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毗沙古镇

《高陵县地名志》l06页"毗沙"条有: "此村是我县最古的村庄。谚云'先有毗沙堡,后有西安府'。

  • 中文名称 毗沙古镇
  • 出自 《高陵县地名志》
  • 地点 高陵县
  • 特色 隆昌寺遗址

创做证政即水建场路物

  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大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多地钟情于建设如雨后春笋般疯长的"工业园""开发区"。不可否认,亚序称部社基底众影和次工业的发展和园区的建设,有效地完善了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地方财政赋税收入,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和老百姓生活的改善。不经来自意间。我们城市骨架大了,环线多了,园区如摊煎饼般地铺开了……有进就会有退,这就和有阳就会有阴一样降降府防倒伤变察建证围。一片园区出现了,一片耕地就消失;一个社区建成了,几个村庄就蒸发了;人和人住的更紧密了,邻里的关系却越来越淡漠了。这或许是发360百科展的一种代价,或许是发展的一种必然。我的村庄--毗沙,就是这样渐渐成为历史的。我们的回忆,或许还有质感,因为聚族于斯,生长于斯,但我们的后辈将不复有那种真切的情结。

最早感知

  关于毗沙的最早和系统全面的感知,是小升初报名的时候--1998年9月1日。几次骑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最后一趟和同时升入初中的一个邻村吴姓同学骑车回家,两人并排骑行,在东城坊村东的南二干渠沙石路时,我发现有本书在路上躺着,喊了一声。两人都下了车,吴同学捡起来递给我。我翻看了一下,书名现在记得不真切,但内容是永生不会忘记的。这是一本关于姬家乡辖区内村史乡土志的汇编书籍。由于从小就喜好读书,特别是对班愿祖视情急若进解文史掌故情有独钟。吸费还味想映书这本书我借回家翻阅,正是由于这本书中的记录。让我了解了我的村庄--毗沙。特别是那句流传很广的"先有毗沙堡,后有西安府"民谚在书中得到了印反做呀将根治证。还有关于湾雷村雷氏教育育项世家的详细记录,毗沙萧氏的宗族源流,以及最为有名的高陵四景之一--"隆停限紧船海失主除昌晓月"的由来。特别斯约司轻掉是那座古刹隆昌寺,让我不止一次地想象她昔日的暮鼓晨钟和袅袅烟云。多年之后,我用"隆昌晓月"作为自己的博名。爱慕那种恬静,为了一种铭记。

高陵县最古老村庄

  据文献记载和乡间传说,"毗沙"是高陵最古老的村庄。

  《高陵县地名志》l06来自页"毗沙"条有: "此村是我县最古的村庄。谚云'先有毗沙堡,后有西安府'。相传大禹治水时有二河流经此地,那时这里有先民居住。因村在二河滩上,故称二河滩。又因村在古时地近沙滩,故后来改称毗沙。毗,近之意括危。沙指水滨。"

  《金史·地理志》载"高陵有毗沙镇,宋置承信郎监酒税官一人担穿挥才秋文。《宋·长安志》记载"毗沙镇在县西十八里。

隆昌寺和隆昌晓月

  明代吕楠撰修《高陵县志》载:隆昌寺在县西毗沙镇,宋太宗敕赐(寺)名额,有塔突兀。

隆昌寺应丰空田乡副存够查翻遗址

  位于县城西约9公里姬家乡毗沙村西南麓。此处原为秦汉泾河官渡,有驿楼。据载西汉平诸吕之乱360百科后,汉文帝由代至长安称帝,居此地4日,差人赴中渭桥观变。该寺建于金代。宋太宗敕赐名隆昌寺,有塔突兀,佛事活动长盛不衰。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义时毁于战火。1986年9月26日,毗沙村机砖厂在此掘土时发现您篮浆道地宫。地宫呈八角形单室穹窿,底廓约3米,高约4米,门西南,高约1.5米。被呢磨面砖砌筑,彩绘仿木结构,立柱飞檐,工艺绝妙。周围八面均有彩绘壁画,色泽合笑究字短威鲜艳,画工精湛细腻斗仅,其中一壁画画有一僧,高枕仰卧,闭计书目静神,面孔和善,怡然自得。中间筑有约1平方米平台时句定,台正中放有陶制彩绘棺椁和涂金彩绘舍利盒。椁残破,陶棺长36厘米,阔22.4厘米,通高27.1厘米拒白祝,底部铭文:"大金天德三年岁次辛未九月重阳日造京兆府高既落孩陵县毗沙镇隆昌寺经藏院修塔主南行练法去职么当赶左者";陶质茅寻兵舍利盒长1则溶加7.7厘米,阔11升财伯限功资候地倍错.2厘米,通高13.8厘米,底部铭文:"庚午岁天德二年四月八日造功德主南行者"。盒内装有舍利和舍利子。依次还放有石质卧佛像和陶质佛像各一尊,皆为成板李件席阶丝供鲜认彩她拔枣绘。宋瓷瓶一件,内装舍利子甚多。陶钵大小两个,瑞鲁莲花纹铜镜一件及宋金铜钱三百余枚。左侧放一铁制鎏金顶禅杖,高2.17单资米,重7.5公斤。右侧放一六角铜铃,高18.5厘米,周长40厘米。铭文:"陇西郡李氏舍□□□铃四只□□□同氢回果舍施男陈宥陈氏□消半并核若永害浓和□□□新妇李氏。"另一面文字依稀可辨,计23字。1988年,在遗址中发现金明昌六年(1195)石棺一副,长36厘米,宽26厘米,通高33厘米。铭文:"平阳府霍山塔下释迦如来真身舍利。晋。大金明昌陆年岁次乙卯拾月□日分葬入塔。"

  隆昌寺旧址确切位置应该在巷道村和毗沙二队之间,从地貌特征看,此处地处奉正塬西南缘台地,地势高隆雄奇,古泾河北河从湾雷村西北逶迤而来,可谓风水极佳。解放后,毗沙小学就设在隆昌寺旧址,据当时的学生回忆,在附近还有木质的佛塔。毗沙二队村南三岔路口,有一石狮埋于土中,狮头露出地面,甚是威猛。几年前,在取土中又发现另一只石狮。一对石狮终于团圆,着实令人高兴。后来,有人说这对石狮被卖掉了,所得的钱购置了锣鼓秧歌道具。但有一次,在高陵县文化馆内的图书馆门前,新增了对石狮,仔细辨认后,我觉得应该就是毗沙村的那一对。石狮所处的位置恰好在隆昌寺遗址的范围内,应该是寺门镇守之物。

  在巷道村南口的水渠旁,曾还有一只巨大的青石赑屃,半埋在路基下,龟背和脖颈在外,后来不知所踪。

  "隆昌晓月"系明清时高陵县四景之一。隆昌系位于县城西9公里处奉正塬南侧突兀之处,背靠丘山,面临平原,地势高仰,林木簇拥。内有崇塔一座,霜月浮空,光凝台宇,瑞烟笼宝殿,花影照禅房,一派清幽之景。清人丁应松《隆昌夜月》诗云:"苍苍林木护隆昌,塔涌香花现妙庄。夜静疏钟催月起,天高清梵入云长。寻诗客至参莲座,乞食僧归疑竹房。抚景直疑尘世隔,琉璃交映白毫光"。清人樊景颜同名诗云:"斜阳古寺枕溪边,林下僧归袖紫烟。更喜一轮塔顶月,清辉夜夜照诸天。"

湾雷汉墓群和"护心镜"

  该墓群位于毗沙湾雷村奉正塬一带。暴露竖穴土坑墓4座,券顶砖室墓3座,出土陶鼎、壶、钵、博山炉、仓、灶、井、耳杯;铜盆、铜镜、带钩、五铢钱等。

  小的时候,经常听说毗沙村塬上有人挖出"护心镜"。后来才知道,所谓的护心镜正是汉代墓葬的陪葬器--汉代铜镜。

  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汉代铜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

墓志铭及碑石

  萧静庵及妻王氏合葬墓志铭

  明万历三十年(1602)十二月十日立石。出于姬家毗沙村,今存文化馆。盖佚。志石长95厘米,宽78厘米,厚12厘米。四周饰以缠枝蔓草纹。志文正书43行,行55字。

  梁世勋墓志铭

  清代,王顼龄撰文,蔡升元刻石。出于湾雷村,今存湾雷村梁氏后人家中。

  清道光王三夫妇、王二夫妇墓碑(共两通)

  现状:封土不存,碑石现位于姬家管委会毗沙村南麦田中,石质,东西并列,背南面北。东侧碑于断裂成三段,从断痕看应为最近人为断裂,字迹清晰,碑首正面埋于地下,碑石有文字"……翁王三老姻祖父大人(由此处断裂)暨姻祖母原配……(该段埋于地下)",碑右侧文字"……生员愚孙婿……",左侧文字"……侄男,府学武生、邑庠学生(并列)王大任、用、伦(自右向左并列),孙……"。西侧碑石保存完整,但字迹不清,对比辨读可识,碑文"赠处士大德望X翁王二老表伯大人暨表婶母……",右侧"……国子监学生愚表侄刘……",左侧文字"道光岁次乙XX月吉日,侄男,府学武生,邑学生王大任、伦、用(排序有差异),孙凤……"。

毗沙现状及其他

  毗沙村(毗沙村委会)下辖8个村民小组,依次是:毗沙一队、二队、湾雷、巷道、染坊王、西城坊、孟村、马窑。前四组集中于奉正塬南缘台地,后四组分布于南部平原。

  产业主要以耕地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冬小麦、玉米。90年代以前还有小范围种植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90年代后县域推广酥梨种植,也有部分村民种植。

  水利灌溉较为方便。民国水里家李仪祉规划和修建的关中水里工程之一--泾惠渠南二干干渠经肖家村、沙里王村缓慢拐道,在湾雷村北口入奉正塬南部台塬,东行而去。水渠北岸有阶梯式泵站取水,可灌溉北部塬地,南岸多有闸口,渠水可流向南部平原。在奉正塬西南塬,凿有第十支渠,为南二干高陵境内最西支区。十支渠经湾雷村西流出,过泾阳县叉张村东南行、过南吴村东、马窑村西,在马窑村南坟茔绕弯西南行,过泾阳南蔡村东缘,继而又南行经西城坊村西、村南后东行,入孟村南,出毗沙境。十支渠在行政区划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条水渠成了泾阳高陵两个县的界渠,也是西安咸阳两个市的分界线。

  10年前,高陵开始建设泾河工业园,最开始是泾河南岸的马家湾乡,初期的建设有了成效,后来拓展到河北岸,进而形成了县域经济的至高点和增长极。也正是萌芽于泾渭分明处的园区,成了高陵的新名片。

  通过阅读史料志书,很明显能够感觉到:历史上的高陵出名靠祖先--高陵的牌楼一枝花;解放初的高陵出名靠农业--国务院嘉奖的产粮县;改革开放后的高陵出名靠养鸡--全国有名的养鸡专业县;现在的高陵出名靠园区--千亿元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兵器产业基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工业园区。

  随着园区的建设,村西的支渠灌溉的土地几乎全被征用,水渠流水的次数慢慢减少,失去了昔日的水利功用。再过若干年,西咸一体化的深入,界渠的区划意义也将随之淡化。这条渠,静默着,看着周遭的发展和变化,看着农田的荒芜和工业的兴隆,看着身边的儿女一个个远离故土。她看着,静默着……

  毗沙村的整村拆迁正在进行,村庄正在消失,村民正在迁移,伴随着的是兵器产业基地的开工庆典和工业厂房的崛起。毗沙村所在的范围,被赋予了新的名称:中国兵器西安科技产业基地现代防务园。于此平行的还有综合保障园、高新企业园等。

  我们的村子--马窑

  马窑,一个在2010年仅有20多家,120多人的村子。在高陵的西界,十支渠从村西南北流过,这条水渠是儿时的乐园。春天,水渠边茅芽初露,最早地传递着春的消息;夏天,渠水荡漾着溪水打闹的声音,无忧无虑地挥洒着孩提的快乐;秋天,看着满渠岸的衰草白毛,好一派天凉好个秋的宁静淡雅;冬天,水中取冰塞进玩伴的脖颈,紧接着便是你追我赶的嬉戏。这个村子应该是毗沙村八个村组形成最晚的一个,也是人口最少的一个村子。为此每当有人提到"马窑",总会被人以为是泾阳县焦村附近的那个。为了区别,有些人特别提醒是高陵的小马窑,不是泾阳的大马窑。

  关于村名的来历,据老人讲,最早在此居住的只有八户人家,因此叫过"八家庄"。由于马氏族人占多数,后来就成了"马窑"。马自然很好解释,可"窑"作何解释。况且这里是平地,不似北四组有奉正塬畔可开窑而居。对此,我个人观察过村子周边的地势,有了一些结论。窑洞是中国北方特别是陕西的一大居住特色,可以和北京四合院、草原民族的蒙古包、南方的干栏并列中国四大特色民居。窑洞的建造可以因地制宜,比如有塬畔、石山的就可凿壁成窑。而平地也可以挖地坑窑,就是在平地开挖一个方形大坑,这样坑的四壁就成了凿窑的最好断面。而后在修斜坡、过洞,既有了居所,还节省了材料。马窑村早先居住的窑就是这种地坑式窑洞,结合姓氏,才会有"马窑"的称谓。至今,还能在村子废墟的北部和东部,看到原来开窑掘地遗留下的土坑遗存。有的人后来的庄基就是在早先的老窑坑附近甚或其上。历史其实就是这样被掩没的,一层层地叠加。现实中,马窑的老窑坑被掩没了,后来的房屋也被掩没了,但我们有必要让她们活在我们和后来人的记忆中。

  这种地坑窑的建筑形式,绝不是马窑先民的创造。这种建筑形式在位列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中就有体现。该遗址位于泾河北岸台塬,文化堆积层主要为庙底沟文化和半坡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多年。地坑窑这种形式,是一种鲜明的文化符号。虽然我们现在很难体验那种冬暖夏凉的感觉,没办法体味那种与泥土亲昵共生的质感,但任然不能阻挡远离泥土,处身层楼的都市人对她的铭记。2010年,兵器工业基地项目开建,姬家管委会西北区域在规划区内,开始征地和拆迁。10月,马窑和东城坊大队的惠家进入整存拆迁。拆迁前后,几次回去,虽不算特别感伤,但多少还有些牵恋。世代相守的房屋被轰鸣的挖掘机一点一点地摧毁,特备是老一辈人很难平静自己的心情,因为这是"家"。这些或大或小,或简单或繁华的建筑,是他们用心经营过的,那里有着差米油盐的琐屑,那里有着喜怒哀乐的真实,那里是自己的家。

图片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