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1979年8月成立,由尚德延、谢荣、金清尘和罗爱伦教授先后担任主任委员。
学会定期召开地区和(或)地区间的学术会议,不定期出版麻醉专业刊物。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的机关刊物《中华麻醉学杂志》于1981年正式创刊发行,谢荣教授担任主编。
- 中文名称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 外文名称 CSA
- 时间 1979年8月
- 地区 中国
- 隶属 中华医学会
产生背景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正式来自成立于1979年8月22日。
何河亲京沙怎求 在此之前,全国各360百科地的麻醉学术活动频繁,学术空气非常活跃。早在50年代,谢荣、尚德延京州企东依、吴珏、王源昌、金士翱、李德馨、谭慧英、靳冰等本别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地就开始以短期学习、进修的形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麻醉专业骨干,成为各地区的学科带头人。在此期间,谢荣主编的《麻醉学》和吴珏主编的《麻醉学》相继出版,对我国麻醉专业的发展和年轻麻醉队伍的成长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地区的学术交流也广泛开茶祖展。以北京为例,从1956年起,麻醉同道们就开始了定期的学术交流,全市麻醉医师每月聚会一次,进行学术报告,病例讨论,交流临床经验,增进相互联系。据1960年统计,共举办学术报告会50次,每次参会30-40人。麻醉学术活动一直坚持到文革季跟唱院天谓火毫前夕。这些交流活动不仅活跃了学术气氛,促进了麻醉学科的发展,而且为麻醉专科学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础。1964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全培沉少放载村方复跑敌配国各省市、自治区1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为正式成立麻醉学会做了充分的准备。由于"文化大底查迫离歌革命",学会组织被撤销,一切学术活动被停止。直到1973年,各地学会组织恢复,几个大城市的麻醉学术活动又活跃起来,并先后成革术事状谓状采立了麻醉学会。省市之间赵来微啊货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邀请知名专家讲学,交换各地区的麻醉学术活动资料,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在此基础上,于1979年8月在哈尔滨市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会上宣布经过充分协商,选举了首届麻醉学会委员会。常务委员7人,尚德延担任主任行注调送委员 吴珏、谢荣为副主任委员,聘请赵俊为秘书。宣告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正式成立。
学术活动
麻醉学会成立后,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先后召开了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大区,以及各省、市、自治振减模品政己抗及此置来区的麻醉学术会议,并根据当地条件,先后成立了麻醉学分会。顾胞车握离虽七元相是刘各分会定期(1-2年)召开地区和(或)地区间的学搞第投坐火降士术会议,不定期出版麻醉督倍台低众右场赶倒己专业刊物。《国外医学-麻族醉与复苏分册》于1980年首先创刊发行,是我国麻醉专业的学习园地,重点介绍国外似号钱武响苏须南麻醉学基础理论、临床麻醉的点脸需克穿统翻象终与复苏等内容。对于了解国外学术动态、促进我国麻醉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全国各分会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麻醉学习班,并编写出了质量较高的讲义,受到各级麻醉医师的好评。
1984年11月在江西省共青城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4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进朝命失茶器儿云冲二行了学术交流。大会选举了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7名。选举谢荣为主任委员,谭慧英、金士翱为副主任委员,赵俊为秘书。聘请尚德延为名誉主任委员,吴珏为名誉顾问。第二届委员会以促进干部培养、活跃国内学术活动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心工作。在此期间,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麻醉学习班,对于提高专业队伍的素质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举办的学习班,质量较高,效果较好。北京麻醉分会自1973年起,一直坚持举办每月一次的麻醉学术活动,并将每年的讲课汇编成册,供广大麻醉医师学习参考;自1982年起,举办了各种全国性学习班,如麻醉理论班、主治医师学习班、全麻学习班等,并举办了为期一年或二年的专业班。这些活动对于活跃学术气氛、培养专业队伍起到推动作用。1985年《临床麻醉学杂志》在南京创刊,李德馨教授任主编。这对临床麻醉经验的交流、促进临床科研和技能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1987年11月在广州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5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选举了第三届委员会。谢荣担任主任委员,谭慧英、金士翱任副主任委员,聘请金清尘和李敏学为秘书。常务委员增为9人。第三届委员会以继续教育为中心,从数量和质量上提高麻醉专业队伍的素质,逐渐扩大麻醉学科的业务范围,为使麻醉科成为临床学科而努力。在此期间,为了迅速补充麻醉医师数量的严重不足,除了提高原有麻醉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外,并采取了多种渠道,如专业证书班、麻醉学系,定向培养了一定数量的麻醉医师。在学科发展的进程中,传播信息和更新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近代新兴学科的麻醉学,无论在临床工作的变革、科学研究的进展,还是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其发展都极其迅速。正当我国麻醉工作者渴求本专业书籍之际,由刘俊杰、赵俊教授主编,组织全国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修养的专家编写的《现代麻醉学》于1987年正式出版发行。为我国各级麻醉专业医师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一本比较全面又比较现代的专业读物。成立麻醉学系是弥补我国麻醉医师严重不足的一项特殊措施。徐州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昆明医学院和潍坊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先后开本了麻醉学系或麻醉专业。这对于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迅速培养一批麻醉专业人才充实麻醉队伍起到积极作用。为配合麻醉教学工作,由谢荣教授担任总编,组织全国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编辑出版了一套"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试用教材》,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近代麻醉学的内容。不仅适合麻醉学系教学的需要和要求,青年麻醉医师阅读后对麻醉学的全貌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
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多次的研讨,认真分析我国的麻醉现状后,麻醉学会正式向卫生部提出将麻醉科由原来的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的申请。麻醉学会的前辈们多次反映的我国麻醉学科的现状和未来,受到卫生部领导和中华医学会的重视和支持。1989年2月3日中央卫生部批发了《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的12号文件,指出,"近年来,我国医院临床麻醉学科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工作性质、职责范围已超出了原麻醉词义的范畴","为进一步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并借鉴其国内外发展经验,在中华医学会倡导下,经我部研究,同意医院麻醉科由原来的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望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单位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各地区医院具体情况,按二级学科的要求与标准,切实加强麻醉科的科学管理工作"。该通知为麻醉的专业性质和工作范围正了名,指明了方向,使全国麻醉工作者倍受鼓舞,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麻醉专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落实和贯彻卫生部文件的精神,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于1990年5月在扬州召开了"麻醉学科建设和科学管理研讨会"。与会代表认真分析了我国麻醉的具体情况,经过充分讨论,起草了《进一步加强麻醉学科建设与科学管理的意见》和《全国综合医院的分级评审标准-麻醉部分》两份文件,呈报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参考。麻醉学会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管理,受到卫生部和医学会领导的重视、肯定和支持。
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亚学科也逐渐成熟起来。1988年11月在成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小儿麻醉会议",并成立了"小儿麻醉学组",金士翱任组长,詹振刚任副组长。1989年9月在承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疼痛治疗会议",并成立了"疼痛治疗学组",赵俊人组长,张立生人副组长。1990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口腔麻醉学术会议",成立了"口腔麻醉学组",王鞠武任组长,张家庆、孟宪中任副组长。亚学科的成立对于推动新业务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各种专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全国临床麻醉学术会议、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交流会议、重症监测治疗专题讲座、危重疑难病例麻醉学术会议、心胸麻醉会议、神经外科麻醉会议、产科麻醉会议、临床监测学术报告会等。学术气氛浓厚,科学研究深入,进一步充实了麻醉学科的内容,推动了学科的发展。麻醉专业学术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在业务上起到共同提高和相互启发的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激发了麻醉工作者在学术上的不断进取和跟踪时代发展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包括有关领导)了解麻醉学及其进展。
机关刊物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的机关刊物《元福服之延但山队中华麻醉学杂志》于1981年正们唱极另防及儿式创刊发行,谢荣教授担任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主要介绍我国在理论研究、临床科研及临床实践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厂甚求该培束急反映了我国麻醉理论和实践的水平,是麻醉专业进行学明井效机哪米饭重茶术交流和开展学术争鸣的重要领地,对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起到重要作用。麻醉学会于1981年在18个省、市、自治区,对麻醉专业队伍的情况进行了初步抽样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所调查地区共有专业人员7638人,高穿称其中具有大专水平者约占20%。据此估算,当杨热初山兴例时全国专业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在此期间,麻醉专业队伍的扩大非常迅速。1984年根据抽样调查和杂志发行数量的估算,全国约有麻醉专业人员2万人。虽然其中大专水平专业人员的增长较明显,但所占比例仍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麻醉专业队伍的建设仍然是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