諟是一个中国汉语词汇。
- 中文名称 諟
- 部首 言
- 属性 多音字
- 读音 shìdì
- 笔画 16
基本信息
读音
拼音:[shì] [dì]
諟注音:ㄕˋ ㄉ部教形晶ㄧˋ
音韵参考
上古音来自:支部禅三母,zjie
广韵:承纸切,上4纸,shì,止开三上支A常
平水韵:上声四纸
粤语:si6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5 [海陆丰腔] shi6 [陆丰腔] shi360百科3 [台湾四县腔] sii5 [梅州腔] she5
潮州话:si6
部首笔画
部首: 言 部外笔画: 9 总笔画: 16
五笔86: yjgh 五笔98: yjgh
仓颉: yramo
四角号码: 06681 郑码: skai
Unic器责亚件植尽场试ode: CJK 统一汉字 U+8ADF
基本字义
諟 shì ㄕ百很受复紧价曾地武破社ˋ
◎ 〔~正〕同"是正"毛,订正,如"~~文字。"
其它字义
諟 dì ㄉㄧˋ
◎ 古同"谛",审谛。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形声。字从言从是,是亦声。"是"意为"正对的"。"言"与"是"联合起来表示"正确的言论"。本义:正确的言论。
汉语大字典
①[shì]
《广韵》承纸切,上纸,禅。
是控重电田名;校正。
②[dì]
《集韵》丁计切,去霁多系,端。
审谛。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諟 ·康熙笔画:16 ·部外笔画:9
《集韵》《韵会》《正韵》$上纸切,嗜上声。《说文》理也。《广雅》是也。《玉篇》审也,谛也。《广宁万仅宣力换韵》正也。与是通。《书·太甲》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传》諟,是也。《疏》諟与是,范认活书志便束优升空古今之字异,故变文为是也。《軰书·姚察传》硏覆古今,諟正文氧孩频省扩提基字。《注》諟卽是也。《集韵》或作提。
又《集韵》《正韵》$丁计切,音帝。与谛同。或作竚。
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諟
理也。从言是声。承旨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理也。左传。君与大夫不善是也。国语作王弗是。韦曰。是,理也。是者諟之假借字。韦注与许合。理犹今人言是正也。臣之行箂者王不能是正也。大学引大甲。顾諟天之明命。注。諟犹正也。
某氏伪大甲传。諟,是也。皆与许合的意思。大学諟或为题。从言。是声。承旨切。按旨当作纸。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