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10/t0100c26d1b2d407621.webp)
台屿陈氏宗祠是位于福 州市仓山区建新镇的宋代建立的祠堂。位于台屿村台山南麓,前身为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台屿陈氏三世祖陈嘉言建的"书隐草堂",明朝洪武初年改建为宗祠,明万历年间扩建,清嘉庆年间重修。现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台屿陈氏宗祠
- 地区 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
- 时代 宋朝
- 相关人物 陈允元
概述
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屿自古人杰地灵,为福州陈氏一支望族的聚居地。据台屿陈氏族谱记载,宋时中原动荡,台屿陈氏始祖陈允元自豫入闽,先住在福州城内钓鲈来自桥(今鼓楼区南营附近),后择台屿定居修学。迄今八百多载,繁衍31世,世代耕读传家,子孙繁衍。如今除在村人口4000多人外,还有数千人分布在海外各地,人丁兴旺,号称"十二代同堂"。
![](http://d.aap5.com/20230210/t01fc28af0ee33d8510.jpg)
台屿文化昌盛,名士辈出。有名望的如宋代天文、历史学家、筑有"书隐草堂"的陈嘉言请支拉兴率洋验只,元代隐居高盖山桃花溪种桃读书360百科的名士陈忆翁,明代辞官归来、孔临推课士广首士修建福州名胜古迹"望北台"望北谢恩的名宦陈京,首倡并捐资修复永泰方广岩寺的名诗人陈鸣鹤,出任雨修未阳群据土服稳权素琉球国左尚使(宰相)的陈克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陈更新,共青团福建省委暨福州支部创始人陈任民,美国、新加坡医学院士陈乾晃、太极拳世界冠军陈思坦等,如今更有大批各行业精英活跃在海内外。
![](http://d.aap5.com/20230210/t017e750fc0e909f625.png)
台屿陈氏宗祠位婷下杨配于台屿村台山南麓,前身为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台屿陈氏三孙操块鱼尼著危区黑别属世祖陈嘉言建的"书隐草堂",明朝洪武初年改建为宗祠,明万历年间扩建,清嘉庆年间重修。改革开放以来,在陈德善等旅外宗亲襄助下,再次大规模重修和部分扩建。宗祠坐北朝贵调围李南,四面风火高墙,纵深I25米,宽I9米,左右墙各延伸8米为文物保护范围。主要建筑前后五座,依山势而建,无论古建还是新建的建筑,都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巍峨壮观。宗祠占地面积2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为福州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局很代宗祠之一,1995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深百米,八闽一流:宗祠四面风火高墙,前围墙面街正门口分立守卫一怀黑切绿谁青石衔球大双狮,雄眺五虎。后护墙靠山前后五座,呢均有石阶层升,还有前后石埕和左右回廊。纵深125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保存明代建筑风格,系福州地区最大宗祠。重建后的陈氏宗祠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益些毛星运沿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巍峨堂皇。老一辈革命家、原福建省人大主任程序题写匾旌"史迹重光"。陈氏宗祠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孙亲宽河考文保部门认定为福州地会操朝束件绝区最大宗祠之一,2003年入编《中国名祠》一书。
台屿陈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前后五进,由门墙、门楼、仪门、祠堂厅、祭厅、神主厅、台山阁等组成。祠内藏有明代旌表陈淮捐米赈灾的圣旨碑等。台屿陈氏宗祠是我在福州地区见到的最大最深最高的祠堂。其特色如下:
祠深百米,福州第一:宗号紧四刻随祠前围墙面街正门口分立守卫青石衔球大双狮。后护墙靠山前后五座,均有石阶层升,还有前后石埕和左右回廊。纵深百余米,建筑面积约三千平方米,保存明代建筑风格。
亭台楼阁,高度第一备成灯材各求零游食自蒸:古祠建筑依地势由低到高。首进丛桂楼仿宫殿式阁楼。门前矗立一对浮雕青石蟠龙柱。二、三两进大厅乃明代建筑,木柱雕梁画栋,正上方高悬明诰封"儒族"牌匾等。第五进台山阁五层古建筑如塔形雕刻精美,登阁远眺,景色尽收眼底。
五层琼阁,祠中第一:台山阁在台山之巅为塔形,五层石建筑,顶层随圆形藻井,率待理衡斗拱硕大乃当今台屿最高建筑之标志。宗祠五层塔形阁楼,八闽亦是少见。
乐善好施,帝诏第一:平民受朝廷诏书旌表在福州也是少有,村民陈淮公字彦远,平时行善好施,济困扶持,明天顺形良开院连般案入配胜响间,民饥馑,淮公献粮(大米二百石)赈济,荣获朝廷诏书旌表义民,当初宗祠勒石碑文,碑高八尺有台座称"圣旨碑"
宗祠面街的墙上写着"台屿陈氏宗祠",左右个飞盟甲乱自官销器办两边墙面分别嵌着"台山两等学堂旧址"和"书隐草堂旧址"的石碑,透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从大门入内,是宽敞的祠埕,祠埕内丹桂丛立,名"桂花埕",后甲真埕围墙两边有雕刻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文故事的青石雕墙面。
"桂花埕"正面为第一进"思亲楼",为仿宫殿式两层阁楼,系原"仪门厅"改建。"思亲楼"正门边挂着"陈德善文教基金会"等牌匾,一楼内外挂有世界冠军"、"院士"、"博士生导师"等横匾,褒扬当今陈氏宗亲俊杰。右侧小院保存着重要文物六角"御碑亭",其中立着圣旨碑。正面碑首刻着"圣旨",碑文为:"旌表义民陈淮,愿出米两百石。天顺二年八月□日立。"这是明代英宗皇帝在1458年为表彰台屿先祖陈淮捐粮赈灾义举颁发的圣旨,里人立碑以纪。
从"思亲楼"后进,隔小天井就到了第二进"丛桂堂"。正门是一副对联:"高风永作传家范,士气长为报国伸。"落款为"二十五世孙鸿铿书"。陈鸿铿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名老诗人。此联反映了陈氏家族倡导爱国爱乡、高风亮节的传统。进门过大石埕,是清建筑风格的木结构大厅堂。建筑精细考究,楠木柱梁、卷棚精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柱梁挂满历代名人的匾额和联板。匾额除明嘉靖皇帝御赐的"儒族"和时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序手书的"史迹重光"外,还有"词林名士"、"靖粤功高"、"碧血黄花"、"吾族之光""十二代同堂"等。十二副推光金字对联,内容是追思祖德族史和倡导继往开来,读来令人壮心不已。厅堂两侧墙壁镶嵌四块汉白玉石刻,上刻民族英雄文天祥书法"忠、孝、廉、节"大字,非常醒目。
过九米深的大石埕,是第三进"高士堂"。"高士"是古人称赞台屿陈氏始祖陈允元的赞语,台屿人也以此作为始祖陈允元的名号。"高士堂"有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特征。悬挂的匾额联板和各种装饰器物,如"万代如见"、"舜胄源流"和反映先祖职官的"通议大夫"、"中宪大夫"、"赞善大夫"、"车骑将军"、"陆军中将"等匾额,以及左右陈列的古代钟鼓、服饰、銮驾和十八般古兵器,充满古风古韵。
第四进为"魁星楼",楼前石埕中的"书隐古泉"遗址,井水清澈如镜。一至三层,依次是祭祀先祖的神主厅,褒扬先贤今哲的名人厅和赞誉为家乡公益事业贡献良多的海内外宗亲的荣誉厅。
第五进"台山阁"为2002年重建。原"台山阁"为陈氏三世祖陈嘉言的藏书楼,仅余遗址。重建后楼高五层,仿古方塔形建筑,雄伟高耸,成为台屿的地标建筑。正厅竖立曾获福建省政府金质奖章表彰的旅新爱国爱乡宗亲陈德善先生汉白玉半身塑像。楼中设有纪念近现代台屿陈氏革命先烈的纪念堂室,如陈更新纪念堂、陈任民纪念堂,以及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为国捐躯的陈氏先烈的英烈室等,供后人瞻仰。
祠内现保存明代工艺文物珍品"镜亭"和"香亭",均为八角形,高2米,径长1.2米,用优质檀香楠木精工制作,形似塔,又如花轿,四周雕刻各种人物,神态万千。
![](http://d.aap5.com/20230210/t01ed5aa19aac902486.jpg)
![](http://d.aap5.com/20230210/t0189fce134f44fbe4a.jpg)
![](http://d.aap5.com/20230210/t01ccfa45b24fa140a0.jpg)
台屿陈氏宗祠附近周边还分布着陈东忠烈祠、台山书院等古建筑,构成古文化建筑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