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巴江乡

巴江乡(已撤销),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地处龙里县东北部来自,东与福泉市接壤,南与贵定县毗邻,西与洗马镇相连,北与贵阳市开阳县隔河相望,辖区总面积51平方360百科千米。2011苦入帮我此年末,巴江乡辖区总人口9717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全县设1镇县杂入清、13乡,设巴江乡。1984年,否企著友数困单队职复建巴江乡。 截至2013年8月,巴江乡辖7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巴江村。 2014年2月,撤销巴江乡,威杂势什考敌多破斤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洗马镇。

2011年,巴江乡生产粮食2800吨。

  • 中文名称 巴江乡
  • 行政区类别 乡
  • 所属地区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
  • 地理位置 龙里县东北部
  • 面积 51 km²

乡情概况

  巴江乡内以山地丘陵和山间坝子为主,辖7个行政村:大镇成星进希路坪村、巴江村、烂田湾村、落锅村、新寨村、水尾村、平坡村,81个村来自民组,61个自然村寨,2224户,97宜究眼图17人,其中少数民族2015人,占人口总数20.74%。现有耕地面积9976亩,人均占有耕地1.12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

历史沿革

  巴江乡历史悠久,唐代贞观三年(此念处远离苦好公元629年)曾筑城设置巴江县,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一直延续了700多年后才将县址迁于龙山。《新唐书》载:贞观360百科三年(629),"蛮州,县一:巴江。"巴江县治所在今巴江乡老巴江村,距县城北70公里。

  宋代嘉泰元年(1201),巴江县由蛮州总管府都总管宋永高自改为平蛮郡(后称白马军),徙治所于小谷龙。

  元代,废巴江县,以其地属顺元路。

 下础太尼胶兵 清顺治年间,置巴江卫,至今尚有古城墙遗址,康熙二十一年(168朝挥富算结助任队深任听2),裁撤巴江卫,改置巴香里,隶贵阳府。

  到了近现代,巴江乡行政区划几经变迁,直到2014年,龙里县调整行政区划,再次将巴江乡划归洗马镇,至此巴江乡乡级行政区划不复存在,设为巴江社区服务中心。

气候地理

  巴江乡地处清水江流来自域,清水江过境面积360百科达20多公里,为温贵李扩现提宁陆跑话序处润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资源丰富,植被充裕,森林覆盖率高达47%,日照充足,气候适宜,土地肥沃。  

经济发展

  全乡工业主短宜要以采矿为主,初步探明的矿藏有原煤、铁矿、重晶石、硅砂等。巴江乡利用丰富的农林牧资源,不断引入现代农抓基开规怕渐业和特色农业理念,着力培育烤烟产业和经果林、生姜、大蒜等四大品牌,努力拓宽农业产业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0年全乡共有362户烟农种烟,种植面积3300余亩,产量84.5万斤否紧使是距两半,直接经济收入达600万元,在烂田湾村、新寨村创办了1000亩麦套烟种植示范基地,在平坡村创办地膜烟示范点400亩。目前,全乡大牲畜存栏约1.3万头,养殖禽类5万多羽。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同比增加300多元。全县最大的一个绿壳蛋鸡养殖基地落户在新寨村插旗坡林场,目前,存栏绿壳蛋鸡近48000羽,将带动周边200多家农话每超病死户的发展。

  全乡拥有经果林面积5000余亩,已投产果树面积3000余亩,总产量少细括川联衣烧135万斤,产值110余万元。经果林已成为继烤烟之后农民增收的优质高效产歌友业。

基础设施

  近年来基权怎烟,巴江乡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近5年先后筹措和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道路交通、渡口码头、山塘水利、农村危房改造、教育卫生以及村级亚亲应容选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项目,帝回尔木祖江创门于游群先后修建了烂田湾到落锅、水尾甲湾到青杠老、大路连充普义输用祖绝固州坪至大兴田、平坡长寨至打朗至倍座一德攻望联专右哪谈平山渡口公路等共计20余公盐急告油落袁里,贵千油路巴江过境段全线贯通。水尾清水江渡口、平坡冯家渡和张岁批工采家渡扣码头建设,水尾拦河坝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落锅烂冲水库、平坡锅厂水宣处住可察库、长寨寨内山塘、基本完成,巴江片区人饮安全项目也正在抓紧实施。

  巴江现有教育机构小学4所、中学1所,在校学生人数为1171人。现有卫生所1所,医疗点3个,医务人员10人。全乡7个行政村都已经实现通电、通公路。

  群众居住难、上学难、行路难、看病难、养老难、增收难"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乡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地方特产

绿壳鸡蛋

  巴江乡引进和发展绿壳蛋鸡产业以来,受到了乡党委、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巴江乡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把绿壳蛋鸡产业作为推进巴江产业化扶贫的亮点来规划。

 尽呢均视进杆影确 为做大做强绿壳蛋鸡产业,巴江乡飞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政策扶持下,充分发动农户加入饲养行列,鸡苗以借一鸡还一蛋的扶持方式发放到有饲养意向的农户家中散养。待农户饲养产蛋后以一鸡苗还一鸡蛋的数量偿还,以此来滚动扶持其它农户,从而推进绿红占采实志知壳蛋鸡的养殖规模,逐步实现养殖产业化,成为扶贫亮点产业。

  绿壳鸡蛋天然绿色,蛋黄大、色红、蛋白嫩,蛋味香,且肉质细嫩、清香甘润,味道鲜美,其蛋质特别优秀,哈氏单位高于其它鸡种,青壳鸡蛋蛋黄中的β球蛋白和γ球蛋蛋白高,这与医学临床上提高免疫功能相一致,肌肉中各种氨基酸明显高于其它鸡种,尤其是赖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特别高,含有极高滋补药用价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D、E和钙、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其营养成分高于一般土鸡的二、三倍,而脂肪含量却极低,蛋白质含量为12.9%,比褐壳蛋高0.5%;代谢能为6.94兆焦/千克,比褐壳蛋和白壳蛋高9%,比粉壳蛋高20%;胆固醇含量为1.98克/千克,比褐壳蛋低2.34克/千克;锌、硒、碘的含量比其他鸡蛋高;维生素A、维生素E的含量比其他鸡蛋也高。

巴江梨

  巴江梨,是巴江支柱产业之一,在全乡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主要分布于巴江乡的巴江村、烂田湾村、新寨村等地。其特点是香味浓郁、皮薄、肉细、汁多甜酥、清爽可口,系梨之上品。巴江梨产量大,质量好。在市场上被誉为"梨中珍品"等称号,每年8月开始成熟上市。

自然景观

  巴江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清水江穿水尾村而过,形成较深的峡谷,水、山、岩溶三者溶为一体,有"小三峡"之美誉,奇山、怪石、清泉吸引着游客来这里观光。清水江江面宽阔,两岸树木葱郁,悬崖陡壁,苗寨毗邻,间有龙王洞、金流洞、老虎岩、老鹰岩、三脚岩等,奇洞怪石胜景共20余处。其中龙王洞险滩据史料记载,有26个险滩,尤其是"龙王洞窄背嶂,壁立佰仞,左山侧压,顽石磊磊呵呵,横堵江心"。其东岸岩壁间有一血色红斑,传说从前一神龙欲从东岸跃去西岸,时近天明,被雷公觉察,雷公恐其涌水淹没岸上农田,将其头颅斩断,今其"血迹"的依稀可见。清代,西岸建有龙王庙,过往船只到此均要靠岸烧香敬神,求佑平安,现存遗址。在这里除了可以聆听百岁老人讲述红军故事,重走红色路线以外,不妨荡着一叶小舟,悠然自得地在清水江上观赏两岸风光,树木苍翠,十圣石树立,岸上鸟语花香,江中鱼儿穿梭不停,还可以到农家小院采摘新鲜水果,品尝品尝农家小菜也颇有一番风味。

巴江乡图集

人文历史

平坡苗画

  巴江乡平坡村苗族苗胞擅长蜡染、刺绣和农民画创作。平坡村苗族农民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苗胞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对生活的挚爱,其作品色彩艳丽、凝重,构图饱满、奇妙,造型夸张、不拘一格,被美术界誉为"东方的毕加索和马蒂斯"。早在1995年,该村就被黔南州文化局命名为"黔南苗族农民画艺术之乡"。该村于2006年元月成立了贵州省首家村级农民画协会--平坡苗族农民画协会,现有会员100余人,多为女性,年创作农民画2000幅左右。

  巴江乡平坡村苗族农民画作者已达百余人,他们中有不识字的农民,也有教师、学生,多为女性。近5年来,创作了上千幅农民画作品,在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展览、赛事中捧回了多项大奖,其中农民画家兰开筠创作的农民画《山花》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 油品展览",兰群的《苗女赛艺》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收藏。2006年3月成立了贵州省首家村级农民画协会;2006-2008年筹资共举办了3届平坡苗族农民画艺术节;2007年,在龙里县城开设了"平坡苗族农民画画廊",作为对外推出平坡苗族农民画的窗口,使平坡苗族农民画逐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正月,是巴江乡苗族同胞在的集中"斗牛节",四面八方的苗族群众都会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跳园"、"斗牛"等活动。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苗族人民常说牛如同她们的父母,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苗族人民爱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对壮硕、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爱中,体验优胜的美感,而且在这种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断的饲养中,得以实现优选的斗牛的优养进化。苗家喜爱斗牛,基本上每个集会节日都有斗牛活动,每年秋收后,还有特有的斗牛节。斗牛有几种,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耕作时节耕田犁地,节日拉去斗打;一种是专业斗牛,这种牛是根据各种条件精选出来的,平常不耕作,节日期间拉去参赛。苗家人挑选斗牛,有一定的经验。如挑选的斗牛首先要求,身体壮大结实,胸宽头大角大,前肢高后肢低,身长挺胸收腹;体毛乌黑粗硬。此外牛头两角宽实则劲斗,两角节轮呈两窄一宽相对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圆浑凶恶,鼻孔大耐打。舌尖带黑斑点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长,尾巴下毛内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齐半圆,前薄后实便于打斗时用力;小蹄内靠善打等等。此外还讲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应的特征等等。哪个能选到一头理想的斗牛;他将感到极大的荣幸。

  斗牛节到了,主人们在迎宾待客喝酒时,还特意将糯米饭把牛喂饱,斗牛上阵前有的主人还给牛喂上一、二两酒,为牛提神壮胆。中午,斗牛场内外,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几十及至几百头斗牛,有的斗牛身上还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两边挂满铜铃,响声叮当,有的牛鞍上还插有历届斗牛获得的奖旗。显得格外威风,主人也显得异常光彩。苗族斗牛有几种斗法,一种是斗输赢抢名次,这种赛法不准人帮,也不劝斗,以胜败生死来定名次,一种是议定相斗时间比输赢或者到时间劝斗算打平。还有一种配对放斗,或胜败随便,或视其情况劝斗。斗牛时双方牛主和亲友都到斗牛场上,为其斗牛吆喝助威和准备到时劝斗;斗牛由有斗牛经验的人牵着在斗牛场内环绕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让牛熟悉环境和对方。然后将两牛头相对,牛身对立,在相距约两米处,同时将牛鼻绳放开。两牛便相互打斗,两边主客人都在为与自家有关的牛喝彩助威,同时他们也可以从后头或侧面用手推肩顶,给牛助力。四面观众也为两边斗牛吆喝助彩,气氛热烈。如放碰牛相斗,两牛可对直相距十米八米,两边同时放手,两牛便狂奔至中,用头角猛力相撞,这种碰牛相斗极为剧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斗牛与不碰斗牛相斗,碰斗牛相跑五六米冲过去,不碰斗牛原地抵触的斗。双方牛斗得正酣可相斗已到议定的时间,需要劝斗时则双方主人交换各自带来劝斗用的粗绳,交换人员分别捆住对方牛脚,等待一声呼喊,双方同时拉退斗牛,隔离牵鼻退场。然后第二对、第三对入场竞斗。也有斗牛场上几对牛分别竞斗的,场面气氛更是热烈,其间斗牛主人的亲戚朋友还为斗牛放炮送礼,无论到场斗牛得斗与否,是输是赢,主人都得到亲友们的礼物,鸡、鸭、绸带等礼品。获奖的斗牛:牛王、冠、亚军或第一、二、三名的斗牛则格外光彩,牛主人扛着奖旗或者将奖旗挂在斗牛的两角上,牛与主人都得到人们极大的钦佩羡慕。斗牛节期间,看斗牛的、看热闹的、作客饮宴的、谈情说爱的,各有所得,这种节日往往三五天才结束。

苗族杀鱼节

  每年三月初九,是平坡村苗族人民的"杀鱼节"。这天,人们来到河边,从河里叉起一条鲜鱼,架起铁锅,烧起篝火,用河水煮着鲜鱼,喝着米酒,祭天求雨,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关于这天还有一个传说。

  在很久以前,天王爷有个长得十分漂亮的公主,她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天王爷宠爱得像掌上明珠。一天,公主突然得了病,天王爷非常焦急,派天兵天将送来了天宫的仙丹妙药,采来了昆仑山的灵芝草,挖来了长白山的人参娃,捞来了大海的珍珠。但是这些药都没有治好公主的病。眼看公主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天王爷急得茶饭不思。后来,天王爷听说"人间江河里的百鱼能治百病",就立刻派天神下到凡间,从江河湖海里捉去了一百种鱼,熬成汤,端给公主。公主吃了以后,没几天病就好啦。为了感谢鱼的救命之恩,天王爷下令保护江河湖海里的鱼类,不准随意伤害它们。天王爷还下令雨神把雨都下到江河湖海里,不许给人类一滴。

  此时,天下大旱,苗家人十分忧愁。于是,乡亲们杀猪,宰牛,祭天求雨。可是,天王爷仍旧一滴水也不给人类。最后,猪牛都宰杀完了,在三月初九这天,乡亲们从江河湖海里捉来一些鲤鱼、鲢鱼、鲑鱼、鲫鱼和娃娃鱼,来代替猪牛供品,祭天求雨。谁知,天王爷看到人间为了活地杀死了他的恩鱼,想到鱼对他女儿的救命之恩,不由伤心地痛哭起来。他这一哭,就是三天三夜,哭得乌云滚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王爷的泪水化成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雨下来三天三夜,遍地流水,灌满了农田,滋润了草木。

  直到现在,龙里县的平坡村,贵定县的光明村,福泉新安寨的苗家人民,每年三月初九这天,都要到河边去杀鱼。

巴江村惜字塔

  惜字塔位于巴江乡巴江村康家寨组,建成于清朝道光26年(1846年),塔身高4米,是由大青石堆砌而成,塔的结构是由塔基和塔庙组成,庙中央供奉着造字始祖-仓颉的雕像,侧面的雕栏上刻有晚晴福泉、龙里巴江等地名士的题词。

  "仓颉造字",鬼夜哭,天崩地裂,风雨交加。虽是夸张之说,而文字也并不是仓颉一人所作,但这些说法的长久的存在,也说明文字的出现给社会文明进步带来的影响,也同时说明人们对文字的作用的一种承认与崇拜。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与完善,也大大促进了惜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随着科举制度的加深与完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一字千金"等思想正一步步走入人们的思想并根深蒂固。

  到了宋代,人们对文字已经发展到了一种顶礼膜拜的程度。理学的深入发展,科举制度的盛行。而希望通过科举来功成名就彰显人生价值,已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人们对与读书人也很尊重。通过写文章不仅可以当官发财,还可以与千里之外的人互通音信、交流思想。而这种交流的工具带字的纸张,也由此受到人们的尊敬。

  到了明清,惜字情结依然盛行。当然,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也达到顶峰,八股取士也越来越僵化死板,导致文人的思想也得不到有效的进步。到了清朝晚期,惜字文化开始走向衰落。到了民国时期,又因白话文运动的冲击,惜字文化逐渐谈话,文革后消失。在民间,人们不仅尊重名人的墨迹纸字,对路边不知名的带字纸片都很爱惜。认为惜字就是积德也是人们的一种信仰。古代并不只有"黛玉葬花",还有很多人葬字的。写过字的纸张不可随便丢弃,要收集起来进行火化处理。焚化后的灰还要是保护好并要埋葬起来。后来人们为了更方便的处理纸字,便有了惜字塔、惜字炉。随处可见的惜字塔也是人们尊重知识,尊重文字的体现。今天,巴江乡巴江村惜字塔经过165年风雨现在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文物古迹,有力见证了晚清时间巴江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水尾"可憩亭"

  清光绪27年(1902年),巨商松柏茂号、义盛隆号及绅士马文泰等捐资白银3000余两维修黄平旧州至贵阳水口寺的大道,并在清水江西岸修建一座"可憩亭",供来往旅客休息。""可憩亭"处于当时的交通要道,是西出云、桂,东抵湘楚的咽喉。来往旅客不仅可以借助"可憩亭"遮风挡雨、休息,还可以凭栏观赏清水江的旖旎风光。至今,"可憩亭"仍保存完好。

清水江渡口

  清水江渡口位于清水江上,渡口源远流长。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设置巴江县时,民间就有人在此摆渡。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有罗、周两姓在此经营,人称罗周渡。清水江渡口是省城贵阳通往湘楚连通中原内地的必经之道,渡口两边的的大道是一条繁荣经济文化的大动脉。清光绪二十七年,巨商松柏茂号、义盛隆号及绅士马文泰等捐资白银3000余两维修黄平旧州至贵阳水口寺的大道,并在清水江西岸修建一座"可憩亭",供来往旅客休息。

  清水江渡口在军事上也是一个重要关口,古称清江关,俗称清江坳。明清时期,平越(福泉)、古州(榕江)等地的少数民族起义后,必占领清江关以拒官军。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后,南下乌江,进入开阳、息烽县境内,为实现"声东击西"调出滇军的战略计划,指令一军团二师六团从清水江下游的新渡搭建浮桥,进入平越的谷汪、道坪等地,又在开阳、龙里、平越三县交界的两岔河搭建浮桥,进入平越的大谷宾、仙桥等地佯装东进。6日,一军团主力进入龙里的巴江,派出部队到水尾清水江渡口架设浮桥,同时派出小股部队来往于巴江与水尾之间,以迷惑敌机侦察。红一军团在完成"声东"的任务后,突然调头南下,走贵定新巴,穿越龙里出境。

  红军长征途经水尾村,在可憩亭和百岁老人家里留下许多红军的故事,间隙泉蔚为传奇,引人入胜;当年曾给红军带过路的莫家黔家西侧屋壁,至今还清晰的留着当时红军用赭红书写的标语:"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在红军曾经经过的古驿道路边房舍留有两条赭红书写的红军标语:"组织抗日救国联军-红军总政宣"至今也依稀可见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