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伯格曼的电影

《伯格曼的电影》作者:伯格曼,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拍摄的电影以思想深邃、富含哲理见长,经常表现一些存在主义主题。

  • 书名 伯格曼的电影
  • 又名 The Films of Ingmar Bergman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1月1日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况粮站础出版社; 第1版

  丛书名:文馆·艺术

  平装: 254页

  正文语种良支: 汉语

  开本: 16 ISBN: 9787来自301164105

商品描述

先剧安影容简介

  《伯格曼的电影》内容简介:伯格曼,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拍摄的电影以思想深邃、富含哲理见长,经常表现一些存在主义主题,《伯格曼的电影》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全面分析伯格曼的一些经典之作以及一些不为大众熟知的作品,深入解析伯格曼电影妈讨买的意义,从中我们既可以看总画移反兵金身秋怀部到伯格曼众多电影作品之间的丰富联系,也能窥见这位银幕哲学家的思想底蕴和精神高度。

编辑推荐

360百科  《伯格曼的电影》:同文馆·头故识艺术。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杰西·卡林(Jesse Kalin) 译者:刘辉 向竹

  杰西·卡林(Jesse 线Kalin)是哥伦比亚大学瓦萨学院的人文和哲学教授,也是《哲学与文学》良附获杂志的副主编,同时也是《伦理学》、《美国哲学季刊》、《哲学研究》等刊物的撰稿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引子:心灵地图

  1.审判

  2.遗弃和第一次死亡

  3. 受难

  4.求助

  5. 羞耻

  6.幻觉

专抗套烧负清己以低迅等  7.死神和魔鬼:心灵地图

  第一部分:50年代的影片

  第二章 原始的观永定粒它差看:《小丑之夜》

  1.逃出马戏团

  2.安妮和弗兰斯

  3. 阿尔伯特和阿格达

  4.野兽和家畜

  5.小丑之夜

  6.小丑的下午

  7.生命与艺术

  第三章 旅程:《第七封印》和《野草莓》

  《第七封印》

  1.沉默的上际止树布

  2.上帝无所不在

  3.最后的审判

  《野草莓》

  4.噩梦

  5资有尽.父母和孩子

  6.转向的轴线

  7.醒

  8.肖像

  令黄船海9.野草莓

  第四章 狂欢的舞蹈:《夏夜的微笑》

  1.细节的秘密

  2.家庭照片

  3.女人和男人

  4.行骗的艺术

  5.夏夜的微笑

  6.狂欢的舞蹈

  第二部分 第二种思想

  第五章 梦的演出:《羞耻》

  1.可怕的图究例措感何

  2.梦的演出

  3."但是我忘记了那曾是什么"

  4.木偶般的生活

  5. 儿童

  6.政治和艺术

  7出异题认括.另一种景象

  第六章 文盲:《呼喊与细语》和《婚姻生活》《呼喊与细语》

  1.黑年击数回忆和梦境

  2.卡琳和玛利

  3.艾格尼丝的幻觉

  4.心灵内部

  《婚姻生活》

  5.文盲

  6.最后的微笑

  第三部分 最后一瞥

  第七章 小世界:芬妮与亚历山大

 分岁三单预日定介和倒蒸 1.小世界

  2.艾米丽和主教

  3.拯救孩子

  4.宝座上的中国女皇

  5.另一个哈姆雷特?

  6.可怕的冬天

  7.共享的大剧院

  8.结语

  后记

  伯格曼传

  简评:伯格曼与存在主义

  伍迪·艾伦评注

  参考文献

  影片年表

  译者后记

序言

  央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生涯起步于1943年3月,24岁的他成为了瑞典斯万克电影公司(Svensk Filmindustri)的编剧。他的第一部剧本是关于少年如何长大成人的故事,交给了公司的艺术总监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Victor Sjostrom,瑞典电影的奠基者之一)。维克多则把这个剧本交给国际著名导演阿尔夫·斯约堡(Alf Sjostrom)拍摄,这就是1944年10月2日首映的影片《狂乱》(Torment)。影片极富表现主义色彩,讲述了禁忌之爱和失望之恨的男女故事--即使今天看来,这个故事仍令人感到激动。《狂乱》引发了瑞典媒体的一番争论,焦点集中在片中对教育体制的攻击和对一个抑郁家庭的描写(事实上,人物原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社会上的某位大人物)。

后记

  某种意义上,"英格玛·伯格曼"代表了西方电影艺术的一种极致,对于广大的中国观众来讲,我们既缺乏相应的西方宗教背景,也缺乏相应的艺术参照标准,对于伯格曼电影艺术的理解始终处于一种雾里看花的状态。影迷如是,影评人如是,学者也如是,更不免有着种种的曲解和暖昧之处。对于伯格曼及其影片的欣赏和喜爱总是掺杂着一种阐释的新视野,我们并非说这种东方式的阐释对或错、好或坏,反而觉得伯格曼的电影在发挥着跨越语言和种族的价值。

  坊间不断出现中文的伯格曼传记和研究,都证明了伯格曼在中国观众中的恒久魅力。他的影片或是晦涩,或是沉重,都能够在故事和影像中带给我们一种直觉的吸引力,恰如他自己晚年也评价自己的影片犹如音乐,需要用直觉来体会和领悟,而非理性的判断和分析。但伯格曼作为电影学术研究不可忽略的人物之一,学者们仍会尝试在他的知识背景、人生经历、宗教信仰、价值取向、艺术观念等各个方面寻找条理清晰的源头。恰如杰西·卡林在本书中所做的尝试。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