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粤语歌

粤语流行歌曲,一般指香港的用粤语(广东话)唱的流行曲,由于香港的来自原创作曲家是广东人,又叫广东歌。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360百科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一如其他流行音乐,粤语流行曲是一种商品;一种反映某段时期社会面貌和价值观的商品。

  • 中文名称 粤语流行歌曲
  • 外文名称 Cantopop
  • 又称 广东歌
  • 定义1 用粤语(广东话)唱的流行曲
  • 带动潮流 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

起源

  一般说法流行曲源于1950年代初期,但来自确切的源头仍然莫衷一是,有着不同的说法。惟初期的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曲中的小曲,乃不争的事实。小曲是传统粤剧的过场谱子,除原有的广东谱子外,大量套用易于上口及流行的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

发展史

1950年代

  旧伯冲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会结构大致可分三为阶层:上层是英国殖民政府高官、外资商行高层与一小撮华人商办与富商;中产阶层只占少数;下层是佣工、文员、和占大多数的劳动人口。各阶层的交往与流动不多,泾渭分明,绝少互相沟通。360百科但1949年大量移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万人,是战前的四倍多。失错下还溶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数的行龙规龙受标换操封资本商家和专业人士外,绝大部份都是操粤语的广东农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乐是粤曲。

  从粤剧滋生出里客斤油径审吃科挥调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要溶地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立展没率三速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布德得存秋举过引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日检米普年代初期,十分兴旺。

1960年代

  及至1船由行判菜势照960年代时,也是香港粤语电影流行的年代,财鸡普源胶不少香港电影更卖埠东南亚等地而大受欢迎,谭炳文、邓寄尘和郑君绵等当时的电影演员均曾推出唱片。当时粤语流行音乐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未能独当一面成为艺人发展的事业。而且一跑硫掌此吧带张系批料刘般香港粤语片中粤剧风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轻人的喜欢纸画开化大河响,被认为是陈旧和市井的,好像"庙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充况星。当时的大部份年轻人还是依旧偏夫杨副内载好于英文歌曲和国语歌曲。1960年代后期,来自新加坡的郑锦昌和丽莎打开香代树及百敌轮黄伤攻火神港市场,当时的郑锦昌有"粤曲王子"之称、而丽莎被称为"粤曲王后"。他们的经典名曲包括《新禅院钟声》、《唐山大兄》、《相思泪》等,可是仍未令粤语流行音乐走出低下阶层音乐的形象。其他当时的主要电影演员如陈宝珠、胡枫、吕奇、萧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主要是电影插曲。

  早期香港的娱乐场所如酒廊、夜总会被英文歌曲及国语歌曲所主导,当时本地著名歌手较为现时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亚(Joe Junior)与黎爱居任背条报胞莲(Irene Ryder)和泰迪罗宾(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这类高级娱乐场所以上流社会的洋人为主,只有少数华人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来负担这类高级消费。

1970年代

  1974年,仙杜拉(Sindokla)被邀请主唱《啼笑姻缘》,而事前她是一位从未演唱过粤语歌曲的英文歌手。此曲由顾嘉辉作曲和叶绍德填词作为一首电视剧主题曲,在优美的旋律配合文雅的歌词加上电视剧做成的流行风潮,一度成为当时的炽热音乐。

  港产电视剧在1970年代开始的流行,为粤语流行曲注入强大动力。电视剧的主题曲不少都能成为流行一时的经典。当中以无线电视音乐总监顾嘉辉的作曲最为人所熟悉。很多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由顾嘉辉作曲、黄沾填词的电视剧主题曲,至今仍被奉为粤语流行曲的经典作品。

  许冠杰主唱的《铁塔凌云》可以说是近代粤语流行曲的滥觞。1970年代初香港无线电视节目《双星报喜》好评如潮,主持节目的许冠文和许冠杰两兄弟因而名利双收(其兄弟许冠英后来也有涉足娱乐圈,人称许氏三兄弟),之后他们到世界各地旅游,触发了在香港土生土长的许氏两兄弟思乡之情,回港后许冠文写了《铁塔凌云》的歌词,由许冠杰主唱,在新一辑的"双星报喜"内发表,结果反应空前理想而大受欢迎,带动了香港当代粤语流行曲的发展。

  在许冠杰的《铁塔凌云》得到好评之后,其他歌手纷纷改变唱国语歌及外语歌的路线,其中最有名的,有温拿乐队、徐小凤、罗文、甄妮、林子祥、关正杰、叶丽仪等。社会的气氛逐渐改变,人们开始不再认为唱英文歌和国语歌才是高格调的表现。

  这时期美国流行音乐权威杂志《告示版》(Billboard)上出现"Cantopop"这个英文专用名称称呼粤语流行曲。

  风格改变

  早期的粤语时代曲,有两极化的填词现象:一部份像粤曲一样,用较严谨的书面语甚至文言文写作歌词。这一类比较文雅的歌曲至今仍为人熟悉的,有《天涯孤客》、《啼笑姻缘》与《一水隔天涯》等等;另一类就是人们所说的"鬼马歌",以香港地道的广州话口语填词,歌唱的内容就像一般对话一样。因为它的内容每每幽默灰谐,描写一般市民大众的经历和感受,所以得到草根阶层的共鸣,故有这个名称。例如:《半斤八两》、《打雀英雄传》。

  "为怕哥你变咗心,情人泪满襟。爱因早种偏葬恨海里,离合一切亦有缘份。"-《啼笑姻缘》"六婶三太公 大众开台喇面似莲蓉 又放工打餐懵 围埋砌几圈论呀论英雄"-《打雀英雄传》随着粤语流行曲逐渐脱离"时代曲"的框架,新一代的填词人(如黄沾、郑国江、卢国沾等等),凭着他们的文学素养,在流行曲的歌词上,作出史无前例的改革:摒弃传统的"粤曲风格",将歌词写得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同时开拓新的题材,撰写非情歌,将"粤语流行曲"的热潮推上高峰,并使"流行曲歌词"升格到艺术层次。例如郑国江所填写的《故乡的雨》,由薰妮在1979年主唱,可以见到一点艺术层次。

  "母亲的笑深深记 望着这信泪儿垂 念到故乡俩老 愿似燕子 家乡飞去"-《故乡的雨》

  城市民歌

  "城市民歌"的兴起--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由李泰祥作曲,女作家三毛写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带起台湾的"校园民歌"风靡港台两地,同时带动香港"城市民歌"的兴起,引发了香港电台主办的"香港城市民歌创作大赛",产生了《问》(区桂芬、叶源春主唱)、《昨夜渡轮上》(李炳文主唱)等的民歌,可说是粤语流行曲发展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在"城市民歌"热潮退却后,唯一能继续立足乐坛幕前的只余林志美一人。对于大部份香港人而言,提起香港的城市民歌,可能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区瑞强,因为他在2000年代仍然为港台主持怀旧民歌节目"2000靓歌再重聚",此节目令年青听众对昔日民歌音乐产生兴趣,也令他成为香港"城市民歌界"中最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歌手之一。

  全盛时期

  1977年,罗文的《家变》一曲让此前一直被外界瞧不起的粤语流行曲正式登堂入室。1978年,甄妮在港推出首张个人粤语专辑《奋斗》。该专辑打破了香港开埠以来唱片销售纪录,在首两个月卖出25万张,并雄踞当年大碟销量榜首位达十二星期。该专辑总销量于现今后仍是IFPI认证的最高数字80万张。(该唱片公司发行的正版黑胶唱片和正版卡带)这张唱片可以卖到众人挤在大门口都等着公司压片出来,这种现象不管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很严重。

1980年代

  1980年代不仅是粤语流行曲百花齐放的日子,亦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人纵然不谙粤语,亦会听粤语流行曲,甚至跟着唱。

  徐小凤、罗文、甄妮、谭咏麟、张国荣和梅艳芳雄霸1980年代的乐坛,是这个时代的乐坛巨星,几人不但开演唱会次数/场数极多,更是票房保证,皆因各人歌艺出众而且形象和台风都令观众和歌迷受落,可谓声色艺俱全。

  其他歌手如林子祥、陈百强、钟镇涛和关正杰以至在19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叶蒨文、林忆莲、陈慧娴、彭羚、Beyond、达明一派及草蜢都在乐坛大放异彩。在同一时期亦有音乐实力强劲的新人譬如张学友、吕方和李克勤等活跃于香港粤语歌坛。

  他们所唱的歌曲很多都是改编自日本歌曲。张国荣的《不羁的风》(大泽誉志幸《La Vie En Rose》)、《Monica》(吉川晃司《モニカ》)、《H2O》(泽田研二《TOKIO》),谭咏麟的《酒红色的心》改编自安全地带(玉置浩二)的《ワインレッドの心》,周慧敏的《最爱》(原曲柏原芳惠《最爱》;原作者中岛美雪及后也翻唱本曲),张学友的《蓝雨》(原曲德永英明《Rainy Blue》)、《太阳星辰》(原曲德永英明《BIRDS》)、《每天爱你多一些》(原曲桑田佳佑《真夏の果实》)、《还是觉得你最好》(米米CLUB的《爱してる》),梅艳芳的《梦伴》改编自近藤真彦的《大将》,而梅艳芳的《夕阳之歌》更与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及Blue Jeans的《无聊时候》同时改编自近藤真彦的《夕烧けの歌》、罗文的《好歌献给你》来自西城秀树的《ブルー·スカイ·ブルー》,吕方的《回来吧》(德永英明的《风のエオリア》),徐小凤《喜气洋洋》(五轮真弓《恋爱ともだち》)、薰妮《故乡的雨》(千昌夫 《北国の春》)。

1990年代

  四大天王、BEYOND、王菲时期

  1990年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被传媒封为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支配香港乐坛,并垄断四大电子传媒音乐颁奖典礼的奖项。虽然张学友凭著出众的歌艺而雄霸整个乐坛,并成为了1990年代的乐坛巨星,但乐坛已开始出现吹捧偶像而不重实力的现象,整个粤语歌坛的一线歌手亦被认为只有张学友一人是以实力为主发展的歌手。张学友于1997年展开大型音乐剧《雪狼湖》,对于流行音乐歌手是一种新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但是其他歌手并未主动效仿,所以并未成为一种潮流,但是音乐剧的模式被他探出并成为粤语流行音乐歌手的另外一条"出路"。

  "四大天王"时期至黎明和张学友先后宣布不领取乐坛奖项后逐渐没落。"四大天王"时期之后,吹捧偶像而不重实力的现象在1990年代末期愈来愈明显,加上唱片公司和电子传媒只重视市场和包装而不重视音乐创作,导致音乐界人才青黄不接。

  BEYOND成立于1983年,以黄家驹、黄家强、黄贯中、叶世荣四人的阵容最广为人知,是香港乐坛殿堂级摇滚乐队,华语乐坛最具代表性的乐队之一。1988年创作的《大地》是Beyond的成名曲,亦奠定了Beyond在香港乐坛的地位,1989年写给母亲的《真的爱你》成为大街小巷人人琅琅上口的歌曲之一,1990年创作的《光辉岁月》歌颂了曼德拉伟大而光辉的一生 ,1993年创作的《海阔天空》是Beyond发展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1993年,乐队灵魂人物黄家驹于日本意外离世,乐队没有再寻找新成员填补。2005年,beyond举行了"Beyond The Story Live 2005"世界巡回告别演唱会并宣布解散。

  王菲在1992年凭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成为乐坛天后,在1994年,王菲推出了一首在华人心目中家喻户晓的歌曲《我愿意》,成为华语乐坛天后,在后期更有《红豆》、《约定》、《开到荼靡》等经典金曲,其单曲《Eyes On Me》更在日本大卖三十多万,是公认的亚洲天后。

  国际化

  1995年以及1996年张学友分别取得世界音乐颁奖典礼的亚洲最杰出歌手以及最受欢迎华人歌手大奖(只在此两年设置),令香港粤语流行音乐歌手攀上巅峰,他亦发行了高销量的数张国语,包括在大中华地区大热的唱片《吻别》,《祝福》,《真爱新曲+精选》等,同期发行的数张粤语唱片如《情不禁》,《真情流露》等亦流行于台湾,中国大陆,新加坡等国语地区,令香港粤语流行音乐取得了另一个高峰。在这个时期,张学友成为香港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统领香港流行音乐的四大天王之首。

  此时,部分非粤语为母语的歌手亦尝试发行粤语唱片,如台湾的邓丽君、周华健、任贤齐、吴奇隆、伊能静、张信哲、许茹芸、苏慧伦;星马地区的许美静、巫启贤及中国大陆的梁雁翎等等。他们为粤语流行音乐添上了更多不同元素,而此风气一直持续至1999年为止。

  K歌文化

  K歌是1990年代中后期的香港音乐文化之一。自从香港盗版音乐充斥市面起,香港乐坛开始处于低迷,至使唱片公司收入大减。于是,唱片公司与卡拉OK集团合作,推出独家试唱歌曲,乐迷可在卡拉OK盒子观看新歌的音乐影带或试唱该歌,以图吸引卡拉OK盒子的生意,及令香港乐迷重新注意本地乐坛。唱片公司为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一般会要求音乐人在作曲时采用较简单的音乐和重复易记的歌词,令乐迷较易掌握该歌曲。而大部份歌曲以情歌为主并开始公式化,由于要迎合市场需要的关系,从而慢慢降低了歌曲的素质和大幅收窄了音乐人的创作空间。结果久而久之,香港乐迷开始对"K歌"生厌,不愿再浪费金钱购买本地唱片,唱片公司却又未有迎合这个市场趋势去提升歌曲质素,结果导致香港乐坛持续低迷,恶性循环下,不单无法走出香港市场,削弱了在全球华人社区的影响力,甚至连本地市场也失守,大批香港乐迷流向台湾、日韩、英美等外地音乐之上。可是,莫名其妙的是,绝大部分乐迷在卡拉OK盒子仍唱广东和国语歌,有些还唱近期的广东歌。

  九七衰败

  自1997年以来,香港乐坛逐步衰败,主要原因包括有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翻版在1996/1997年起开始肆虐、电脑下载歌曲/互联网在1999-2000年间盛行以及2001-02年间香港经济再现衰退等,以致香港唱片市道相对八十年代高峰期大幅下泻,市道疲弱,华星唱片于2001年被传结业,但实际于1996年已经被南华早报集团收购。滚石也没出香港歌星的粤语碟了。

2000年代

  郑秀文、陈慧琳快歌时代

  2000年代,凭着多首经典情歌红霸90年代后期的天后郑秀文持续走红。而在1995年出道,凭着漂亮外貌及歌精舞劲的另一位天后 - 陈慧琳火速上位。二人均在各大颁奖典礼成为主要对手,陈慧琳于1999推出经典快歌"恋爱情色"及情歌"对你太在乎"荣登各大颁奖典礼最受欢迎女歌手,而郑秀文则凭着"插曲"一歌获得金曲金奖。2000年,陈慧琳及郑秀文分别推出歌曲"花花宇宙"及"煞科",两首快歌均大受欢迎,亦为两人的代表作。其中,陈慧琳的大碟"花花宇宙"获得高达十二万的销量,而郑秀文的专辑"Ladies First"也不相伯仲,卖了十数万张。期后,陈慧琳于年尾再推出大碟"大日子",其主打经典快歌"大日子"大受欢迎,销量高达十二万。两位天后亦因为精于舞蹈的关系,被封为"Dancing Queens"。2001年,郑秀文凭着电影"瘦身男女"热潮推出"Shocking Pink",此专辑收录了其代表作"终身美丽"及主打快歌"萤光粉红",此专辑销量高达十三万。另一张专辑"爱是..."及国语专辑"完整"则有十一万张及十万张的销量。陈慧琳则于同年推出三张专辑,其中Remix版本"Kelly Chen BPM Dance Collection"已有十一万张销量,另一张专辑"In The Party"则收录了陈慧琳经典情歌"最爱演唱会"及主打快歌"随身听"则有八万张销量,而国语专辑"飞吧"在港则有十万张销量。2001年的女歌手宝座因为电影"瘦身男女"热潮而令郑秀文登上最佳女歌手宝座。2002年,随着陈慧琳发展亚洲市场及郑秀文的淡出,两位天后的对战时代也结束。值得一提的是,杨千嬅及梁咏琪曾一度与陈郑声势相当。陈慧琳更在期后成为继王菲后的另一位亚洲天后。

  造星运动

  由于音乐界人才青黄不接,唱片公司陆续出现裁员和结业潮。唱片公司为寻找赚钱途径而尝试邀请电影界受欢迎的演员成为歌手,或者物色模特儿成为歌手,令香港乐坛变得只重视市场和形象而不重视歌唱实力,大量只有外表但歌艺平庸的新人在乐坛涌现。可是,大部分在这个时期出道的新歌手都没有什么影响力,出道不久就很快销声匿迹。2006年12月,英皇娱乐与长期垄断香港乐坛市场的电视台无线电视合作开设一条开宗明义用作"造星"的电视频道英皇娱乐台,但它们此举显然忽视了当前的现实--在香港,因大量上一代的歌手高调复出,以及网络歌曲和非主流音乐因宽带发达而迅速崛起,加上乐迷对香港歌手的实力要求变得严谨,"造星"这种推出乐坛新人的手法经已失效。

  在这个时期,虽然有被认可的譬如李克勤及古巨基这样的实力派歌手存在,但香港本土流行音乐由于过度注重包装以及过分削弱音乐实力的整体力量,已被认为远远不如辉煌时期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

  流行再现

  踏入2000年代,不少1990年代的香港歌手如张学友、王菲、郑秀文、陈慧琳、黎明和郭富城等已渐渐淡出歌唱演出。部份转而发展电影甚或尝试音乐剧等演出。亦有部份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的歌手高姿态复出,如许冠杰、徐小凤、甄妮、谭咏麟、林子祥、叶蒨文、林忆莲、周慧敏、彭羚、关淑怡;乐队则有Beyond二十周年的重组(已再度解散),达明一派及草蜢也有重组的活动。另一方面,音乐界亦有几位知名歌手及音乐人因各种原因逝世,(先后)包括罗文、张国荣、林振强、梅艳芳和黄沾,对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负面影响甚大。

  随着K歌文化导致香港乐坛持续低迷,粤语流行音乐的影响,就正如黄沾在他的博士论文所言:粤语流行曲已完全失去从前的优势,未来或许只能像粤曲一样,"成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在高级文化场所变中国曲艺来演出。""声音会随时间湮没,除了存在人们的记忆和几张尘封的唱片里,下一代未必再有人惹起共鸣了…主权移交后的香港,纵然偶有独唱,也只是大中华合唱的单一环节。"

  事实上,众多前辈歌手如谭咏麟、张国荣、张学友、黎明等都曾数次公开表示不赞同香港的频繁颁奖典礼模式,认为频繁的颁奖活动会降低奖项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而在2000年后,香港陆续出现不少被喻为实力派的歌手或创作歌手,为乐坛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流。他们都被大众视为香港乐坛的明日之星,如:张敬轩、何韵诗、卫兰、侧田、方大同、王菀之、泳儿、吴雨霏、陈柏宇、邓紫棋等等,都被众多乐评人,或乐坛前辈如:谭咏麟、林忆莲、黄耀明、关淑怡等推崇备至。其后,不少在1960年代后期到1970年初期曾在香港风行一时的粤语时代曲歌手亦再次回到香港开演唱会,例如:郑锦昌、凌霄、丽莎等。

新发展

  古巨基一洗现今粤语流行音乐"K歌"文化

  2006年8月古巨基推出的个人专辑《Human我生》,此碟一洗现今粤语流行音乐"K歌"文化,以清新感觉及"人生"概念为主题贯串全碟,细说人生过程及道理。此碟有2曲古巨基名曲包括"花洒""爱得太迟","花洒"一派上台即获商台(903)支持,得到超过200的播放率。此曲更为三台冠军歌。及后2nd PLUG歌曲"爱得太迟"一派台即引起回响。借此词劝大家要珍惜眼前人,成功令大家共鸣。再一次成三台冠军歌。亦于在商台停留11个星期,此歌的出现取替了花洒的年度作地位。最后此歌在四台年底颁奖礼中囊括所有歌曲大奖,包括:第二十九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 -- 全球华人至尊金曲奖, 2006年度叱吒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 -- 叱吒乐坛至尊歌曲大奖 2006年度叱吒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 -- 叱吒乐坛我最喜爱歌曲大奖 ,2006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 -- 金曲金奖 ,2006年度新城劲爆颁奖礼--, 新城劲爆播放指数大奖 2006年度新城劲爆颁奖礼 -- 新城劲爆年度歌曲大奖, 2006年度四台联颁音乐大奖--歌曲奖 。

  2007年8月推出的个人专辑Moments此碟同06年Human我生大碟概念亦是一样细说人生过程及道理。而碟中的名曲是爱回家此曲歌词劝大家要珍惜亲情,认为亲情是最宝贵的。一派台即引起回响。最后此歌在年尾得到多个奖项。

  古巨基在此两年打破了现行模式下粤语流行音乐的单一性,对于粤语流行音乐市场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尝试。最后确定了现今粤语流行音乐不一定要是"K歌""情歌"等等的单一性曲风。

新人时期

  在2000年代后半期,香港乐坛虽有大批新晋实力歌手涌现,但却缺少举有十足影响力的王牌歌手,当中古巨基,陈奕迅和容祖儿则一直为2000年代最主要的三位王牌歌手。

  古巨基自1994年踏入乐坛后,至今已夺得多个男歌手及音乐上的奖。更曾获颁2008年MTV全球频道的《MTV亚洲大奖 - 香港最受欢迎歌手奖》,他于1997年叱吒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中更击败四大天王之中的三位(张学友 刘德华 郭富城)夺得"叱咤乐坛男歌手银奖"。2003年,古巨基与前任经理人黄柏高签约,加入金牌唱片公司,复出香港乐坛。2004年年底古巨基凭歌曲"爱与诚"登上歌唱事业的高峰,成为乐坛天王,期后也推出了不少极受欢迎的作品,如"天才与白痴""爱得太迟""爱回家""情歌王""地球很危险"等等,亦是现今少数能统领现今香港流行音乐的人物。此外影响力偏及整个现今大中华乐坛以至海外等地。古巨基在演艺界的成就为公众所认同。亦于2005年获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之邀为他与"Kubi"铸造蜡像,是史上第一位由名人巨星及其自创之漫画角色组成的蜡像组合,加入位于蜡像馆内星光熠熠的大家庭。

  陈奕迅出道于90年代中期,他在2000年代初期推出了不少极受欢迎的歌曲,如"K歌之王"、"明年今日"、"Shall we talk"等等,成为乐坛天王。此外,他自2001年起囊括多个乐坛男歌手及金曲奖项,亦多次夺得唱片销量大奖,更曾获颁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演唱人"以及"年度国语专辑",影响力偏及整个华语乐坛以至海外。

  容祖儿则于90年代后期正式出道,2003年凭一首"我的骄傲"成为乐坛天后,此后推出的多首作品也备受欢迎,并囊括乐坛多个女歌手奖项,更从2004~2006连霸三年香港女歌手年度总销量冠军,是2000年代后少数在香港乐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女歌手。

  至今,陈奕迅、古巨基、容祖儿三人仍然是香港乐坛的主力王牌歌手。

粤语组合

  Twins堪称香港最成功女子组合,在香港出版了不少唱片,每张唱片的平均销量均超过10万,至今已夺得多个组合及音乐上的奖,亦多次夺得唱片销量大奖。在出道一年后,2002年9月13日在红磡的中国香港体育馆举行她们的处女演唱会,成为在红馆开唱最年轻的组合,蔡卓妍成为当时中国香港红磡体育馆最年轻举办演唱会的女歌手。2003年凭一首"下一站天后"成为乐坛天后,这首歌曲一共获得十几个奖项。Twins曾于2003年度和容祖儿一同夺得"四台联颁音乐大奖 ─ 传媒大奖",一同成为香港四大电子传媒音乐颁奖典礼大赢家,2006年Twins还获得"MTV亚洲大奖-香港地区最受欢迎歌手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组合身份获此奖的歌手,并于2007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中唯一夺得"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女歌星"的组合,并登上事业的高峰。2005年12月30日,Twins将成为全新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的首批本地名人巨星,阿Sa更成为蜡像馆里年龄最小的艺人

新的突破

  2010年1月,张学友与环球唱片推出了粤语流行音乐史上第一张爵士乐唱片《Private Corner》,打破了现行模式下粤语流行音乐的单一性,对于粤语流行音乐市场的百花齐放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尝试。

名歌手

  香港流行乐坛公认的天王

  (被传媒公认,在行业内外均被公认)

  许冠杰、罗文、叶振棠、郑少秋、关正杰、谭咏麟、张国荣、林子祥、钟镇涛、区瑞强、陈百强、黄家驹、张学友、刘德华、王杰、郭富城、陈奕迅、谢霆锋、黎明、李克勤、古巨基

 控拿既困么句 香港流行乐坛公土粉模认的天后

  (被传媒公认,在行业内外均被公认)

  汪明荃来自、叶德娴、叶丽仪、徐小凤、甄、叶倩文、梅艳芳、林忆莲、陈慧娴、王菲、郑秀文陈慧琳、梁咏琪、容祖儿

  香港流行乐坛其他红极一时的歌手

  杜丽莎、某连段伦永亮、关菊英、雷安娜早艺职理谈害财里就树、张德兰、蔡枫华、周华健、黄凯芹、黄耀明、林志美、邝美云、吕方、京足随值杨数其感干卷刘美君、杨千嬅、关淑怡、彭羚、陈小春、许志安、苏永康、郑伊健、周慧敏、李换未跑统不操蕙敏、莫文蔚、汤宝如、梁汉文、郑中基、孙耀威黎瑞恩、侧田、谢安琪360百科、何韵诗、关心妍、林峯、方力申、张敬轩、薛凯琪、卫兰、方大同、邓紫棋

  红极一时的乐队、组合

  Beyond名武陆、温拿乐队、太极乐队、达明一派、草蜢、Twins、Raidas、Blue Jeans、梦剧院、成深如鸡远般弦液软硬天师、at17、农夫、B端接药左干欢准八ig Four、Mr.

著名歌曲

  许冠团液早前界务死五项某太杰:沧海一声笑、半斤八两、铁塔凌云、浪子心声、天才白痴梦、双星情歌、印象爱欢均存状、纸船、财神到

  甄妮:注松完哪越故都明日话今天(到现在粤语大碟唱片记录销量仍然是最高的)、奋斗、再度孤独

  罗文:满江红、好歌献给你、狮子山下、几许风雨、小李飞刀、好歌献给你、红棉、前程锦绣、留给这世上我最爱的人

  罗文、甄妮:铁血丹心、一生有意义、世间始终你好

  叶丽仪:上海滩

  汪明荃:万水千山总是情

  叶振陆乙棠:万里长城永不倒

  徐小凤:每一步、顺流逆流、风的季节

  林子祥:男儿当自强、真的汉子、分分钟需要你、在水中最入解杨响离终议状封觉央、阿里巴巴、成吉思汗

  陈百强:偏偏喜欢你、一生何求、念陆十亲恩、今宵多珍重、喝采、等、深爱着你

  谭咏麟:朋友、爱在深秋、讲不出再见、爱情陷阱、爱的根源、再见亦是泪、水中花、幻影、雾之恋、谁可改变、半梦半醒、爱多一次痛多一次

  张国荣:风继续吹、沉默是金、当年情、Monica、不羁的风、侧面、无心睡眠、倩女幽魂、风再起时、Stand Up、共同度过、左右手、春夏秋冬、玻璃之情

  梅艳芳:似水流年、似是故人来、夕阳之歌、胭脂扣、赤的疑惑、梦伴、孤身走我路、女人心

  Beyond:海阔天空、真的爱你、光辉岁月、大地、冷雨夜、喜欢你、再见理想、情人、不再犹豫、我是愤怒、谁伴我闯荡、午夜怨曲、活着便精彩、总有爱

  王杰:谁明浪子心、几分伤心几分痴、温柔的你、封锁我一生、不浪漫罪名、一无所有、说谎的爱人、心痛

  张学友:分手总要在雨天、相思风雨中(with汤宝如)、每天爱你多一些、李香兰、遥远的她、蓝雨、夕阳醉了、饿狼传说、爱是永恒、太阳星辰、只想一生跟你走、等你等到我心痛、真情流露、旧情绵绵

  刘德华:一起走过的日子、开心的马骝、谢谢你的爱、我恨我痴心、独自去偷欢、你是我的梦、暗里着迷、17岁

  郭富城:狂野之城、铁幕诱惑、唱这歌、爱的呼唤

  黎明:我来自北京、今夜你会不会来、相逢在雨中、但愿不只是朋友、情深说话未曾讲、哪有一天不想你

  钟镇涛:让一切随风

  蔡国权:不装饰你的梦、不应再犹豫

  陈慧娴:千千阙歌、飘雪、红茶馆、人生何处不相逢、傻女、归来吧、逝去的诺言

  李克勤:红日、月半小夜曲、一生不变、旧欢如梦、深深深、大会堂演奏厅、护花使者

  王菲:容易受伤的女人、暗涌、暧昧、约定、给自己的情书

  林忆莲:依然、灰色

  周华健:难念的经、浓情化不开、刀剑若梦、神话情话

  许志安:男人最痛、烂泥

  苏永康:越吻越伤心、从不喜欢孤单一个

  陈奕迅:明年今日、浮夸、葡萄成熟时、富士山下、白玫瑰、K歌之王、与我常在、一丝不挂、单车

  容祖儿:我的骄傲、痛爱、心淡

  谢霆锋:玉蝴蝶、边走边爱、非走不可、活着VIVA

  古巨基:爱与诚、爱得太迟、欢乐今宵

  谢安琪:钟无艳、喜帖街

  张敬轩:酷爱、春秋、不吐不快、樱花树下

发展简史

  粤语流行歌的发展已经有50年的历史,这也是香港流行文化变迁的50年。梳理这段历史,能发掘很多歌曲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最近,著名音乐文化人黄志淙在新书《流声》中,将香港流行音乐的历史背景、音乐源流、工业状况、技术条件及台前幕后的经验和想法,有条不紊地一一呈现出来。

  "小曲"主流

  由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粤语歌都系以"小曲"主流,即用粤曲方式唱流行歌曲,大多数粤语歌几乎都是电影插曲,如韦秀兰演唱的电影《一水隔天涯》同名主题曲《一水隔天涯》 ,萧芳芳的《郁亲手就听打》等。

  许冠杰提升形象

  粤语歌红歌无红人,这种现象一直到许冠杰出现就开始不同,60年代后期,许冠杰因主持而走红,1974年,许冠杰推出《双星情歌》令粤语歌形象提升。除了许冠杰,另一个突破是顾嘉辉的《啼笑因缘》。他们二人的努力使一些只肯唱英文歌的歌星,都开始改唱粤语歌,例如林子祥、罗文、甄妮、陈洁灵、谭咏麟等等。

  1979年香港电台举办第一届十大中文金曲选举,是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肯定。

  香港乐坛全盛时期

  粤语歌形象提升之后,很多填词人和作曲家都开始写一些严肃性和艺术性的粤语歌,其中几个代表人物有黄沾、郑国江、卢国沾、邓伟雄、黎小田和顾嘉辉等。而粤语歌逐渐成为香港乐坛主流,歌星亦开始要求包装,于是出现好多偶像歌星,几个代表人物有许冠杰、徐小凤、罗文、甄妮、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都以形象同包装突围,红到爆灯。那个时期也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也有人听粤语歌,甚至试唱。其他歌星如林子祥、陈百强、钟镇涛都唱到几乎所有中文地区有歌迷。

  香港乐队热潮

  香港在1986到1989年期间兴起一股乐队热,唱片公司签了好多乐队出碟,乐队之中的代表有Beyond、太极乐队,另外出现很多歌星如叶倩文、彭羚、林忆莲、关淑怡、陈慧娴等。那个时期粤语流行歌曲出了好多新血,例如林振强、林夕、陈少琪、小美等等。

  "四大天王"时期

  1990年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被传媒封为"四大天王"。他们支配香港乐坛,并垄断四大电子传媒音乐颁奖典礼的奖项。虽然张学友凭着出众的歌艺而雄霸整个乐坛,并成为了1990年代的乐坛巨星,但乐坛已开始出现吹捧偶像而不重实力的现象。另外,虽然王菲和郑秀文在1990年代中期成为乐坛天后,但声势不及"四大天王"。香港乐坛开始变成由男歌手主导,直至2000年之后为止。

  "K歌"文化

  "K歌"是1990年代中后期的香港音乐文化之一。自从香港盗版音乐充斥市面起,香港乐坛开始处于低迷,致使唱片公司收入大减。于是,唱片公司与卡拉OK集团合作,推出独家试唱歌曲。唱片公司为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会要求音乐人在作曲时采用较简单的音乐和重复易记的歌词,令乐迷较易掌握该歌曲。大部分歌曲以情歌为主并开始公式化,由于要迎合市场需要的关系,结果导致香港乐坛持续低迷,恶性循环。

颁奖典礼

四大传媒

  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

  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TVB8金曲榜颁奖典礼

  商业电台: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

  新城电台:新城劲爆颁奖礼·新城国语力颁奖礼

  联合颁奖:四台联颁音乐大奖

CASH

  CASH金帆音乐奖

IFPI

  IFPI香港唱片销量大奖

CASH、IFPI

  香港数码音乐颁奖典礼

香港演艺人协会

  演艺人杰出表现奖颁奖典礼

明报周刊

  演艺动力大奖

雅虎

  YAHOO!搜寻人气大奖

新浪

  SINA Music乐坛民意指数颁奖礼

Neway

  Neway卡拉OK颁奖典礼

民办

  全港民意流行音乐颁奖礼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