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地区的岁时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相沿成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 中文名称 江阴风俗
- 地区 江阴地区
- 食材 面条
- 概述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集场
作为来自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城乡庙会节场由来已久,昔时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人们为祈求神灵保佑,消灾降福,择定传说中某个菩萨的生日,在庙会演戏酬神。更有迎神赛会,烧香念佛,民间杂耍纷呈,于是商贩云集,创项李念格洲课同成程买卖兴隆,沿袭成俗。庙会之日,家家备菜。如山观的香山,有大小庙宇8座,从清咸丰年间起,农历三月十五为庙会节场,各路菩萨被抬出,更换新袍,接受祭祀,然后按古时官场,全副360百科执事仪仗,掮旗打伞,浩浩荡荡"出会"。其中夹着汉族民间文艺"荡荡船"、"茶酒担"、"踩高跷"、台阁"仙牛打水"等。整座香山连同周围仓廪桥、占文桥、三甲里、王家埭4个小集镇热闹非凡,农民们趁此一年一度节场,买回自己所需农具和日用品。江阴君山农历三月廿七、廿八庙会节场,盛行拜香会。各乡善男信女,结队成群,手捧香凳,顶礼膜拜,称为"文香";更有"吊肉香"者,用多枚钢针勾在臂膀上,下挂铜锣、香炉,最重达50余公斤,称为"武香"。全城路之为塞,是日物资交伟演府价求苦余流兴旺,店家莫不利市数倍什果兰维进诗良。
江阴集场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科学的逐步普及敌菜层线触触供哥歌敌,庙会不禁自绝。从1953年起,江阴县人民政府为了活跃农村经济,积极提倡利用各地庙会之日,举办城乡物资交弱课具油助些成始流会,人们习惯仍称为"节场"。买卖商品,走亲访友,结合演戏、放电影、体育比赛,内容更新,备受人民群众欢迎。
过了元宵节,江阴各地就陆续开始集场了!从农历二月初八到八月二十八,江阴大大小小有40多个集场。
春节
概述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初一至初五,民间均有约定俗成、名目繁多的节日活动。正月初一凌晨,须燃放爆竹,称为"开门炮仗",取"开门迎春,指日高升"的口彩,亦有"驱病消灾"之意。合家老小穿戴一新,在家长的带领下,祭安迫天地,拜祖宗。然后,小辈向长氢未汽燃娘医倍故呢走白辈拜年,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早餐吃团圆、糕馒,取"合家团圆,步步高升"的吉利。善男信女清劳显搞引影晨前往寺庙,焚香膜拜。更有虔诚者争先赶到庙里烧头香,以讨弱大吉大利。中午吃面,意兆细旧构似架镇洋或走解杆长寿。晚餐焖食除夕所剩饭菜,寓低洲口由方意"年年有余"。入夜早睡,就寝不点灯。年初一这天,忌动剪顺哥保刀,禁扫地,也不能外眼量群出倒垃圾,否则会被看作倒掉财运。初二开始走亲访友,相项研钢互拜年贺节,江阴有"拜年拜到正月半"之说。正月初五为"路头菩萨生日",白凯评介望型清晨接"路头",请"财神",适张料医动张晚了怕被别人抢走,所以从初四半夜至初五黎明,爆竹声不跳劳型布食渐需绝于耳。年初五这天,商店店主要请全体装鲁第文皇然按沿利伙计吃"路头酒",店主如要辞退伙计,便以吃鸡头的方式在酒席上确定下来。 旧时从初六起,大小商店开始营业,称为"小开门",正月十八过后,称为"大开门"。
祭祖
说到习俗,江阴的风俗还是没多大区别,大致和其他地方一样。江阴人一般会在年前祭拜祖宗又叫过年,但必须先掸过灰尘,蜘蛛网后才可以祭拜。具体要有鱼有肉,豆腐百叶,青菜,年糕馒头,豆芽,鳊鱼,共十几道菜,还要等香烧完化纸钱,经。最后放爆竹关门,然后家里就不能有人出去了。可是婆婆家就和我们家不一样,他们不像我家必须要十几个菜,也不需要等香烧完再化纸钱。年初一要吃团圆,整个年头年尾都要放爆竹,开门爆竹和关门炮仗。年初二一般是给娘舅拜年,然后到正月十五也要吃团圆。之后年就算过完了。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我们叫大扫除
而且我们这儿必须要打扫好卫生,掸灰尘,蛛网后才可以请老祖宗吃年夜饭,你们要祭祖吗? 我们的祭祖,请老祖宗吃年夜饭必须要准备年糕,馒头,还要鱼肉等共十几道菜系,准备洗脸盆,毛巾,还要敬三回酒,我家是共三十六个酒盅,然后盛饭,烧纸钱,经,等一切完后也就是老祖宗吃完才能收拾桌子,最后自己家人才可以吃晚饭,吃完收拾完还要放关门炮仗,放过就要关门,不能出去了。
贴春联
不过现在好像年轻人都不讲究了,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贴了。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不过这个福到还是几乎家家都会帖的,还有的人家贴那种福娃,一对的恭喜发财的那种人像。
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我们家都是吃完年夜饭一起看春晚等待新年的到来。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吃年糕 ,团子,馄饨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一年比一年高,也叫步步高。现在的年糕已经多样化了,血糯的等。以前我们家是做年糕,现在吃得少了,就买现成的。还有的地方要做团子,吃馄饨。我们家馄饨是必包的,团子就买现成的。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我们家一般都是老爸放,现在老公偶尔也会放。
吃团圆
年初一早上我们这都要吃团圆,那种小小的,加点红糖。也有的还要蒸年糕,馒头,记忆中小时候就是也吃年糕,馒头的,现在好像随意了,但团圆还是家家都吃得。
菜系
江阴春节期间的吃,包涵着深厚的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追求。吃什么?怎样吃?大有一番讲究。特别是:每道菜点除了有自己的名字外,还有一个吉祥的称谓和寓意。
以下是江阴菜系的寓意:
1、糕,称为:"年糕",寓意:职位、收入、年龄年年增高。
2、团子、团元,寓意:合家团圆、万事圆满。
3、馄饨,称谓:"堆财",寓意:财宝不断进门,整整齐齐堆放在家中。
4、面条,称谓:"寿面"、"银线",寓意:身体健康、长寿八百,做什么都能赚钱,好友众多、往来不断。
5、水芹(切成寸段),称谓:"称心",寓意:事事称心、处处称心。
6、黄豆牙,称谓:"如意",寓意:事事如意,时时如意。
7、水芹炒(拌)豆芽,称谓:"称心如意",寓意:心想事成、事事称心、件件如意。这个和鳊鱼一样祭祖也常用。
8、红白萝卜条,称谓:"兴隆",寓意:事业兴盛隆昌、金条银条满屋。
9、葱,称谓:"聪明",寓意:天资良好、头脑发达、接收知识能力强。
10、河虾,称谓:"弯弯顺",寓意:办事即使遇到曲折也会顺利地办得红红火火。
11、鲢鱼:称谓:"连年有余",寓意:家境良好、年年有余粮、余钱。
12、鲫鱼:称谓:"节约有余",寓意:勤俭持家,有积蓄、有盈余。
13、芋艿和鱼头,称谓:"遇头"(机会),寓意:机遇众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14、猪肝,称谓:"珠冠",寓意:头戴珠冠、地位显赫。
15、猪耳,称谓:"顺风",寓意:办事一路顺风。
16、猪舌,称谓:"赚头",寓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17、猪头肉,寓意:永争第一、位居头牌。
18、猪蹄,称谓:"招财",寓意:财运招手即来。一般会和肉圆一起煲汤,里面加木耳,等,家家不同,个人喜好。
19、扣肉或走油肉,称谓:"元宝肉",寓意:家中富足,元宝常存。几乎每家请客吃饭都必备的菜。
20、荷包蛋,称谓:"钱包"、"元宝"、"金宝"(进宝),寓意:财运亨通、收入丰厚。
21、总笃,称谓:"全家福",寓意:合家团聚、福寿临门。和现在的火锅一样的,里面什么都可以放。
22、笋干,称谓:"升官",寓意:仕途顺畅,职位不断上升。
23、发菜,称谓:"发财",寓意:财运旺盛、财帛丰盈。
24、莲心,称谓:"连心",寓意:同心合力、心心相连。
25、花生,称谓:"常生果",寓意:健康长寿、常生不老。
26、红枣,称谓:"早子",寓意:早生贵子。
27、甘蔗,称谓:"节节甜",寓意:一节更比一节甜,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28、荸荠,称谓:"马蹄",寓意:春风得意马蹄急,仕途顺畅、晋级快速。
29、菱角,称谓:"玲珑",寓意:灵活、可爱。这个一般是长辈,外婆为将要上学的孩子准备的。
30、梨:称谓:"伶俐",寓意:灵活、利害。也是为块要上学的孩子准备的,放在新书包里。
31、苹果,称谓:"平平安安",寓意:太平无事。
32、芝麻,称谓:"节节高",寓意:生活和发展水平节节增高、越来越高。
……
江阴人春节吃的菜点有许多,不管各家各户的经济情况如何,有几样是必须吃的。
如:水果、干果中的"红枣"、"花生"、"甘蔗"、"苹果"、"荸荠"、"菱角"。
冷菜中的"水芹"、"黄豆芽"、"大虾"、"猪干"、"猪耳"、"猪舌"、"猪头肉"。
热菜:大菜中的"笋干扣肉"、"萝卜笃肉"、"猪爪烩肉元"、"清汤整鸡"、"红烧鲢鱼"、"百叶丝炒菠菜"、"炒青菜"。
汤菜中的"全家福"、"火锅"。
江阴人春节之所以要吃这几道菜点,就是因为这每道菜点中各自蕴涵着美好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接灶君是元来自宵习俗之一,从正月十三起,家360百科家便在灶前挂荷花形灯盏,在屋檐下悬点彩灯。晚上要在灶上设香祭供,迎接灶君。江阴澄江镇、璜土、西石桥等地亮著模源过世触垂毫州当则在除夕夜接灶神。元宵节晚上笔织例食汤圆。入夜,各地位感举行灯会,调龙灯,跑马灯,舞狮子,满街欢腾;锣鼓声,使项移鞭炮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旧时,江阴城乡灯会以城隍庙悬灯敬神为最盛,正月十三"上灯"后,延至正月十八方才"落灯"。长寿的百鸟灯、西石桥的茶花担、三宝村的花跷、山观的荡湖船、申港的段龙舞、利港的调九狮、华士的渔篮花鼓也素象鲁望轻举弦密毫把前负盛名。
清明
公历4月5日(有的年份为4月4日)为清明节,民间均有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江阴人把清明扫积日哥土训些声钟环群墓称为"填坟",绝别坐谁者填坟的时间并不限定在清明当天春知模种,有"前十日,后十日"之说。不过,第一年填的新坟,则必须在清明当日祭扫。插柳和戴柳是清明特有的风俗。旧时,江测消背阴人不仅在墓上插柳,更有在议态干展清明节早上在门楣插柳的习俗。妇双女们则鬓插青柳,响乡还开兰新念功刘造种称为"戴柳",意在消灾避祸。
立夏
立夏在公历5月6日前后,我国习惯把这一天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这一某英天,江阴有饮自酿白酒、尝"三鲜"的习俗。澄江镇、西乡璜土、利港一带的立夏三鲜分济及他为地上(苋菜、青蚕豆、蒜优搞期每犯介取城照顺苗)、水中(银鱼、白虾、子鲚)、树上(杨梅、樱桃、枇杷)三类,东乡长泾、文林一带的立夏三鲜只分地上和水中两类,北国则只有地上三鲜一类。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其时盛夏渐至,蚊蝇百虫日盛,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家家都在门上悬蒲剑,贴符录,以驱魅镇邪,澄江镇和西乡璜土、利港等地还在门上贴钟馗像,表示驱鬼降妖。室内点燃菖蒲、艾叶,熏烟除虫,净化空间。自古以来,端午节都要用青芦叶裹糯米粽,粽子有三角伟属系已程新你仅、小脚、荷包等形状,有赤豆粽、白米粽、鲜肉粽等品种,与咸鸭蛋、鸡蛋同煮。午刻饮雄黄酒,名曰"赏午"。幼儿穿上虎头鞋,大人用手指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眉心送益成写一"王"字,并涂于耳朵、手足心,据说能避"五毒"(蛇、蜈蚣、蟾蜍、蜘蛛、壁宪殖办等错虎)。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这都是民间纪念投江殉国的楚国诗人屈原而普遍流行的风俗。江阴城区南起五云桥,北抵黄田港,彩旗招展,鼓乐齐奏,龙舟竞发。
夏至
夏至,顾名思义,即夏天正式来到的日子。这一天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起,秧苗开始分插,进入"头莳"。谚语云:"端阳勿吃粽,死了无人送;重阳勿吃糕,死了无人扛;夏至勿吃馄饨,死了无不坟墩。"家家户户在夏至吃馄饨,取和合之意,尤习惯吃苋菜馄饨,据说可免疰夏。夏至前后,江阴周庄一带的新婚女子,娘家要备竹席、蚊帐等物送去,名曰"办夏"。出嫁女子亦备咸鸭蛋等物回娘家。谚语云:"夏至有风三伏热"。人们认为,夏至这天有风无风与三伏天热与不热有关。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之夜即七夕。相传牛郎织女此夕相会于银河鹊桥,民间有乞巧的习俗,鼓这天又称"乞巧节"。早先,江阴女子在这一天都要采下红色凤仙花,捣烂后涂染指甲,以乞手巧。七夕之夜,民间女子都要摆香案,备瓜果,且拜且祁,向织女求赐纺纱织布、缝衣绣花的技巧。是夜,妇女们还要在月下食巧果(一种油面糖点心),结彩线,并以丝缕等穿七孔针,穿得快者,即为得巧,表示能多乞到巧。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是日,各家各户不分贫富,都要置酒菜"祝飨",祭祀祖先,谓之"过七月半"。这天晚上,江阴澄江镇等地习惯在门外祭祀野鬼,曰"斋孤"。当晚还要在人们经常走过、到过的路边、井边、河边,敲击器皿,焚化纸锭。青阳等地还要散放饭团,以"结鬼缘"赈济孤魂野鬼,西乡一些地方叫"设顾"。而各家主妇都要告诫子女,切勿在这天晚上走出家门,以防碰着野鬼。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江阴地区中秋节早晨有吃糖芋头的习惯,有的在芋头中搓上几个糯米团圆,食之甜甜糯糯,合家团团圆圆。除了糖芋头外,周庄等地还有吃百合、馄饨、团子等,长泾等地则有食自煎米粉饼、抄发芽蚕豆的习俗;西乡还流行用面粉制成圆如月亮的薄饼,以芝麻、韭菜、猪油、油酥、糖等作馅,称"月亮饼"或"亮月饼",十分可口。中午食月亮饼或咸腻头。中秋节的晚餐备好丰盛佳肴,平时在外的人这一天要争取赶回来,合家团聚,共进晚餐,故而又称"团圆节"。晚饭后,一般都要在院落边吃月饼、菱、梨、藕,边赏月。以往,江阴城内居民有中秋夜到文庙跑三桥的习俗,不少人将跑三桥当作祛疾交运的大事,谓之"过运"。中秋之前,已婚或将婚之男子,一般都要备齐月饼、烟、酒、藕等礼品,赴岳父母家"张八月半"。亲友之间夜往往以月饼相赠。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谓重阳,又名重九。"九"与"久"谐音,有长寿之寓意,故近些年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是日,家家吃重阳糕。据说重阳糕的起源可追溯到周朝,本是秋收后的一种尝新食品。重阳节历来有臂佩茱萸囊、饮菊花酒、登高秋游之习俗,古人将茱萸称"辟邪翁"、将菊花称"延寿客"。旧时,江阴城郊居民常常在这一天携带酒具,结伴登君山游览。重阳次日亦有人登高宴饮,俗称小重阳。
冬至
冬至成节始于汉代,盛于宋代。这天白昼最短,此后白天日渐见长。江阴民间有"冬至大如年"、"冬至赛小年"的说法。冬至隔夜称为"冬至夜",人们照例都要在家里设斋、祭祖。冬至夜的"冬夜饭",有的人家邀集亲友聚餐,过去地主辞退长工亦在这天,故有"冬至夜,有钱的吃一夜,无钱的冻一夜"的民谣。江阴西乡及青阳等地还有一俗,冬夜饭的菜肴中必有胡葱烧豆腐,俗语称:"若要富,冬至隔夜吃碗胡葱烧豆腐。""葱"意为郁郁葱葱、蓬蓬勃勃,"豆腐"在江阴方言中与"兑富"谐音。"干净冬至邋遢年",冬至前后逢雨雪,则年夜会放晴;反之,年夜会有雨雪,道路邋遢泥泞。
腊八
古代有猎祭的词素,孤儿,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为"腊八"。传说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寺僧要在这一天熬"七宝五味粥"敬奉佛祖。江阴的一些寺庙腊八这天煮粥施主,以结善缘;赠粥贫民,以示赐斋。民间腊祭祖先与佛教腊八敬佛之俗相融合,后仅留下"腊八粥"之习俗相沿至今。"腊八粥"即用八样蔬菜果品煮粥。一般可放进枣、栗、芋艿、蚕豆、赤豆、黄豆、花生米、白果、山芋、豆腐、百叶丝、青菜、胡萝卜等,讲究些的还配有莲心、核桃肉、桂圆肉、银耳等。江阴农村,除了吃腊八粥,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专门酿酒,称为"腊酒",据说腊八酿的酒可久藏。
腊月廿四
腊月半一过,年景渐现,家家户户都要里里外外进行一次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俗称"掸檐尘"。江阴东乡有"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之说,西乡则将"掸檐尘"安排在腊月廿四送灶神之后惊醒。到了腊月廿四,要用糯米、麦芽糖做成"斋灶团子"送灶君,祈求灶君"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廿四前后,更夫击坼巡夜,串街走巷:"寒冬腊月,小心火烛,水缸满满,灶门洁净,前门关关,后门撑撑"。在农村,腊月廿四晚间,还要到田头烧把火"照田财",祈求来年丰收。
除夕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夜为"大除夕"、"大年夜"、"年三十"。届时,家家要贴春联,挂年画,备菜肴。外出者不论多远,务必在年前赶回,合家团圆。入夜封井,接灶神堂前红烛高照,祭祖之后,合家老小,共聚一桌,吃"年夜饭"。菜肴中,长辈会关照孩童讨口彩:吃点青菜,有清有头(懂事之意);吃点豆芽,如如意意;吃点菠菜,有巴有望;吃点芹菜,勤勤俭俭;吃点萝卜,兴隆发财......按江阴的风俗,年夜饭要烧出锅巴,数量上要多烧一点,特意留有剩饭,取"年年有余"之意。大年夜关门前要放"关门炮仗",多数人家堂前放一盆火,称"旺盆"。全家人围炉团坐,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午夜钟声响起,千家万户鞭炮齐鸣,辞旧迎新。
婚嫁习俗
旧时江阴男女婚姻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能自主。联姻有所谓"六礼",程序至为繁琐: 纳彩:男家 央媒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去求婚。
问名:男家托媒人请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称"讨八字"。女方应允,即请媒人将"庚贴"(出生年、月、日、时辰、生肖)送至男方,称"送口生"。
纳吉:男方将"口生"放在"灶神堂"中,3日内家宅平安,再请算命先生掐算,如双方无"冲克",则择日"定亲"。"定亲"不限年龄,有幼儿、少年,甚至在娘肚里就相约定亲,所谓"指腹为婚"的。
纳征:由男方将祖孙三代名字写在"庚贴"上,连同彩礼(金银首饰和衣物)放在聘礼盒内,送往女方。互换"大贴三代",婚事即作定论。
请期: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用红纸写好,并备"压帖"(礼金),托媒人将"日书"送给女方。一般送到第三次,女方才会收下。婚期确定后,根据女方要求,再给予礼金,称"大送银子",以备女方置嫁妆。
迎亲:结婚之日,新郎亲自迎娶,男方备花轿迎亲,女方备妆奁送嫁。双方备酒筵款待亲友。请"全福人"(夫妻双全,有儿有女的妇女)铺新床,称"暖房"。迎亲时要有两盏男方姓氏的堂名灯笼,抬"旺盆"为前导。新女婿上门,还有索取"开门赏封"方让进门的陋规,"花轿到了门前,还要半只牛钱"。过门时,父母要请女儿吃饭,女儿须吃一点剩一点,讨个吉利。上轿前,更衣洗脸上"头面",要向父母哭别。轿子起身,女家把新娘梳洗用的水泼出去,意为"嫁出女儿泼出水",日后娘家不管了。男方要派人在半路候轿,见轿鸣炮,以示迎接。轿子停在男家门口,在爆竹声中,点燃花烛,吃团圆,新娘由喜娘搀扶,脚踩布袋(象征传宗接代)、稻柴(象征黄金条),进夫家大门。然后,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父母,还要对拜,统称为"拜堂"。手牵红绿汗巾,由一对童男童女手擎红烛引入新房。新郎用秤杆挑起新娘头上的方巾,寓为"称心满意",夫妻行合卺礼,饮交杯酒。接着宴宾客,闹新房。客散人静后,全家再吃"合家欢",新娘则把饭菜留在桌上,称"留米囤"。之后,新夫妇在新房里吃枣子桂圆(象征早生贵子),莲心核桃(象征连心如意)和五只鸡蛋(象征五子登科)。次晨,新娘由婆婆引见亲长。新娘向长辈敬茶,长辈给红纸包的"见面钱"。
回门婚后第三天,新郎带礼物陪新娘回娘家,称"双回门",女方设宴待客。新女婿拜见女方长辈,受"见面钱",女方办糕馒,装成盒子,当天带回婆家结人缘。
辛亥革命后,这种以男方付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婚礼的繁文缛节,受到进步知识分子的冲击,主张自由恋爱,推行文明结婚。新郎、新娘由男女傧相陪同,举行结婚仪式,双方家长和介绍人出席,并请地方有声望人证婚。仪式有奏乐、唱歌,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人相对鞠躬,在婚书上用印,交换饰物等。主婚人、介绍人、新婚人和来宾讲话,以示祝贺勉励,新人也要讲话致谢,仪式热烈隆重,但乡间改变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