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泛舟明湖

谓持清居复展毫泛舟明湖》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申涵光(1618年~1677年),明末清初文学家,河朔诗派领袖人物。

  • 作品名称 泛舟明湖
  • 作者 申涵光
  • 创作年代 明末清初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

  女墙倒影下寒空,

  树杪飞桥渡远虹。

  历下人家十万户,

  秋来俱在雁声中。

注释

  ①明湖--大明湖,在济南。

 京香高无 ②女墙--城上短墙。

  ③杪--树梢。

  ④历下--济南旧称。

作者介绍

  申涵光(1618年~1677年)明末清初文学家,河朔诗营气形工翻该门烧毫煤派领袖人物。字孚孟,一字和孟,号凫盟,凫明、来自聪山等,明太仆寺丞申佳胤长子。直隶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一作河北广平人。少年时即以诗名闻河朔间,与殷岳、张盖合称畿南三才子。清顺治中恩贡生,绝意仁进,累荐不就。其诗以杜甫为宗,兼采众家之长。著有《聪山集》、《荆园小语》等书。

  深秋时节,诗人泛舟游览济南大明湖。城头女墙的倒影映在水中,在水底蓝天的衬托360百科下,历历可数;杨柳促杨急站放粮践依依的岸边,石拱桥高出树顶,宛如飞过天边的一道长虹。最使人动情的,是那南征的秋雁,它们结队成行从北方飞来,一声声呼唤着,应答着,飞过鸡妒大明湖的上空。啊,济南​城里女通去样吗,居民十万多户,入秋以来全都处在雁叫声中了!

  大明湖上,风光多么优美,济南城中的雁声又多么富有诗情啊!但用析兵又换是,亲爱的读者,如果你从诗中所领略到的只是这样的诗情画意,那就大大辜负诗人的苦心了!原因呢,就在对"雁声"这个词儿的理解上面。《诗经·鸿雁》中说:"鸿雁于飞,哀呜嗷嗷。"是流浪难民用来自比的。"哀鸿遍野"这个成便从此而来。"历下人家十万户,秋来都在雁声中",也是含蓄抒写天灾人祸所造成的千家贫困万哀号的惨象的。诗人用大明湖的美丽景色来反衬济南百姓的苦难,从而抒写了对天下不幸人民的深厚同情。

  这样,回头重读第一句,那个"寒"字,也就不限于湖上天空和它的川支款爱种进圆距损终充水中倒影,而是寒到诗人心底去了。

  济南是中国的名城,大明湖是济南的名胜,"明湖泛舟"为济南八景之首,写它的诗文满箩满筐。清初诗人申涵光(1619-1677)的深假岩喜《泛明湖六首》,首首精彩,而此选则其精彩之尤者。

  大明湖之称最早见于《水经注》:"其水(指泺水即趵突泉)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则湖。"然此湖在今五龙潭以北偏东,已湮没。今之大明湖,《水经注》称"陂"、"历水",北宋又刚且很死湖顶时称西湖,曾巩知齐州时作有《西湖二首》,其一云:"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还最说"至金人元好问《济南行记》始称大明湖:"(历下)亭之下,湖曰大明,七敌其大占城三之一。"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第11辑刊备川再常毛利送点有摄于1912年夏季的大明湖的彩色照片一组。从照片上步临与皇看,那时的大明湖多苇、多草、多树,多芜杂亦多野趣。清初的大明湖也许比这更多原始质朴之美。

  从标题可以得知,这首七绝是要写诗人乘船游览大明湖的见闻和感受。"明湖"告诉我们游览的地点,"泛舟"告诉我们游览的方式,而游览的时间--秋天--这首诗的眼、大明湖的魂,直到诗的最后一句才抖出。

  诗的第一句写眼前的具体景象:湛蓝的秋空下,曲折的城墙倒映在湖水中。一个"下"字,不仅以动写静,把城墙投映在湖水中的静景表现得有声有势;而且从上往下,把辽阔的蓝天与碧绿的湖水衔接到一处,引导读者想像天光水色相互辉映的情景。可谓健笔凌云,开局恢弘。

  与首句写近景相对应,次句则是写远景。飞,凌空之意;桥过树杪,故曰"飞桥"。渡,由此岸到彼岸去;桥跨越湖水,故用"渡"字形容。桥与虹形似,故诗人每以虹喻桥,说桥是落到人间的彩虹。形容词"飞"和动词"渡",不仅拟人化地写出了桥身的灵动与雍容,而且与"远"字配合,把读者的视线拉向远方。这就为下文跳开去写雁声作了铺垫,使读者不感到突兀。

  三、四两句,最令人振奋,最引人遐思,因为它们写出了济南最大的特色以及这种特色的季节性特征。乾隆皇帝《乾隆戊辰大明湖题》诗云:"历城周廓十二里,大明湖乃居其半。"这里的"历城"与诗中的"历下"皆指济南。城区有如此浩渺的水域,遂使市井之中有山水之美,热闹之中有宁静之致,人工之中有自然之趣。因为有适合鸟兽生活的环境,所以引来了大雁;当大雁在湖的上空飞翔、鸣叫时,整个济南城也就笼罩在雁声中了。"秋来"二字,既点明了诗中景象的季节性特征,又使第一句中的"寒空"有了着落,使诗歌首尾呼应。此外,三、四两句还有两个好处:首先是从人的角度写出了"历下居民十万户"都享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雁鸣,把诗人一己的审美愉悦推及全城的人们,使这首诗的格调比一般的写景诗要高出许多;更重要的是,通过"历下人家十万户""俱在雁声中",写出了雁声的嘹亮、高亢、悠扬,使读者如临其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歌的境界一下子高远、阔大起来。

  至此,我们已清楚看到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那就是从近观到远望、从狭小到阔大、从具体到空灵。第一句特写眼前女墙的倒影,第二句把镜头摇向远处的树木、飞桥,取景虽已很深广,但仍是湖中景象;三、四两句则一下子扩展到天空和整个城市,通过雁声激发起读者的想像力,与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二两句的技巧和妙处可言,三、四两句质素无华却妙不可言,必须用心去体会。

  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全在温暖的秋阳中静卧,要等蓝天里一声嘹亮的雁鸣才能把她从安适中唤起,这是人间多么令人神往的理想境界!"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一些印象》,"只有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大明湖之春》我们想起老舍先生的文字来。

  申涵光作诗虽尊法杜甫,主张"诗之必唐,唐之必盛,盛必以杜为宗"《青箱堂近诗序》,但他并不是机械地泥古、拟古;相反,他认为"诗以道性情,性情之事,无所附会。盛唐诸家,各不相袭也。服古既深,直行胸臆,无不与古合。"《屿舫诗序》为什么要倡导宗唐、法杜?因为"古之诗人大抵禀清刚之德,有光明磊落之概",这是"立人之本,万事所从出,而诗其著焉",所以优秀的诗人应当"不附近代,亦不规模古人,直行胸臆"《青箱堂诗序》事实证明,他的诗与他的见解一样高卓。这一首《泛明湖》,格调高远、气度恢廓,寓韶秀于雄苍,确实颇有盛唐的气象。能写出这样的好诗,难怪他要慕老杜而思齐了。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