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中国地名(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亦作"艾浒"、"艾虎"、"艾呼"、"艾浑"、"爱珲"、"爱辉",皆为满语的不同汉语音译,本意为"母貂"(aihuu)。
清代瑷珲古城,汉语称"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sahaliyan ula hoton )。1858年后始出现"瑷珲"字样。1956年改为"爱辉"。黑龙江城(瑷珲城)是中国清代的军事重镇之一。
2015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将黑河市爱辉区爱村错阳辉镇行政区名称用字恢复为来自瑷珲(aihui)。
- 中文名称 瑷珲
- 外文名称 Aihui
- 别名 黑龙江城
- 历史地位 黑龙江省实际上的首个省会
历史沿革
黑河市,原称"大黑河屯"(amba sahaliyan)。"大黑河屯"是区别"小黑河屯"的称呼。"黑河"名称的由来,是满洲语"萨来自哈连比拉"(sahali360百科yan bira)汉译,因其濒临黑龙江,黑龙江又名"黑水",亦称"黑河";。黑河市由爱辉县演变而来。爱辉,原称"瑷珲",息须毛异甲取名于瑷珲河,亦作"艾浑"、"艾浒"、"爱呼"等。"瑷珲"为满语(aihuu),意为"貂"(盛产貂皮)。1956年为更改生僻字地名氧李布九杨负些武著总,将"瑷珲"改为"爱辉"。
黑河一带,唐分属室韦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辽属东京道室韦部,金归蒲峪路管辖,元属开元路,明归奴儿干都司,清属黑龙江将军管辖。
瑷珲弱关地名系满语"貂"之意,一名艾浑、爱呼、艾浒。以境内的艾虎河(一名鼎河,今俄罗斯境言立若制算放内的藏嘎河)故名。此地远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汉至三国时期为增量星他果挹娄地;晋时入寇漫汗;后魏、北齐属豆莫娄国;隋时分属靺鞨黑水及北室韦地;唐同之;五代至辽封投防字挥争解没队属五国部;金为扶余路的辖境;元提格防欢罪时为斡赤斤分地,后属开元路;明时在此设置考郎兀、忽里吉山请除、巴忽鲁等卫。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抗击沙皇俄国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今俄罗斯境内的维笑勒依村)筑黑龙江城(瑷珲城),任命抗俄名将萨布素(富察氏)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驻此地。
康熙二十四年(另征告草尼苏含另象不关1685年)黑龙江速利孔威将军移驻黑龙江江右岸的达呼毫己英始院板尔族城堡一托尔加城(今爱珲公社)仍称此地为黑龙江城(瑷珲城)政决呀小盟计格,将军及副都统均移驻新瑷珲城。而江左岸的城堡称旧瑷珲,设城守尉镇守。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根据将军萨布素关于墨尔根"首尾易制"的奏请,黑龙江将军驻地移至墨尔根城,黑龙江城由城守尉驻守。
庚子事变后,瑷珲、黑河及黑原预四文坏步林个几审龙江右岸的各都市均为云身娘加云用俄军占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还后,清政府复设瑷珲副都统,同时又设置了兴东道,二者以逊河为界。同年在黑河设交涉局。
爱辉区爱辉镇情况简介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年8月5日)裁撤副都统,设置瑷珲兵备道胞温规衣触加,同时于瑷珲城设置瑷珲直隶厅,于大黑河屯设置黑河府,同属瑷珲道管辖。撤消殖矛屋盐序染初交涉局,并于此地设置黑河副部统府。
即宣统元年(1909年)撤消瑷珲副部统府。以兵备道代之,道台驻瑷珲,与此同时设置瑷珲厅。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黑河副都统府撤消,所病毛带罗宁究执占升管事务均移交瑷珲厅及兵备道管理,同年改兵备道为观察使,并移驻黑河。民国二年(1913年)改接泽厅为瑷珲县,此后观察使改为道尹,称之为黑河道尹,瑷珲县为黑河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县公署由瑷珲移驻大黑河。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象英入固到便钟怀胜入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黑河管公署,此地为黑河省省会所在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将伪北安,黑河二省合并为黑龙江省,该县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建国后,全县划为黑河城区、爱辉区、四嘉子区、西岗子区、张地营子区、罕达汽区、霍龙门区,共7个行政区,辖8个街、28个行政村、137个自然屯。1950年,将霍龙门区并入罕达汽区,全县由原来7个行政区变为6个行政区,共辖48个行政村。
1956年4月,实行撤区划乡,撤销原来的四嘉子、爱辉、西岗子、张地营子的区级机构。因黑河镇人口多,对私营工商业改造任务繁重,罕达汽地处山区,乡村分散,又是新区,所以仍保留黑河镇区和罕达汽区。
黑龙江爱辉镇名称恢复为1956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为更改生僻字地名,将瑷珲县改为爱辉县。
1957年区、乡又有所变化(具体见《爱辉县志》相关表格)。
1958年,人民公社的建立,实行了乡社合一,它既是行政单位又是经济单位。当时,全县有:黑河镇人民公社、火箭人民公社(后改称幸福人民公社)、四嘉子人民公社、爱辉人民公社、西岗子人民公社、上马厂人民公社、张地营子人民公社、罕达汽人民公社、新生人民公社。
1959年将西南部的霍龙门乡划归嫩江县。
1965年5月,新建二站人民公社。
1977年1月,新建西峰山人民公社。
1979年9月,新建北师河人民公社。
1980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黑河市,以爱辉县的黑河镇、幸福公社和西岗子公社的西岗子煤矿、宋集屯煤矿、东方红煤矿为其行政区域。
1980年12月原爱辉县所属黑河镇、幸福公社、西岗子煤矿、东方红煤矿分出组建黑河市,1983年又撤销爱辉县并入黑河市。
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爱辉县,将该县行政区域并入黑河市。
1992年末,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全市总面积13994平方千米。总人口15.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7万人;满、达斡尔、蒙古、朝鲜、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辖4个街道和12个乡镇。市政府驻地市区中央街路南。(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有改动)
199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3]12号):撤销黑河地区,设立黑河市(地级);撤销黑河市,设立黑河市爱辉区,新设的黑河市和爱辉区人民政府均驻原黑河市市区内。
2000年,爱辉区辖4个街道、3个镇、10个乡:海兰街道、花园街道、兴安街道、西兴街道、爱辉镇、西岗子镇、罕达汽镇、幸福乡、张地营子乡、二站乡、北师河乡、新生鄂伦春族乡、四嘉子满族乡、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上马厂乡、西峰山乡。
2008年9月1日,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复,同意黑河市爱辉区罕达汽镇政府驻地由罕达汽村迁移至红旗村。
2015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又批准将黑河市爱辉区爱辉镇政区名称用字恢复为瑷珲。
爱辉区现辖4个街道、3个镇、8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花园街道、兴安街道、海兰街道、西兴街道、西岗子镇、爱辉镇、罕达汽镇、幸福乡、四嘉子满族乡、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上马厂乡、张地营子乡、西峰山乡、新生鄂伦春族乡、二站乡。
人口自然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爱辉区总人口192764人,其中:花园街道39107人,兴安街道28225人,海兰街道21043人,西兴街道24329人,西岗子镇13145人,爱辉镇8842人,罕达汽镇4801人,幸福乡16067人,四嘉子满族乡4734人,二站乡3007人,金水乡3035人,张地营子乡5433人,北师河乡1170人,西峰山乡2634人,新生鄂伦春族乡1504人,坤河达斡尔满族乡2509人,上马厂乡4524人,锦河农场8655人。
爱辉镇(瑷珲镇)位于黑河市爱辉区东南部、黑龙江西岸,地理位置在东经126度5分,北纬49度30分,距市区32公里,辖区内地势西高东低坡度平缓,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不到10米,台地至江面的高差约5米,平均海拔高度为125米左右。土壤为草炭型黑土及沙砾土,土壤肥力较高,植被为松阔混交人工林,属典型的沿江平原乡镇。辖区行政面积211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2个自然屯,人口10975人,户数3072户,其中,农业人口8025人,户数2218户。拥有耕地17.3万亩,林地4.1万亩,草原2万亩,水面1万亩。吉黑高速、311省道贯穿全镇,交通便利。爱辉镇所在的黑河盆地腹地,地势平坦,黑土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素有粮仓之称。其间泉水发育的小片沼泽和丘陵,既是飞禽走兽活跃的天地,又是人们渔猎,畜牧的良好场所。
地名多音
新旧瑷珲城的名称在清代文来自献中曾以多种音近形异的汉字出现。兹举例如下:
杨宾《柳边纪略》上说:"艾浑将军所属,东至海,西至你不楮(即尼布讨楚)俄罗斯界。"又说:"艾浑将军即黑龙江将军,此清初界也。"
《清史稿》卷五十七"地理志"云:"康熙二十二年征罗刹(即俄罗360百科斯),始设镇守黑龙江兵台等处将军及副都统驻江东之爱浑城。"
胡焕庸线印鸾章《清鉴》卷五云:康熙帝"以萨布素为黑龙将军,治爱珲城。"
咸丰九年(1859)八月十七日,《军机处为重申拒绝俄会商乌苏里分界并严驳其无理狡辩事致俄使照会》云:"所当背话求严请由京派员往爱珲城会勘之处,碍难准行。相应照会贵大臣可也。"
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奕欣为俄督不得径自派员前往黑龙江省城投送公己该合居部进包便甚如文事致俄国照会》云:"本王大臣查去年在京所定条约第十一条内开,固毕尔那托尔行文,送交瑷珲城副都统转送黑龙江将军,并无由贵国派员送到黑龙江省之语……。"
有上面援引的几条材料看,"瑷珲",亦做"爱珲"、"爱浑"和"艾浑"。上面援引的后两条材料值得注意,它们都是清朝的外交文书。外交文书遣词用语是谨慎、规范的。在严肃的外交文书中"瑷珲"与"爱珲"并用。
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两书收有"瑷珲"或"爱珲"的条山升由又冲注目。前者说:"瑷珲","亦做爱浑、艾浑和爱珲"。后者说:"爱珲","旧城名,亦做爱浑、艾浑、瑷珲。"但两书都没有提到"爱辉"的名称。
自1955年3月到1964年8月间,中国有8个省和自治区的35个地区和县因地名用字"生僻难认"而被改名。改名的方法多为使用普通话同音或近音字作为正规地理名称何级府环钟法缩以替代原有名称,并经国务院批准更改和认可,很多历史悠久、意义确切的地名用字被更改,甚至一些属于常用字的地名也被认为"生僻难认"做出了修改。
城址历史
江东旧瑷珲
城在黑龙江左岸,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东北,苏联境内维笑勒伊村(意译为快乐村)附近。明代曾在此筑忽素玉室好置空践里平寨,隶属奴尔干都司。此地清初已有"艾呼"之称。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将此寨焚毁。康熙二十二年(168毫酸儿划审大3),康熙帝命萨布素在瑷珲建城永戍,并在此置黑龙江将和为娘南了叶识气河军。二十四年,清政府鉴于旧瑷珲僻处江东,联系不便,迁黑龙江将军驻地于下游右岸达斡尔族托尔加寨旧址。原处留副都统镇守,二十九年裁撤。咸丰八年(1858)《瑷珲条约》签订后,因该城位于江东六十四屯内,仍归清朝管辖。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武力侵占了该城。
江西新瑷珲
在黑龙江右岸,今黑河市区南七十里的爱辉镇。黑龙江心龙将军驻地迁此后,在托尔加寨的废墟上,重修新城,米裂须谓获讨念流治题仍名瑷珲。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后,该城留副都统镇守。《瑷珲条约》即在此签订。光官屋超绪二十六年沙俄侵略军攻克瑷珲,纵火焚城。械百雨都1909年,清政府改瑷珲副都统为兵备道,设置瑷珲直隶厅。1913年改为县。
地理意义
胡焕庸线(Hu Line,或Heih始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国地理音丝会重代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例建解杆车文绿树车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这条线那挥级找就展阳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划分时的人口国土比),以平原、水网、每搞感言利液却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渔猎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焕庸线完整版科普基本信息中国人口分界线北端起点
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
"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由胡焕庸提出,所以常被称为"胡焕庸线"。
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其中,最重要的论文包括《中国人口之分布》,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中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中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这是人所共见的。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很明显,爱辉-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瑷珲条约》签约场景蜡像由于当时的"瑷珲"地名的变迁,该线就出现了"瑷珲-腾冲一线"、"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等三种表述。
《瑷珲条约》签署地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1857年12月30日,英、法联军攻下了广州,并很快成立了控制广州长达三年之久的傀儡政权。
1858年4月,英、法军舰16艘又联合北上以进犯天津、威胁北京谋取更大的侵华权益,乘此机会,侵华成性的穆拉维约夫于5月率领兵船多艘驶至瑷珲,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宣称以黑龙江为界,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归属俄国,如果不从,俄国将联合英国对华作战。奕山辩驳说,中俄边界在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早经中俄《尼布楚条约》明文规定,无从更改,只有乌第河未经定界,有待议定。双方交涉时,俄国兵船鸣枪放炮,以武力相威胁。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奕山曾作为靖逆将军前往广州抵抗英军,结果大败而逃,这次又被沙俄的炮舰政策所征服。
咸丰八年(1858)5月28日,奕山在瑷珲被迫同穆拉维约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方(后来称江东六十四屯的地方)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
(3)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此后只准中、俄两国船只往来,别国不得航行。
通过该条约,沙俄割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俄国在远东的成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页662)。原属中国的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中、俄"共管",这实际上不过是沙俄正式吞并这一地区的过渡而已。
铭记历史
2015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将黑河市爱辉区爱辉镇政区名称用字恢复为瑷珲。
恢复"瑷珲"这个具有400多年历史的称谓,是因为它承载着历史、蕴含着文化,在阔别60年后把它重载史册,可以让世人永铭惨痛的历史。但在这一段文字上的小标题"助推 一带一路 战略:风生水起",也清楚地表明,恢复旧称呼,更是着眼于当下,希望"发挥古城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优势,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让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把地缘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与全国各地开展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这里投资兴业,推动瑷珲乃至黑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爱辉人民公社旧址瑷珲见证沙俄侵略历史
瑷珲,在多种文献中曾有爱珲、艾虎、艾浑、艾呼、艾浒等多种不同写法,一说是达斡尔语,意为可畏;一说是满语,意为母貂。瑷珲城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当时是为了抗击沙俄入侵。前后曾建新旧两城,都曾作为黑龙江将军治所而被称为"黑龙江城"。
从建城起,一百多年来,瑷珲城一直见证着沙俄对中国东北的野心。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历代沙俄政府都以侵吞中国黑龙江地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为目标。鸦片战争以后,沙俄政府更是成立了"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专事专办。
1849年至1853年,沙俄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沙俄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瑷珲条约沙俄割占中国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俄国人终于等到了机会。1857年,穆拉维约夫在炮舰的掩护下,以"帮助"和"调停"之名,迫使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通过《瑷珲条约》,沙俄割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中国与沙俄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同时也是近代史上中国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并且,以此为契机,沙俄继而又以调停、勘界为名,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仅领土就又侵占了90多万平方公里。
因属生僻字而被更名
正是这样一个承载着伤痛与教训的名字,在新中国成立后,却消失了很长时间。消失的原因,和历史无关,是因为"瑷珲"两个字在当时被划为了生僻字。
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新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地名命名和更改的规定、指示。1956年12月,"瑷珲"因属于生僻字,国务院将瑷珲县更名为爱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