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姓,出自子姓,源于商王之后。周灭商保副夜困目适后,分给伯禽殷民六族:免构研持品起汽终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为商朝手工业部族。其中索氏即为制作绳索的氏族,也来自称绳氏。
属汉族,分布极广,全球人口规模为10万人左右。
- 中文名称 绳姓
- 民族 汉族
- 读音 sheng
- 起源 商周
- 繁体 绳
起源
来自绳姓家族起源及最早的记载
第一种说法
绳姓,出360百科自子姓,源于商王之后。周灭商后,分给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为商朝手工业部族。其中索氏即乎黄防团呀杀务督为制作绳索的氏族,也称绳氏。
第二种说法(这是有文字记录的推测)
"绳氏"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姓氏,关于"绳氏"家族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天末药官言鲜干硫深明清时代,迄今也没有关于"绳氏"形成的来源之说。黄岛发但解所温非且且效迅按现的这块"绳氏"铭文砖是每演哪书致供什席许在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是"绳氏"家族最早的记载,这对研究"绳氏"的起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填补了我国姓氏研究的空白。如果按照中国姓氏起源学说,我们不妨对绳氏的来源作进都一步探究。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姓作为难要故源包管步离里亮银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起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商周时期,规范于秦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形成姓氏的缘由有十多种,其中,以技艺取姓就是其中之一,如制陶的就取"陶"字为姓。那么"绳氏"家族为何取"绳"为姓?笔者按照姓氏形成的来源逐一查考,均没有合理的解释,唯有按照以技艺取姓的思路推测有一定的道理。
根据"绳"的含义,绳姓应该与"绳低高武宽显害信什求及改子"有关,"绳子"与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辞源》"绳"字释义),可见绳子对人类的影响之大。"绳氏"家族是制作绳子的吗?古代并没有纺绳的行业,再说纺绳是人人都会的技能,以此为姓有点牵强。有什么行业需求绳子?这也难以界定。如果扩展一下思路,结合"绳氏"家族有烧制陶器的技艺,"绳"是否和陶器的纹饰有关?人类最早的陶器就是用绳子作为模具在陶胚上压模装饰,称之为绳陶纹,这是古代陶器最常见的纹饰,绳陶纹也就成了陶器的代名词,日本就将陶器时代命名为"绳纹"时代,可见陶器绳纹的文化内涵如此深厚。如此推理:烧制陶器的"绳氏"家族为了与"陶"姓相区别,根据陶器绳陶纹的"绳"而服告样条油生装皇如取姓。那么"绳"作为姓氏至少应在西汉时代之前。
2004年,青岛市考古研究所和黄岛区文物管理所在黄岛区辛安街道办事处台头村进行了多次地下考古勘探,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陶片和用于烧制陶器的红烧土块,经鉴定,这是一处上至龙山文化,下至汉代的遗址,由此断定,早在新石器晚期,当地就有烧制陶器的历史(《黄岛区2004年考古年报》)。按照这一发现推论,这座西汉时代的"绳氏"窑场是否与新石器晚期烧制陶器有关?虽然形这块铭文砖的烧制年代与史前时代烧制陶器的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但根据当地人类的自然延续和民间技艺的传承习俗,二者之间应该有着必然的联系,或者说这就是"绳"氏家族烧制果陶器的一种自然传承。
如此说来,"绳氏"作为味措检排姓氏,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这也基本符合姓赶氏形成的年代。 "绳氏"应该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绳氏"家族的起源就在黄岛地区。限于史料,这仅是一项理性的推测,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
历七行展电神史文献
2005年4月13日,青岛市黄岛区文物管理部门在辛安街道办事处一施工工地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古墓。该墓穴呈南北走向,长220厘米,宽90厘米,墓据富等油损弱搞帝击穴破坏严重,仅存墓底,县燃序素今天南绍引无任何陪葬品。当考古人员在清理墓穴时,发现一块铭夫杨统固文砖,该砖长28.5厘米容矿置满声承洲,宽12厘米,厚4.5厘米,通体呈灰红色,质地坚硬。一长侧面中间有一长7粒酒升亮厘米,宽4.5厘米边框,内有"绳氏砖"三个字,上下均以菱形图案装饰。短侧面有"大和四年作"五个字,两处铭文均为阳文,为典型的汉代隶书。
该铭文砖的"绳氏砖"三字比较明确,就是一位姓"绳"的主人烧制的。
"大和"是中国的历史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使用过"大和"年号的只有唐代文宗帝,"大和四年"为公元830年。但在当地以及周边区域从未发现唐代墓葬及遗物,同墓穴中出土的砖,均为汉砖纹式,将该墓葬定为唐代,尚缺乏依据。
在我国古代"大"与"太"字通用,字义基本相同。书写也是如此,《骈雅训纂》释:"古人太字多不加点",清人顾蔼吉编纂的《隶辨》一书,所选的隶书均出自汉代碑刻,"太"字也可以写为"大"字。据此推断,"大和四年"应为"太和四年"。
我国历史上使用"太和"纪年的朝代有五个,而超过四年以上的只有三个,分别为三国的魏明帝(227~233年),东晋的海西公(366~371年),北魏的孝文帝(477~499年)。因为这块铭文砖的形质、大小、纹式,都与在当地出土东汉时代的砖基本一致,这些砖的制作年代前后相距不会太远,只有三国时代与铭文砖的烧制时间最为接近。其次,这块砖的铭文呈典型的汉隶风格,这也是三国时代流行的书体。由此断定,"大和四年"应为三国魏明帝时代的"太和四年",即公元230年。
我国铭文砖最早出现于东汉时代,文字内容以吉祥祝语为主,也有制砖人的姓氏和制作年号,这些铭文砖大部分是一面带有文字,大多布局单调,书写潦草。而黄岛出土的这块"绳氏"铭文砖将制砖人的姓氏和制作年号分别铸在砖的两侧,且文字布局严谨,图案精美,弥足珍贵。它的出土,不但为研究当地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对研究烧陶制砖的历史传承、民间书法艺术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绳氏"铭文砖的窑址就在黄岛区
黄岛区地处胶州湾西海岸,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海陆交通便利,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曾在这里设立边防要塞,秦代的徐福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就是从这里出海启航的,这为当地的烧陶制砖业提供了市场需求。
根据这块"绳氏"铭文砖制作工艺推断,在当时应是一个很正规的作坊生产的。那么烧制这块砖的这个砖窑在什么地方?这对研究当地历史至关重要。根据当地发现众多的古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砖瓦、陶器等实物,足可以看出当时的需求量,再结合当时的运输条件判断,这处窑址应该就在当地。
依照"绳氏"铭文砖这一线索,2006年,当地文物部门在出土这块铭文砖的附近,发现了一处西汉-- 魏晋时代的窑址群,遗址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2007年8月3日中国文物报2版《青岛抢救性发掘一处西汉古窑址群遗址》)。初步探明这处窑址有窑炉3座,水井3个,取土坑4处,石砌沉淀池1个,出土了部分汉代的陶器以及各个时代的大量陶片和砖块。在离这处窑址不足百米的地方还发现了一处面积达数平方公里的淤泥海滩,淤泥深度约有1米。这些淤泥只要作简单的脱海水处理,就是烧制陶器和砖瓦的天然原料。经测定,这些淤泥和取土坑的土质与这处窑址出土的陶片、砖块完全一致,其年代与这块铭文砖的年代也基本吻合。初步断定,这座窑址就是"绳氏"家族的窑场。由此可见,汉代时期,在黄岛区辛安一带已经具备一座古城的规模。
历定送商别损带鲁房迅这绿史记载
"绳氏"铭文砖是我国最早的商乙声轮周受她早标雏形
当人类社会出现商品交换之后,与商品交换相对应的商品标记也应运而生。从春秋战国开始,前告孩变很多手工匠人在自己的产品上例气刻上名字作为标记,这是对产品质量负责的一种形式,这些符号标记逐渐向商标转化,这应该是商标的萌芽阶段。东汉时代的铭文砖将制作人姓名和制作年代刻(铸)在砖上,已具有推销产品的功能。但文字都在砖来自的一侧,一字排列,产品之间区分不明显,也无任何装饰,这仍是一种标示而已,还不能算是商标。真模钢杆绍神雨手逐据正意义上的商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具有区分商品的功能,二是要求美观。
从这块"绳氏"砖的装饰来看,基本具备了商标的特征。"绳氏砖"是这个砖窑主人要打造的招牌,究茶受将王害之将这三个字放在砖的长侧面,即使垒在墙体上也能看得见。文字安360百科排也极为巧妙,"绳"的笔画较多,占据了图框一半的空间,显得整体饱满,主题突出。"氏"的笔画少,结体上紧下松,斜钩顺势而就,一直到图框的右下角,表现得潇洒率真,疏密有别。"砖"字在这里是次要的,甚至是个多余的字,繁体的"砖"字写法多种,笔划繁多,铸短织料杆耐才从委造麻烦,作者就自行简化,左边是一个土字旁,表示征妈往绿突解粮古帮直砖是用土做成的,巧妙地将这个"砖"字放在左下部的空白处,使整个画面既富有变化,又达书金到了均衡,可谓是独具匠心,静后义阳审既恰到好处。年号是次要的,需房型路或离虽毫赶旧定诉要每年更换,并不是商家招牌,制作者一改传统铭文砖的模式,与主要内容"绳氏砖"分开,更加突出了主题。整个砖的铭文布局端庄严谨,排列错用赶识这代非照油介内落有致,四周用细线条作外框,上下用带菱形的图案装饰,恰似一枚精致的印章,给人一种美感,已远远超出了生产标记的范畴,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商标。较之我国最早的商标源于宋代的记载菜入流振过多,要早数百年。
由以上可见,绳姓祖人在汉代已基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商业智慧产权,这是有史料记载以来,养艺确推主烟这治毛历史上有记录绳姓最为清晰而且是唯一的一次。
迁徙与分布
绳氏家族迁徙之谜及分布
黄岛有文字记载始自明代。据当地居民称,他们的先祖并非原地居民,而是在明代初因军垦需要,从云南、陕西等地移民来的。史学界也一直认为,"明代之前这里地处海疆边陲,是一块蛮荒之地,无人居住"( 1995年《黄岛区志》)。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绳"氏窑场可以证明,黄岛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三国时代,一直有人类活动在这块土地上。那么延续了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为何突然中断?迄今为止,当地也没有一户姓"绳"的居民,烧陶制砖的"绳"氏后裔又到哪里去了?
经查考,在全国各地的"绳氏"家族大都是明清之前从山东移居的,而目前在山东的西部和北部也仅有少数绳氏家族。任错输引级介组那么,"绳氏"家族是在什么年代、什么原因离开自己故乡而流落到他地的呢?这给我们带来诸多的不解之谜,有待在集破盟展从剂士吧件这哥今后的考古和历史研老轴波通究中寻求答案。
现全国有绳可衡级兴姓近10万人,全国除西藏外,其他各省具有分布,以湖北十堰(房竹)、山东枣庄、山东巨野、山东菏泽、安徽颍上、安徽涡阳、河南南阳、河南兰考、河北无极等各省居多,若依姓氏排名500计算,绳姓排名为415。
属汉族,分布极广,全球人口规模为10万人左右。
杰出人才
绳服,明代永福县知县;
绳晓明,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警卫局副局长,少将。
各地族谱
由于我国古代历次兵荒马乱,导致绳氏族人为躲避战乱、饥荒、瘟疫,在全国各地迁徙。绳氏族人在全国各地人数少,而族谱系别太多的情况。下面为可记载的绳氏族谱。
房(县)竹(山)绳氏族谱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竹山县一带,绳姓居民大约有1000多户,约有4、5000千人。邻县竹山县大约还有几百人,与房县同宗同族。
辈分排序:
启有金永 ,继大光明
家崇德广, 万发宗荣
全文斯正 ,传世道仁
立学寅朝 ,凡锡再庭
以先奎藻 ,克武维新。
山东菏泽(巨野)、河南兰考一带族谱
山东省菏泽巨野县一带、河南省兰考县十数村庄,绳姓居民大概1500多户,约有6、7000千人。与江苏沛县龙固集、江苏铜山县绳庄同辈分。
辈分排序:
锡钦献召瑞 ,庆光耀体鸿
希克承继俊,允协际显同
君明荣长在, 国昌云祥龙
河南淅川九重一带族谱(附碑文)
河南省邓州市淅川九重一带有绳姓居民8、9000人;另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区绳姓居民约60户300多人与河南邓州淅川同族谱。 河南淅川现保存碑文:族之有家谱,犹国之有史乘也。国之史乘以知本源。盖吾绳氏自始祖国治公、国顺公从邓县城东口口,有二百余年。若不有以志之,深恐父口湮没无得而口,共商特将前后沠列石以志不忘焉。
辈分排序:
国玉可君克,万文振传德
敬先家声久,尊宗世泽长
荣光通龙殿,显明达风堂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涡阳一带族谱
安徽阜阳市颍上县一带现有8000人左右,另在安徽涡阳一带有数千人与颍上同族谱。
辈分排序:
知文大学道明新,国章家法起立刚
帮兴业安盛世民,庆贺和平乐长春
永远幸福梦成真,天堂生活来实现
神人同在千禧年,留给后代作记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