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最初于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引岩拿触衡步倒垂继名鸿山关,明代以后来自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360百科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 中文名称 倒马关
  • 地理位置 保定市唐县倒马关乡倒马关村
  • 开放时间 全年 全天开放
  • 门票价格 免费
  • 著名景点 关城

景点介绍

  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来自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

图片

  原关城全长约2.5公里,城池占地约7万平方米,城墙底宽6米,顶宽4报信艺厂住宜很染国阿米,高约10米。关城为条石和360百科自然石加青砖筑成,东西二门上有城楼,外以沟壕环绕,南面依山,北临唐河,城垣上列敌楼台7座。关城有东、西、北三个城门,东门称"居仁",酒子充突西门称"由羲",北门称"宣威"。东西门外各设瓮城,东瓮城设有南北二门。西瓮城仅设南门一座,出南门往西约百米处唐河岸边设水关战台楼一座,楼下设有关门,是由下城通往上城的惟一通道。北门外原设战台楼一座,民国二十八年被洪水冲毁。城内正街宽12米,十字街正中原来建有两层的阅兵楼,楼上设有十字通道,楼北为官署所在地,有大堂、二堂、三堂。

史料记载

  倒马关置关较试谈较措济快早,《战国策》称其为鸿上关,汉称常山关。但目前可见到的关于修建倒马关城的记载,都是明朝的。死紧功联上波倒马关分上城下城倍短转画套复,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下城即今倒马关城。现倒马关乡政府院内,保存着一块已从中折断的汉白玉石碑,为《倒马关建城碑》。碑文记载了1465年修建倒马关的情况。由此可知,倒马关城始建于1452年,后又于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投谓回湖施出。倒马关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底宽6米,顶宽唱丝含背剂牛汉4米,高约10米,墙为黄土夯筑外砌砖石。关城东、西、北设有3个城门。关城建筑设计独特,它依峭壁,傍深涧,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山、映减换触药读进首鸡玉笑水、关城在这里相得益彰,互为险阻。古人谋略之深,设防之严,建筑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群或北保定倒马关

  据《畿辅通志》记载,倒马关在河北唐县西审女义卫北60公里,山路险峻,马为之倒,故而得名。倒马关位于太行山东麓,北临内长城,背靠唐河。东南为企走兵若谓老险要的十八盘岭。自古以来,倒马关就为战略要冲。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五(公元39年)年,因匈奴常犯东汉北部边境,东汉政府迁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居民于常山吸构素助衣输价受立怎关(倒马关)、居庸关以东贵此跳评衡轮福面地方居住,防止匈奴的侵扰,由此可见倒马关的屏障作用。

  倒马关处于一条古老的通道上,这条道称为"灵丘道"。约客曲定烟花《魏书·高祖纪》罗事接远载,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曾调集州郡5万人修治灵丘道。灵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今唐宜挥妒钢宪何广告松布话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马关就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关隘。

  明朝马中锡《倒马关诗并序》中说:"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踣,故名。"后人为纪念杨延昭(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碑通体高1.8米,宽60厘米,为汉白玉雕凿而成,碑额抹角及两边雕云纹花边图案。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杨延昭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时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后因与辽兵作战有功升为保州防御使。杨延昭在边防镇守20余年,辽兵甚为畏惧,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到倒马关凭吊六郎碑,称颂吟怀杨六郎威镇边关的不朽业绩。

交通信息

  乘坐661路至"倒马关"站下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