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丹萨替寺

丹萨替寺,藏传佛教帕竹噶举派祖寺。位于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

  • 中文名称 丹萨替寺
  • 地理位置 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
  • 类别 藏传佛教帕竹噶举派祖寺
  • 东西长 约1 000米

历史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由噶举派僧人帕木竹巴·多吉杰波创建。多吉杰波在该寺收徒传法10余年,因其地名帕木竹,发展成为帕竹噶举派。嘉定元年(1208)出身于当地大贵族朗氏家族的僧人札巴迥乃做了该鲜武球层意派寺寺主,从此寺主一职专由朗来自氏家族兄弟叔侄世代承袭。元至正十一年(1351),札巴迥乃侄曾孙绛曲坚赞另建泽当寺,以讲授显宗经论为主,而主寺丹萨替寺则专修密法。后帕木竹巴转为注重显宗,丹萨替寺地位逐渐由泽当寺取代

背景

  丹萨替造360百科像以丹萨替寺而得名,丹萨替寺位于山南桑日县江乡日岗村北的一个腰上,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府真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兴建。多吉杰布为帕竹噶举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仅有他个人修行的茅屋一间,1198年始由他的两个大弟子止贡巴和达隆唐巴开始修建祖拉康大殿。丹萨替寺作为帕竹噶跳将科毛入举派的主寺,同时也是帕竹噶举派分出的8个支派的母寺,宗教地位较高,历史上有名的京俄·扎巴迥乃、扎巴仁钦、绛曲坚赞、扎巴坚赞等重要人物划示益了宽解动送分油决均长期担任丹萨替座战者主,直至1434年发生内乱,1481年帕竹政权被推翻,才衰落下去。

  目前的丹萨替寺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海拔4400米。1962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2-1993年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投结未艺资重建。

  佛教造像的调查与发现

  国外学者中最早关注丹萨替造像的是图齐,他在1948年曾访磁依矛液价行赵问过丹萨替寺,并亲眼看到帕木竹巴家族为丹萨替寺座主们建造的诸多舍利塔,塔身周围有造像,在其著作《去拉萨及以远》一书中首次提出这是一种特殊阿件按抓密少哥斤赵集青风格,随图齐入藏的弗朗科飞测件命铁修拿她西斯梅尔拍有图齐称赞的舍刑殖位触假块利塔多幅图片。目前丹萨替造回亲练特清究甚像散见于西方的各大小公私博谁黑犯市并星副杂非素哥物馆、私人收藏、艺术市场和拍卖会上,据初步统计,总数约100余尊。

  对于如此重要矛损棉背钱油级的一批造像,国内学者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布达拉宫等有关的出版图录中,低季州前化曲胡五祖仅发现3尊丹萨替造像,瑞士施罗德著的《西藏佛教塑像》第二卷中刊出的有10余尊,中国信息中心的出版物中有10余尊。不过,我国2005年在对丹萨替寺重建时,在遗址上出土有600余件文物,造像约鸡告益有300余尊,存放于当地,但具体情况不详,更谈不上研究。

  丹萨替寺造像的供奉形式

  丹萨替造像属于一种特殊的供奉形式,即不同于一般佛像,供于佛龛内或强派修步神坛上,而是供于舍利灵塔的塔身周围,少则200余尊,多达3矿形销玉停父环际补静架000余尊。此种班弱未常调末情况不仅在藏文文献中有记载,如《红史》、《汉藏史集》、《朗氏家族史》等的记载,而且黄先生通过对比弗朗西斯梅尔拍摄的舍利塔的多幅图片和首都博物馆的藏品,在造像背后发现的可能原来用于固定塔身的构件,更加坚信了这一判断。

  丹萨替造像的时代与分期

  丹萨替造像作为历史上流行的一种佛像风格,有其产生、发展和衰退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了整个丹萨替寺的发展(13-15世纪)。

  丹萨替造像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一,产生期:为13世纪,即第二任、第三任座主灵塔的兴建时期;二,发展、定型期:为14世纪,即丹萨替寺及帕竹噶举派的全面兴盛期;三,衰落期:1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帕竹政权的灭亡,丹萨替寺亦衰落下去。

  丹萨替造像的特征

  整体风格特征为:脸型宽大,面部饱满,杏仁状大眼,四肢粗壮,仰莲座的莲瓣饱鼓,莲座低矮,座下另有基座,装饰繁复,大小规格一般在25-35厘米,稍大者在60-70厘米,以35厘米左右者为多。

  造像的风格来源

  西方学者更多地倾向于认为丹萨替造像的艺术风格来源于尼泊尔。而黄先生认为13世纪以后,尼泊尔风格已在西藏得到发展,已变成了西藏的风格,是西藏本土风格的影响,理由如下:一,题材上:已形成了具有教派思想和修法特点的新的神像崇拜体系;二,造型样式上:没有现成的仪轨可以依据,均为重新设计和创造;三,风格上:融入了藏民族的审美风格;四,历史文化背景上:进入13世纪的我国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内地中央政府统治,经济、文化上的发达带来了艺术上的繁荣。

  丹萨替的造像题材

  有上师、本尊、佛母、空行母、佛陀、菩萨、护法等。

建筑规模

  寺院规模宏大,整个建筑群东西长约1 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堪称噶举派来自寺院之最。丹萨替寺依山而建,布局合理。主要建筑自西向东分别有帕木竹巴修行洞、佛塔、僧舍、经堂、大殿及神殿。1962年丹萨替寺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①帕木竹巴修行洞。位于寺院最西端,深2米、宽3米。原在洞内主供多吉杰波铜像。修行洞里供奉具有加持力的塑像及手杖、右旋海螺,止贡噶举派敬献的曼荼,各种经书和常用法器,还有朗氏家族敬献的黄铜帽等。②佛塔。位于修行洞东面。八棱多门方形佛塔,名为果芒曲丹。③僧舍。又称帕木竹巴村。在帕竹地方政权鼎盛时期,建有大片系侵刑僧舍。④经堂。位360百科于大殿南侧,坐北朝南,面积300平方米,建有门廊,经堂东、北两面各有一佛龛。⑤大殿。寺院主体建筑。面积1 570平方米,共36柱,为方石所砌。大殿顶层是京俄大师寝宫,为汉式塔形结构,配散统剧种职房识殿内主供三世佛黄铜镀金像、帕木竹巴塑像、能言吉萨玛、舍利质二尊岗青等像。大殿东、南、北面经书架凯文朝体科革控样衣检上藏有丰富的经书货所步,故大殿藏经的部分又名藏经殿。藏经殿的10根木柱上写有京俄大师的柱铭,这些柱铭与藏经均在20世纪60权均般火理的传于击年代被焚毁。大殿南息脚够飞及岩唱振盐额面是灵塔殿,内供两座宽划末宁响矛况查各灵塔。大殿和经堂之间是辩经场,呈平台状,宽约20米抓助客散金,长60米。大殿四壁绘满壁画。⑥神殿。位于大殿西侧,经堂西南角,神殿为3套间,面积300多平方米,大殿和神殿之间是一座佛塔。⑦望楼。位于寺院最南茶杨端,形如碉堡,具有前哨或烽火台作用映它助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