烦,理气化痰,主治痰热内扰,失眠,眩晕,心烦,口苦,舌苔黄腻。

  5、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6、桔皮竹茹汤(《金匮要略》),主治胃中热盛,气逆上冲。

  7、竹皮大丸(《金匮要略》),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

  8、竹茹汤(《圣济总录》),治伤暑烦渴不止。

  9、淡竹茹汤(《千金方》),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

  10、竹茹膏(《济生方》),治黄泡热疮。 

中医传承

历史考证

  出张仲景《金匮要略》载有橘皮竹茹汤和竹皮大丸,是竹茹入药的最早记载。《本草图经》云:“(竹堇)竹、淡竹、苦竹,《本纶》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谨按《竹谱》……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与《竹谱》所说大同小异也。”《纲目》载有淡竹茹、苦竹茹、筀竹茹。《本草蒙筌》谓:“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综上所述,古代竹茹来源于多种竹类竿的中间层,与今一致。

文献记载

  1.《别录》: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2.《药性论》: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竹茹

  3.《食疗本草》:主噎膈,鼻衄。

  4.《本草蒙筌》: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

  5.《纲目》: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癎,妇人胎动。

  6.《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癎,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7.《本草述》:除胃烦不眠,疗妊娠烦躁。

  8.《本草再新》:泻火除烦,润肺开郁,化痰凉血,止吐血,化瘀血,消痈痿肿毒。

  9.《本草经疏》:《经》曰,诸呕吐酸水,皆属于热。阳明有热,则为呕啘;温气寒热,亦邪客阳明所致。竹茹,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啘止矣。甘寒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10.《药品化义》: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主治胃热噎膈,胃虚干呕,热呃咳逆,痰热恶心,酒伤呕吐,痰涎酸水,惊悸怔忡,心烦躁乱,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症,悉能奏效。

竹茹

  11.《本经逢原》:竹茹专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金匮》治产后虚烦呕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有甘竹茹汤;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有淡竹茹汤。内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

常用配方

  1.治肺热痰咳:竹茹、枇杷叶、杏仁各9克,黄芩4.5克,桑白皮12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竹茹

  2.治百日咳:竹茹9克,蜂蜜100克。竹茹煎水,兑入蜂蜜中,再煮沸服。每日1剂,连服3剂。(《湖北中草药志》)

  3.治虚烦不可攻:青竹茹二升。上一味,以水四升,煎至二升,去滓,分温五服,徐徐服之。(《外台》引张文仲方)

  4.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麦门冬五合,甘草一两,小麦五合,生姜三两,大枣十四枚。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麦,取八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作三服。(《千金要方》淡竹茹汤)

  5.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生竹茹1克,石膏1克,桂枝0.5克,甘草3.5克,白薇0.5克。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胀一丸,日三夜二。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金匮要略》竹皮大丸)

  6.治伤暑烦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锉),乌梅两枚(推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时时细呷。(《圣济总录》竹茹汤)

  7.治天行五日,头痛壮热,食则呕者:竹茹100克,生姜150克,黄芩100克,栀子仁100克。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温三服。忌蒜、热面等五日。(《外台》引《延年秘录》竹茹饮)

  8.治哕逆:橘皮1000克,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250克,人参50克。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

  9.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铢,茯苓、生姜各50克,半夏三十铢。上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千金要方》)

  10.治妊娠烦躁口干及胎不安:淡竹茹50克。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徐徐温服。(《圣惠方》)

  11.治妊娠心痛:青竹茹一升,羊脂400克,白蜜150克。上三味合煎,食顷服如枣核大三枚,日三。(《千金要方》)

  12.治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行胸,手足拘急抽搦,如中风状:栝楼根100克,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活人书》青竹茹汤)

  13.疗痫,少老增减:竹茹一握,衣中白鱼七头。上二味,以酒一升,煎取二合,顿服。(《外台》引《救急方》)

  14.治小儿痫:青竹茹150克。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儿口噤体热病。(《子母秘录》)

  15.治伤寒鼻衄不止:青竹茹鸡子大一块,生地黄25克(拍碎)。上二味,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圣济总录》竹茹汤)

  16.治齿龈间津液,血出不止:生竹茹100克。醋煮含之。(《千金要方》)

  17.治小便出血:竹茹一大块。水煎服。(《世医得效方》)

  18.治经水不止:青竹茹,炙,为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服。(《(鱼孚)溪单方选》)

  19.治交接劳复,卵肿,腹中绞痛,便欲死:刮竹皮一升。以水三升,煮五沸,绞去滓,顿服。(《伤寒类要》)

  20.治饮醉头痛:刮生竹皮250克。水八升,煮取五升,去滓。然后合纳鸡子五枚,搅稠,更煮再沸,二三升,服尽。(《肘后方》)

  21.治兵杖所加,木石所伤,血在胸背及腹胁中痛,气息出入有妨:青竹茹鸡子大二枚(炒令焦),乱发鸡子大二枚(烧灰)。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酒一中盏,煮二味(三沸),放温,和滓服,日三服。(《圣惠方》)

  22.治黄泡热疮:真麻油100克,青木香100克,青竹茹一小团,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药入麻油内,慢火煎令杏仁黄色,去滓,入松脂(研)25克,熬成膏,每用少许擦疮上。(《济生方》竹茹膏)

  23.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 去穰)各100克 陈皮150克 甘草50克(炙)茯苓75克.上为锉散 每服20克 水一盏半 姜五片枣一枚 煎七分去滓 食前服.(《三因方》温胆汤)

  24.治疗齿龈间血出不止:生竹茹二两醋煮含之.(《备急千金要方》)  

鉴定方法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丝状或薄带状,常卷曲扭缩而缠结成团或作创花状,长短不一,宽0.5-0.7cm,厚0.3-0.5cm。全体淡黄白色、浅绿色、青黄色、灰黄色、灰黄绿色、黄而韧,有弹性。气稍清香,味微甜。

药物应用鉴别

  竹茹与半夏:二药均有化痰,止呕,安神作用,对于胆虚痰热郁结所致的烦闷不宁,头晕目眩,泛胃呕哕之证,常相互为用,以协同化痰,安神,止呕作用。然竹茹性凉而润,偏治热痰及胃热呕哕,并善以宁神开郁除烦,痰热郁结所致的心神不宁及产后虚烦头痛,心中闷乱不解者,用之最好。半夏辛温性燥,偏治寒痰湿痰及痰饮所致呕哕,并善长辛开苦降,散结消痞,对于痰湿郁留心下所致的痞坚不舒,饮食不下以及泛恶呕吐者,用之最佳。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