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10/t01bd8c1b7e13ff918f.webp)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是 2009年 由地震出版社 出版图书,作者是 中国来自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
- 中文名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
- 作者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4-1
基本信息
书 名: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 (平装)
![](http://d.aap5.com/20230210/t01b1d2e73a56d91346.jpg)
作 者: 中国来自地震局监测预报
司360百科,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
定 价: 60.0 元
内容简介
吗投热究和话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可供地震学、地震构造、地壳形变和地震预测等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地震后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综合反映了地震后一年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内容包括汶川8.0水大演哥装脸春级主震震源参数和破裂沉置过程、地表破裂带和发震构造、地壳形变和重力场变化通到布胡拿类春村刚盾倒、区域地震活动背景什你际据、余震序列特征、地震前兆以及成因机理等方面。
本书来自目录
第1章 汶川8.0级地震震源参数及破裂特征
1.1 主震参数
1.1.1 地震发震时刻、位置和震级
1.1.2 震源机制
1.2 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1.2.1 2008年5棉甚卫卫此提庆让月26日前获得的破裂过程初步研究结果.
1.2.2 破裂过程最新研究结果
1.3 小结
第2章 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与发震构造
2.1 地震地质与深部构造觉感岁岁浓历足背景
2.1.1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2.1.2 销率买皮龙门山断裂带及其活动性
2.1.3 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背景
2.2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
2.2.1 地表倒精当作识将主破裂带
2.2.2 地表次360百科级破裂带
2.3 地表破裂带与听饭接仍渐烈度和震害分布的关系
2.3木灯.1 地表破裂带与烈度分布的关系
2.3.2 沿地表破裂带沿的严重震害及其原因分析
2.4 汶川鲁套场能情玉看毫地震的发震构造
2.5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地壳变形和重玉亚协力场
3.1 地壳水平运动与变形(GPS)场
3.1.1 我国GPs地壳运动观测监洲能力及观测资料概况
3.1.2 区域水平运动与龙门山断裂带应变积累背景与动态特缸
3.1.3 GPS模确着毛盟基准站反映的火尺度地壳运动动态变化
3.1.4 汶川地震变形场及其影响分析
3.1.5 问题讨论和主要认识
3.2 垂直形变场
3.2.1 水准路线及复测情况
肥已苗赶底类改族并小 3.2.2 汶川地震同震垂直位移场
3.2.3 龙门山及邻区的垂直形变场特征
3.2.4 龙门山构造区三维地壳运动机理分析
3.2.5 主要结论
3.3 重力场
3.3.1 中国大陆重力场变化
3.3.齐请官2 南北地震带重力场变化
3.3.3 四川龙门山地区重力场变化
3.3.4 讨论
3.4 跨断层形变
3.4.1 观测布局及监测能力
3.4.2 断层运动的趋势变化
3.4.胞前免3 跨断层形变巾短期异常变化
3.4.4 问题和认识
第4章 地震活动背景
4.1 中国大陆及邻区8级以上地震活动过程分析
4.1.1 中国大陆及邻区8级地震活动特征
4.1.2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对比
4.2 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
4.2.1 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幕式活动
4.2.2 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
超入结神块编首美曲扬 4.2.3 199突宣富各式8年以来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4.2.4 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特征分析
4.3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4.3.1 历史地震活动背景分析
4.3.2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切连粮型且企学事始特征分析
第5章 余震序列
5.1 余震监测台网及监测能力评价
5.1.1 区域和流动监测台网情况
5.1.2 余震序列完整性评钢喜价
5.2 余震精确定位与空间分布
5.2.1 资料和速度模型
5.2.2 余树华要收震水平定位精度和空间展布的分段特征
5.2.3 余震深度分布特征和构造解释
5.3 余震震源机制
5.3.1 反演方法
5.3.2 地壳速度模型和数据
5.3.3 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
5.3.4 Ms5.6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和构造特性分析
5.4 强余震时空分布特征
5.4.1 汶川地震类型与强余震判定
5.4.2 时空统计特征
5.4.3 余震衰减过程
第6章 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分析
6.1 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概况
6.1.1 观测项日
6.1.2 台网分布
6.1.3 观测技术
6.2 地震前兆观测变化
6.2.1 形变学科
6.2.2 电磁学科
6.2.3 流体学科
6.2.4 讨论
6.3 同震响应
6.3.1 形变学科
6.3.2 流体学科
6.3.3 电磁学科
第7章 汶川地震的成因机理讨论
7.1 多单元组合的孕震模式
7.1.1 多单元组合孕震模式
7.1.2 各孕震单元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7.2 考虑地块相互作用与低速层影响的成因模式
7.2.1 汶川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形变
7.2.2 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与动力学背景
7.2.3 考虑地块相互作用与低速层影响的汶川地震成囚模式
7.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