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禹得彦

禹得彦 ,陕西大荔来自县禹家庄人,陕西回民起义首领,"十八大营元帅"之一。陕回起义失败后,移居泾源十二堡、华亭北头(今北关),后支持各360百科地修建清真寺,1900年亲手修建了清真北大寺。

  • 中文名称 禹得彦
  • 国籍 中国
  • 民族 回族
  • 出生地 中国
  • 主要成就 投诚  造福乡梓 发展清真教

背景

  生于清道光元年农历二月二日,原籍是陕西省渭南县与大荔县交界的禹家大庄,亦称"双井禹 家"。在咸丰年间,他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财主。除拥有大量的服做待土地外,他还在大荔、渭南、三原、西安、开封等地开设商号、当铺。并在四川境来自内开办盐井,故当地人称其为"川客禹家"。到清同治年间,由于清王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导致陕西全省民族关系日益恶则穿交化,回、汉民族间矛盾更为突出。

禹得彦照片

  伟热交清道木率创备必价同治年间,因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大幅增加山陕各地赋税,由于长期存在的汉回矛盾。屋由令修血河花活旧认更兼此时中国国内伊斯八发营井战义兰宗教意识强烈,新根雷动困袁设离疆已遭浩罕阿古柏入侵,甘陕留排回族人亦意图建立360百科独立的伊斯兰国家,从而导致叛乱犹如星火燎原,很快从渭南、大边述斤孙切荔、华阴一带漫延至关中三府(西安、同州、凤翔)、二州(乾州、彬州),声势甚为浩大,是继太平天国之后,清末的一次大型叛乱,然而由于回汉矛盾,此次叛乱迅速转变为针对秦地汉人的宗教战争,直接导致山陕汉族人口大幅度下降,回民人容烟受回黄半值作口亦不能幸免。

  回民军迅速发展到30余万,几乎席卷了整个陕西。同时伯析达煤找通体井在甘肃也爆发了回民灭汉大动乱。禹得彦举家出资,率禹家十一村族众与普洱马阿訇、白彦虎、马正和、任武等组成联军,共同抵抗满清中央政府。他们首先杀死张芾、赵老五。此后叛变正式变为宗教战争,敌对对象扩大至秦地所有不信教的汉人。回民军接着进攻西安,7月大败渭南清军,8月击败钦差大臣胜保于华阴。11月清廷改派多隆阿为主帅,并购置洋枪、大炮,以数倍于回军之兵力,攻破回军在同州一带的防地和仓渡、羌安应经权玉降那白、王阁村等根据地。

主要生平

  同治二年(1863年)3月乱军从陕西败退到甘肃东部的董志原。第二年回军重整队伍,兵力近万人,组成十八大营,由禹得彦和白彦虎、崔伟措张宪在算位多践送、陈林等共同统领。东到西华池,西至肖金镇,南至宁州邱家寨,北至驿马关,纵横三四百里,回民军在这里垦田练兵,先后又占领了庆阳、陇州、平凉、泾川、华亭、静宁等地,与清军展开拉据战。

  同治五年(1866年皮争听始奏件)4月,回民军欲打回陕西,清政府部署强大兵力对回军实行数面包围。当年秋天,由于阴雨连绵,败退华亭仙姑山一带,回军陷于粮草不济、形势危难的困境。被清将雷正绾、谭玉龙、蒋凝学、张再山、陈德隆、彭楚汉、李助发、王得胜等重重包围。清将中的张再山更是嚣张异常,自持饶勇,夸口在三天之内,全歼回军。当此之时,回军首领商议规孔况率派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由禹得彦率精壮人马在华亭县境内白草峪、王家峡(又称管子峡)到木头岭一带山顶设伏待候。正面则由邹保和、庆费美胜号陈林率老弱眷属于后,以于彦禄为先锋,佯为败逃,诱敌深入。骄悍一时的张再山率其亲兵三营,穷追不舍,中埋伏之计,被禹得彦率众堵击于王家峡谷之内,使其全军覆没。总兵杜连陆、副将范清之、部将张德胜皆被俘斩首,张再山在几名亲信的舍死保护下,化妆潜逃。从而使义军转危为安,并获得大量军需粮草,再度进入董志原,多次打败清将谭玉龙,杀死清将周显丞。并以机动灵活的战术与在同心、金积的马化龙部遥相呼应,随时出没于陕西西南和甘肃东部。

  同治六年(1867年),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左率其湘军12万,动用南方12省的税银,并向英、法贷款120万两白银,购置洋枪大炮。"用东南之财赋,瞻西北之甲兵"来镇压西北回族起义。同治七年(1868)回军沿渭水东走,逼近西安,禹得彦率部北攻榆林等地,击溃清将马长庆,都司梁风山,署都司韩锡恳等。兵力远达米脂、延安。10月左宗棠至西安,镇压陕甘回军。同治八年(1869)2月陕西回军退至金积堡与马化龙联合,将十八大营缩编为四大营。禹得彦仍为四大营首帅之一,他们又与河州马占鳌部取得联系。同年3月甘肃另一支起义军董福祥、李双良、张俊投降清后,被编为董字三营。充当清军先锋攻打金积。同治九年(1870)清将刘松山被回军击毙,金积堡战局为之一变,回军复入陕境。禹得彦与崔伟率部东下,由陇县、宝鸡至凤翔陈村,禹、崔分兵,禹活动于扶风、渭南、白水、宣君等地。陕情危急,左宗棠受清廷严旨斥责。

  左宗棠起用刘松山之侄刘锦棠为主将,再攻金积。1870年7月,由于回军接应困难,左宗棠乘机调拨强大兵力四面围攻。金积堡的武装和食粮补给被层层切断。

  10月,在金积堡一带活动的禹得彦、崔伟等部原拟率兵解金积堡之围的目的未遂。留在金积堡内的陕回军陈林、于彦禄、阎兴春等约万余之众被左宗棠分化,其投诚后安插平凉、华亭交界之化平川(今泾源县)居留。而东进不果的禹得彦、崔伟等则冲破清军多层防线的包围,携带家眷从海原、靖远、长流水,出会宁西走狄河,转战在平番境内,于平戍驿一带开辟战场。陕西义军首领联合西宁以东各族反清力量,从小峡至大峡沿湟水80里地的各个险要山岗筑碉设堡,凭天险而御敌。他们分工合作,禹得彦远攻八番、古浪,白彦虎经大涌援肃州,崔伟攻克碾伯及其境内的番胜沟。他们进入西宁郊区附近和当地义军互成犄角,联合作战,打击清军,迫使清军经过两个半月时间才到达西宁。同治十年(1871)陕西义军在康家崖大胜清兵之后,为缩短战线,集中防御,而西撤河西主力,到达太子寺。

  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太子寺之役,河州义军首领马占鳌在大败左宗棠之后,竟乘胜降清。而肃州义军马文禄部在当年5月遭清军大兵进攻之际,向陕、青义军呼援。禹得彦、崔伟即抽兵力经大通出扁都口予以支持。这时他们的眷属仍滞留在西宁之大小南川。左宗棠急调重兵切断陕西义军对肃州支援的道路。一方面派董福祥、刘锦棠和新降的马占鳌切绝乱军去路。并派人利诱马桂源、禹得彦、崔伟,让其剿灭白彦虎作为投诚进见之礼,遭到马桂源兄弟及禹、崔等拒绝。他们和白彦虎在西宁府东关共议抗清,拥立马桂源为统领河湟、陕兵大元帅。

  1872年9月13日著名的西宁战役爆发,以刘锦棠为首的清军开始进攻固守西宁的乱军。时陕西回军白彦虎率部驻扎红水沟,禹得彦部和崔伟部驻扎小峡马营湾。在"两山对峙,湟水中流,高峰危耸,中通一径之地",持险抗清。从9月下旬至11月底,他们充分发挥熟悉地理地形的优势,打得刘锦棠所率众官兵首尾难接,伤亡惨重。《平回志》一书描写道"两月有余,大小五十余战。又边地苦寒,山谷盘亘,冰凌凝结。计五十余战,半系夜不收队。露立冰雪窖中"。这段官方史书讲述的是清军作战的艰苦,也反映了乱军抗击之凶残。左宗棠坐镇兰州,不断派兵支援。乱军伤亡过万,给养无着,加上西宁城内汉族道员郭襄之不肯附逆,联合汉族士绅,关闭了西宁城门,使乱军断绝后路。11月18日战略要地小峡失守,乱军分头突围,在平戍驿(今青海平安镇)发生激战,这次战斗中,禹得彦和白彦虎带领士卒突围,战斗中禹身中枪伤,白左乳中弹。19日西宁光复,他们分别窜逃。禹得彦与崔伟接受招抚之后被左宗棠人格魅力打动,之后诚心为国。左公死后崔伟派其弟从甘肃到福州吊唁。白彦虎率其所余突围西行经永安和凉州于次年4月达肃州城。

  根据原先随白彦虎到达脱骨蟒(即今吉尔吉斯东干族住地大营盘),后来又潜回中国定居在华亭十二堡的赫三泰老人1945年对人讲述:"刘锦棠派的黄万鹏部皆因惮白军之勇,往往让五旗军充作前哨去追打,他们则有意磨蹭,借口躲避。而白军尾部和五旗军前锋往往是前后相连宛如一队,有时还互致'色兰'或隔河搭营,并未发生激战",又原五旗军后裔禹彦虎(后住十二堡石咀街道)在1948年(当时年近八旬)也对人说:"董福祥是禹大人(得彦)的干儿子,过去和白彦虎有交情,他们在追赶白彦虎时都有意放路,才能使白顺利出口外。"

  "当时投诚元帅中,禹得彦的官最大,戴红顶子"……左宗棠以"德重名远"匾送禹得彦。泾源县兰大庄兰风朝讲"禹得彦投诚以后,左宫保打算把他安插到平凉七里店一带,并给他打下堡子,但他不敢在那里住,以后调到华亭十二堡。

  1881年(光绪六年),解职归田的禹得彦自来华亭定居之后,尽力维持地方安定。十二堡和石咀这两处不大的川谷地带,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皆较安置陈林、赫明堂以及崔伟、毕大才等所处的化平川和张家川恭门镇等处都较为优越,所以生产发展比较快,生活条件比较优裕。他与安插在化平川陈林、阎兴春及安插在张家川的崔伟,毕大才常有来往,对宗教公益很为热心。每当平凉、西吉、张家川、固原、化平各地建修清真寺时,都少不了他的支持、大力帮助。当这些地区的同胞之间发生内部磨擦或与外界产生矛盾之际,他都能挺身而出,利用个人的身份与威信公正调处、化解矛盾,所以深得官府和各方面人士的信赖。

心为民

  他还抚养了许多孤寡紧某难调外老人和孤儿,还把因战乱而被丢弃的两名汉族孤儿养育成人,并为之成家立业。

  禹得彦在他生活的华亭县城和泾源十二堡两地,大力供帮学堂,修建清真寺。1882年(光绪八年),修建了十二来自堡东寺、十二堡大寺、360百科石咀寺、西沟寺;1886年维极料角层管毫投(光绪十二年)修建了华亭南寺;1890年(光绪十五年)创修了安口西寺、华亭东寺、庞磨大寺;1900年(光绪廿六年)创建了华亭北已亲大寺。光绪三十二年(19水效度红06年)春他病殁家中,享年85岁。去世后周围各地回汉人民皆来吊唁,葬礼非常隆重。直至民国5年为他举行去世10周年纪念之际,依然有官方和民间的多人前来参与。十争数音证乱现规倒短二堡家中有现存的当时泾源道尹周务学所书"遗徽宛在"的黑底金字大匾。家中现存有左宗企刘质触章棠书赠的条幅内容为:

  "梅花万树鼻功德,竹叶一樽心太平。"

  "须凭精识能陶冶,所以雕凿无瑕痕"。

  "天地正气"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