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留住美好的汶川

介皮地围房留住美好的汶川》是一本焦虎三编制,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2来自008年出版的书籍。

  • 中文名 留住美好的汶川
  • 定价 ¥38 元
  •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焦虎三
  • 出版时间 2008-07-01

媒体推荐

  感谢作者对羌族文化极富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深度书写与影像记录。我们失去了家园,但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将重新上路。

  --高泽来自友(北川羌民俗博物馆馆长)

  此书提供了汶川大地震前诸种文化原生态的参照与坐标。透视历史与众不同360百科的眼光,关注现实人文的盎然气脉,使这部功底扎实、记录真实的图书,确立了无可置疑的价值。

  --蒋蓝(当代先锋诗人,思想随笔作家及文化学者)

  "5·12"是羌族文化的一个分水岭。详实的文本,真实的影像,使本书成为这条文化分水岭线上记念性意义的作品。 --余封入右耀明(羌族学者,羌族影像人类学发起者。)

  这是我们在最需要深度记忆和继续朝前走去的时候出现的船全基秋一本书。它能让阵痛之后无法回到从前的生活留存在每一个健在者心里,让重创之后的震区历史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延伸下来,让未来找到灾难款深缺维创明地与文明遭遇时的痕迹。我想,该料危争应令病官区定被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春很五局稳坏尽--梦非(羌族作家,《人文羌地》作者)

  焦虎三同志此书所涵盖的面较广,虽以汶、理、茂、北四县羌族灾区为主,而却不局限于此。举凡平武、汉源与都江堰灾区的白马藏族、彝族、汉族等均举其要,而有所涉及,描绘出此次地震灾区各族人民的一幅幅抗灾与重建文化的画差明面,实为一部难得的佳作,而值得一读。最后仅对该书的面世致以衷心的敬意。

  --李绍明(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学理下二车低重联每攻西术顾问。国际知名学者。)

  感谢作者经年累月的不懈工作,记录了不可原样复制的震前时光。那些平淡如水的日子在灾难的暗夜中放射出熠熠的生命之光,照亮了重新出发的路。

  --余志川(羌族,汶江预的坚程川人,《中国科学探险》总编,羌族学者。)

目录

 径陈认 龙门山脉的两块剖面

  龙门山脉的地理剖面

  龙门山脉的人文剖

  汶川震前的人文景况

  古蜀文化的源头

  1898年,一个英国女子与汶川

  一个羌寨的桃源生划组搞苏州倒黑台发

  食时之前的劳作

  大有来头的晨饭

  未时的田野生活

  亥时的火塘与野羊肉

  羌族释比的"羊皮鼓舞"

  困音明白鲁曲供一切向大山致敬

  阿尔村的"刮西姆"

  释比的身份证

  深夜的踩红铧

  羌年"日美吉"的挂红

  记忆中的"坐愿会"

  200件很高金样展志快5年羌年的花夜

  2006年羌年的正席

  六个羌寨的命运与哀歌

  劫后余生的桃坪寨

  随风而逝的萝卜寨

  理县的蒲溪寨

  毁损殆尽的黑虎寨

  地无寸土的羌锋寨

  铜碉王国的布瓦寨

  北游完善住回处带有川青片羌的人文景况

  与众不同的建筑符号

  拜年祈福的火

  北川部分文物现状实录

  油输物卧龙与大熊猫有关的那些记忆

  我像"野人"一样生活

  江却中国人最有发言权

  我们永远是中国人

  破译茂县营盘山的密码

  精彩的文明华章

  时光倒流五千年

  跨越历史长河的蜀地文

  1933年叠溪的大地震

  城隍庙前的悲剧

  幸存者的口述

  在灾难中前面错

  一个藏寨的狂欢之节

  盛装的序曲

  闺房的美容进行曲

  唢呐能确乙声声流水席

  一个村具介展批南通通件划寨的祝福

  平武"深山龙宫"的谜团

  紫禁城的微缩胶片

  全国独有的三个绝活

  真实永远留存于天地

  平武震前的山歌会

  村中最老的"道师"

  时空延展下的背景

  溶于酒精中的歌会

  汉源的天梯人家

  除了向上只有向上

  大山压沉了一些东西

  风中摇曳的向日葵

  灵光闪现的夜晚

  一户"毕摩"的村落

  只有一户人家的村落

  "伊苏格雅"的序曲

  石头与公鸡的奏鸣

  夜半三更的招魂史

  毕摩真实的口述与身份

  悬崖峭壁上的"马力"

  垂直极限中的"马力"

  最矮的马登最陡的山

  一个村庄的涵化

  岷江的仙山与神堰

  都江堰:岷江水道上的神堰

  岷江水道上的仙山

  道法自然的伟大工程

  远东最美的建筑群

  目睹远东最美的建筑群

  听说一个盛大的典礼

  接近岷江峡谷的风景

  后记 在泪水中重建文化

导语

  以精美、独家的图片为主导,图文并茂,文史兼顾,将汶川大地震之前,以汶川为中心的龙门山脉区域(包括5.12大地震的重灾区汶川、茂县、北川、平武、都江堰、汉源等地)的自然、人文、地理与民族村寨生活,以实录的方式,将震前汶川最美丽的风景、最独特的历史,最多彩的民俗,最珍贵的文化都呈献给读者。同时以时空交错的新闻手法,记录震时当地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惨烈与曾经的美丽做以对比,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中国第一本翔实记录季元构乙赵手弱找试震前汶川周边地区唯美的自然、人文、民俗的图书,一本细节介绍汶川周边民生状态的亲历图书,一本凝聚作者、摄影者、出版者、鸡结尽杨就汽划老载草读者真情的爱心读本。众志成来自城,共建更美好的汶川:凡购买一本书,读者、出360百科版者、作者将共同向灾区站胶定点捐赠5.00元人名币。本书附有捐赠证明!!

前言

蒸行走州妈动距比保  最近,焦虎三同志将他写汶川5·12大地震前后的新作《留住美好的汶川》书稿给我一读。书中所写这些地方正是我以前曾多次前往并工作之处。捧读之后,感慨万千,于有所言。

  今年探女终的5·12汶川8.0级大地震,可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破坏性最强、取虽线刻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破坏极其严重,逾8万同胞在地震中丧失了生命,成千上万的人民失去了家园,灾区的自然生态与基础设施严重破坏,人们的文化传承也受到严重威胁。在这次大地震中,使四川省21个市、州,14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损。同时,灾害也波及到与此毗邻的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的一些地方,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灾难

  我国的羌族,这落正树宜孩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现有人口约32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均属这次大地震中受害最重的灾区。此外,还有少数分布在松潘、平武、黑水等县,亦属重灾区。因此,他们所受的灾害以及灾后的经济和文化重建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极其自联盟然的事。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对此有许多指示,而中央有关部门和既部打兵汉四川省各界亦分别在北京内传飞越宁针宁绿和成都召开了几次羌族文化抢救与保护的会议,并呼吁在灾区重建中,要尽力抢救遭受重创的羌族文化,务必使这朵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奇葩在顺利传承中得到更好的条件。

  正如大家所知,现今的羌族是一个人口较少和分布不广的民族,新中国建立后虽然对其各个方面有了一些研究,但还不够广泛与深入,而且为社会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动望种企屋故或重香带有科学普及性的读物更为缺乏。因之,在大地震后,必须有这样一批书籍尽快问世,以满足社会各界群众的需要。这样的读物不仅对羌族社会文化的重建能起到好的作用,而探约连率以并领宁手方且亦必将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彼此了解,并增进祖国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的友谊。

  焦虎入视束装先条钱汽代井始三同志多年从事新闻媒体工作,颇有作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十分关注少数民族,曾多次深入四川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访与调研,关心他们的生活散出与文化,反映他们的疾苦,还交上了一批少数民族的朋友,深得这些民族人士的认同。前段时间,他曾兴宽草突主编了一套反映四川少数民族的科普读物以《藏彝走廊丛书》为名相继问世。此中,他还亲著有《云端的阿尔村:一个羌族村寨的田野记录》和《山河是一种慢:康巴地区人文镜头》两书,客观真实,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融科学性与可读性为一体,深受读者喜爱。这次汶川大地震后,他又以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极大热忱,再度深入灾区,一边抗震救灾,一边搜集素材,在较短的时间内,奋力写出这本反映灾前灾后民族地区实际的著作,更属难得而富有现实作用。我想读者从中可以领略到保护和重建民族文化的深远意义。

  焦虎三同志此书所涵盖的面较广,虽以汶、理、茂、北四县羌族灾区为主,而却不局限于此。举凡平武、汉源与都江堰灾区的白马藏族、彝族、汉族等均举其要,而有所涉及,描绘出此次地震灾区各族人民的一幅幅抗灾与重建文化的画面,实为一部难得的佳作,而值得一读。最后仅对该书的面世致以衷心的敬意。

  2008年7月4日 李绍明

后记

  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来临前,我刚从平武县采访完白马藏寨返回成都不久。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在5楼上身体来回摇晃,耳边全是沉沉的轰隆之声。一路狂奔,跑到楼下的开阔地带,直觉告诉我:汶川地震了。因为成都震感如此强烈,是前所未有的,而从近百年横断山脉片区所记录的地震爆发的历史资料来看,距离成都最近的地震频发区域,只有汶川。当我向周围一脸惊慌的避灾人群说出这一推断时,不少人还在问我:"汶川在哪里?"

  手机不通,电话不通,突然大面积停电,几乎所有的人全跑出了家门,束手无策呆呆站在马路两旁。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呆滞了,大家根本没有任何外界的消息,除了避灾所呆在街道的情景,这个世界余下的一切,仿佛对你关上了大门。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亲人与朋友的安危。十几分钟后,有个老人确切告诉我:地震震中是在汶川。我问消息的来源,他说有人刚刚上网查过了。其实,就在那一刻,包括我在内。外界很少有人知道,这次大地震波及范围是如此广大,灾难是如此惨烈。

  也就从那一刻开始,几乎所有的媒体全放下固定的工作流程表,不分昼夜加入了对"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行列之中。除了泪水与悲痛,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地震开始几天的CCTV直播活动中,当连线到四川各地县的电视台时,CCTV主持人总会问一句:"你们那里离汶川有多远?"而得到的答复大多总是:"我们只知道这里到成都的距离。"

  在许多人还不知道地图上的汶J1I到底在何处的时候。许多无辜的生命和鲜活的文化早已深埋于苍茫的大地之中。2008年6月6日。国家文物局向媒体通报,此次四川汶川地震对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截至6月5日,该局共收到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湖北七省(市)文物行政部门关于文物受损情况的报告,共有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四川都江堰、重庆大足石刻两处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共有2766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292件。四川省文物受损情况最为严重,共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馆藏文物1839件受损,其中珍贵文物189件。还有两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北川县文管所自身保管的馆藏文物全部被毁。由于震区目前还不能深入。估计实际损失还会更大。6月17日,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领队。历史学家、羌族文化研究专家、古建筑专家、民俗专家等各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队抵达成都。冯骥才告诉媒体:"包括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刺绣在内的很多项目。都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对羌族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羌族文化就受到了地震的打击。这不仅是对羌族文化的打击,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打击,对整个民族生命的打击。"他紧急呼吁,用最快的速度对羌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地毯式调查。羌族女作家罗子兰6月初告诉我的一句话,更加直白,也更让人触目惊心:"你去过的地方,看过的那些建筑,大部分只能永远保留在你的相机里了。" 在感动与回忆中,我断断续续写完了本书,从2008年5月12日开篇,到最后一章中以1898年英国女子伊莎贝拉·伯德深入汶川与岷江大峡谷为结尾,本书的结构像一条倒置的时光隧道,让大家从古至今一直沉于对汶川的回忆,我多么希望。书中涉及的一切,能像本书的结构一样--灾难从未发生,我们的同胞从未离开过我们。文人自古也多愁善感,从成都初期每次余震时的惊恐万状,到现在自己面对余震时无所惧恐的态度,人的心,有一面总算平静下来了。在编辑和组织本书有关大地震的图片时,人心的另一面却愈来愈隐隐作痛。在为平武组图时,我在网上和图作者聊起南坝,那是进入平武县城的南大门的必经之途。平武的南坝,古时也称"江油关"。这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小镇。1962年,在当地出土的秦戈,被考古学者解读为战国晚期秦征伐古巴蜀的证物。三国时期,刘备入川又将此地作为防备曹军的军事要塞。金戈铁马,轮番征战,硝烟中南坝屹立至今,直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地震来了。似泰山崩顶,3分钟内,整个城镇变为一片废墟。我前后3次去平武采访,记忆中,每次都要停车在这里美食一顿"鱼煲"。当地的河鲜鱼,用豆瓣、滚油炒了,再配上时令鲜蔬和嫩豆腐。那是我记忆中与"鱼"有关的最为地道的美味。"现在只能是一种怀念了。"对方在网上给我打出了这样的文字。"怀念"一词几乎是这段时间,我与重灾区朋友们聊天时,他们经常对我谈起的一个词汇。美国人类学家索尔·塔克斯曾说:"我们的文明仍然、并将继续依赖于各民族所获得的、大多数都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发现。"由此看出,重建被这次大地震破坏了的区域文化是一项漫长而宏大的工作,但我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们周围有万众一心的民众,有了这些,龙门山脉文明'的气脉就不会被震垮;有了这些,龙门山脉文明的气脉就将永世长存。而真实记录过去,尽力做好未来的工作,这也算是我--一位作家和学者,对"5·12"汶川大地震所有遇难者的一种虔诚的悼念方式。最后,感谢为本书提供资料和图片的一切专家、学者和朋友们,感谢出版此书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所有编辑人员。书中参考并引用了陈剑、梦非、向远木、冯安贵和徐吉延等先生的资料,茂县羌族民族博物馆几年前为我提供了营盘山考古发掘的现场图片,也特此一并鸣谢。书中"5·12"大地震后的实录部分,部分源于我直接采访和国内相关媒体公开报道的摘编,沈映辉、张陶、杨嘉利、胡宇等先生也提供了相关实况资料供我参考,在此,也向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第一线的采访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勇敢而坚强的灾区受难同胞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因重灾地区道路受损,通讯不畅,文中各种受灾、受损的确切数据,以国家最后权威公布数据为准。人文地理的田野实录与图像史的记录工作。与严格的学术论文有着向度上的差异,这是我想在此书中再次重申的观点。有关西羌大禹故里的确切地点,学术界仍有各种看法,国内也有从"大禹生于北川羌族自治县"一说,本书汶川章节中虽对此内容有所涉及,但并不代表盖棺定论,这也是我想特别申明的地方。那些无辜逝去的孩子们,请相信我:我的笔很短,但它流出的墨汁会很长。 2008-6-22于成都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