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学说由西方医学之友理预杆脚合父--希波克拉底所创建,并统治西方医学实践数千年。其要义在于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体来自液的失衡,而恢复平衡的主要手段则是呕吐、发汗、泻下和放血。其中放血疗法最被推崇,作为一种主要的"无所不能"的治疗手段,在至少2500年内被狂热地步殖油留凯响压鲜放忠实地实践着。
重要性
血德己后新织液象征着生命,这对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血液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会过分,而任何一个合格的情报人员都知道,大规模的血液调度是战争马上爆发的准确信号。今天,输血是外科手术中的一个基本程序,多少人因为输血技术而获救。然而,对人类健康影响巨大的输血疗法的开端,却是起因于彻头彻尾的错误认识,这在医学史甚至整个科学史上,恐怕都难以找到第二个类似的例子了。一切要从人类来自输血史上的第一个著名病人莫里(你笑生磁造针治争玉小Antoine Mauroy)的故事说起。
病人
营取保八局亮机轮内导莫里住在巴黎附近一个小村庄,当他疯病发作时会非常狂暴的痛打自己的妻子,并牛威孔德商秋总常沿路放火烧房,这些行为360百科让他十分出名。1667年冬天,莫里的疯病再次发作,赤身裸体的在巴黎流浪。一个贵族发现了他花二位源选号达民事而布,出于仁慈,莫里被带到御检友太医丹尼斯的住所,因为他正在尝试将动物的血液输入人体以治疗人类疾病尤其是精神性疾病。要了解这匪夷所思的治疗,需要知道一点西方传统草乙己清找针时细杨虽章医学的经典——体液距岁已朝要族处学说。
放血曾经曲找事色伤己按学认是包治百病的办法……
从十二世纪的一首广泛流传的歌谣中,可见一斑。
身体放血改新颜
提神醒脑又亮眼
思维清晰无悲愁
运动内脏益睡眠
听力敏锐精神旺
声音洪亮每一天
旧来自思想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放血时代残留下的一些遗迹。如:理发行业的标志物——红360百科白条纹,从前,理发师是主要的镇曾放血疗法实践者,在放血时患音庆书蛋者手握红白条纹小木棍,白色代表绷带红色代表血唱标练迅就液。以及今日最好的医学期刊之一《柳叶刀》的名称也是来源于放血疗法的主要工具。
现在的《柳叶刀》与18世纪的柳叶刀在那个差船度问流七神时代,血液经常和精神、性格、灵做威局微究清迫史次魂等等纠缠在一起(注:现代社会仍然有买烧使刑价粮内调不少人相信血液和性格、命运之间的神秘联系)。这激发了法国御医丹尼斯(Jean-Ba势耐协机ptiste Denis科)将动物血液输入人体以改变性格绍固除或精神状态的念头,为此夜土只丹尼斯写了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从哲学假设开始,到人类获取和利用动物血液的正当性,最后动物实验显示输血的有益性,因此在论文中他建议将动物的血液输目写给人类,以治疗一系列由于血液的缘故所导致的疾病,比即上音育外压那状伯如麻风、溃疡、疯病火继婷等等。
输血
在治疗莫里前,丹尼斯已经给一个少年和一个工群玉人尝试性的输血,没出现太大的不良效果,但也没取得什么大的成就。对丹尼斯而言,恐怕再也没有比莫里更适合检验他理论的人选了。1667年12月19日材密着庆晚6点,丹尼斯将280ml的小印冲牛血输入莫里体内,希望借由“温柔的小牛”血液敌欢治疗莫里的疯狂。莫里一共接受了两次输血,输入的小牛血液在他体内引发了剧烈的免疫反应,使莫里处于情武美濒临死亡的高烧、休克状态,幸运的是他熬过来了,而且在数月内暂时恢复了平静不再疯狂。这次奇迹般的治疗,在欧洲立刻引起了极大震动,输血疗法一时成为时尚。某些医生甚至认为,通过交换怨偶彼此的血液可以彻底解决婚姻中的不和谐。然而将动物血液输给人,是非常凶险的一件事,死亡难以避免,加上很多守旧的知识分子反对变革,最终主教在全欧洲禁止了输血疗法。在此后150年中,输血只是一件奇事,仅供人们在理论上进行探索。
突破
James Blundell的输血手术。The Lancet, 1828-1829
1818年,年青的产科医生布朗德尔博士(James Blundell)无法忍受产妇因大出血而频频死亡,经周密思考和系统的动物实验后,布朗德尔博士总结出两项输血基本原则:1、只能使用人血;2、只能使用于大失血而濒临死亡的人。后来,他一共给11个大失血病人输血,使其中5人获救。布朗德尔的成功,再一次激起医学界对输血的兴趣,为了方便输血,医生们甚至发明了不少器械。虽然很多医生都遵循布朗德尔的原则,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有人甚至把牛奶输入病人血液中,可以想象这样做将引起什么样的结果,而也有人进行不必要的输血。毫不奇怪,伴随着输血疗法的再次兴起,批评和反对它的声音也随之而起,许多著名医生指责输血疗法是哗众取宠。但1873年波兰医生基塞留斯(G. Gesellius)收集了此前数十年的所有他能获得输血记录,统计显示44%的病人因输血获救,本来他们是必死无疑的。这项研究使得支持输血的声音在医学界占据了上风。然而让输血疗法声威大噪的却是1912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是卡雷尔博士(Alexis Carrel)。
新技术诞生
卡雷尔博士是法国人,但他不满于法国外科学界的保守,先去了加拿大最后定居在美国的纽约,并进入新创建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中心,做血管吻合方面的研究,是他开创了今日的显微外科领域。为了进行血管吻合的研究,卡雷尔发明了特殊的针和线以及特别的吻合技术。但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直接原因,却起因于他的助手兰伯特博士(Adrian V.S. Lambert)深夜的一次紧急求助。
1908年3月,兰伯特博士的女儿降生了,和所有初为父母的夫妻一样,兰伯特夫妇自然也十分兴奋和激动。然而好景不长,数天来婴儿原因不明的口鼻持续渗血,这让年青的父母深感惊恐,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止住出血,虽然兰伯特的两个弟弟都是外科医生,可是谁也不敢也无法在这样小的婴儿身上进行输血。绝望的兰伯特想到了卡雷尔博士正在从事的血管吻合术研究,这是唯一能够给小家伙进行输血的手术了。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步步的迈向死亡,顾不得已是深夜,兰伯特和他的兄弟们赶到卡雷尔家,将他从睡梦中唤醒。虽然卡雷尔表明他在纽约并无行医执照,而且将供血者的动脉与受血者的静脉吻合,很可能导致供血者出现严重的问题。但兰伯特显然愿意为此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和后果,于是卡雷尔迅速收拾好工具,赶往兰伯特家。
据卡雷尔回忆,当时场景甚是凄凉,兰伯特的妻子紧挨着她那昏迷不醒、脸色极度苍白的小女儿,似乎想把自己的生命传输给她的孩子,但她也早已经心力憔悴、极度虚弱到几乎不能动弹了。看到孩子的状况后,卡雷尔非常担心婴儿在手术前就可能死去。经过短暂的争执,卡雷尔选择了兰伯特充当供血者,他小心的分离出兰伯特左手的桡动脉,将它和婴儿身上唯一可利用的腘静脉吻合在一起,经过几次失败后,手术终于成功。婴儿获救了,兰伯特的手部循环也恢复良好没有瘫痪的迹象。满心感激的兰伯特妻子致信洛克菲勒研究中心,感激他们资助了卡雷尔博士的研究,因为正是研究的成果拯救了她的女儿。作为被人诟病的大财阀,洛克菲勒出资建立了洛克菲勒研究中心以改变世人对其集团的印象,这件事对成立不久的洛克菲勒研究中心而言简直是“飞来的横财”。信件立刻被转给了各大报社,引起了巨大哄动,卡雷尔迅速成名。而他所创立的血管吻合术,一时之间也成为输血疗法中的被竞相模仿的技术手段,虽然很难掌握。为此有人甚至发明了一些辅助器具,以帮助外科医生进行血管吻合。
卡雷尔(右)与飞行家林白,还有他们共同发明的通过体外循环支持器官的装置。《时代》周刊,1938年6月13日封面
血型的发现
在欧洲、北美为卡雷尔所取得的成就欢呼时,一项对输血疗法具有革命性贡献的科学研究已经完成,但却默默无闻。1901年,维也纳的一位年青病理学家,兰士台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的血型。这得从1900年说起,在一次研究中,兰士台纳发现不同人之间的血液混合时,有时候血细胞会发生凝聚现象。为此他写了一篇论文讨论此现象究竟是由于细菌污染还是由于个体间差异引起,紧接着他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抽取了自己和助手们的血液,静置到血浆和红细胞分离后,将它们分开。然后在一系列试管中,将血浆和其他所有人的红细胞混合,观察结果。兰士台纳发现,实验结果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被标记为A组的血浆可以引起标记为B组的红细胞凝聚,反之也然,既B的血浆可引起A的红细胞凝聚,但兰士台纳本人的红细胞与标记为A、B的血浆混合后都不凝聚,但他的血浆却可以将A和B组的红细胞都凝聚。起初他称第三种类型为C,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将其改称为O。这就是今日几乎人人皆知的ABO血型系统的来源,两年后,兰士台纳的同事在更大规模的一次交叉实验中发现了AB型,人类最基本的血型系统的研究到此既告一段落。
匹配的研究
兰士台纳
兰士台纳意识到所谓输血综合症——接受输血的病人有时候会发生发热、寒战、肾脏剧痛、黑尿甚至死亡,正是因为人类有不同的血型,而某些血型之间彼此不能相容,才导致了这一切,他将此写入科研论文中。但兰士台纳过于内向,以至于这项重大成果,外科学界几乎没有人知道,只有纽约的奥藤伯格博士(Reuben Otternberg)看到他的论文后,率先在输血前进行血型匹配,从而避免了输血综合症。虽然奥藤伯格大力提倡血型匹配,但只有很少的医生响应,直到输血疗法的另外一项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将输血这个从前的大型高难度手术,转变为任何一位乡村医生都可以实施的手术后,血型匹配才真正受到重视。
输血疗法由于血液一旦离体就极容易凝固,使得输血十分困难。卡雷尔的血管吻合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但他的技术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对供血者的手有潜在的极大伤害,二则无法知道供血者输出了多少血,有时候甚至出现供血者失血太多差点死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当供血者,并不是所有的亲属都愿意为了亲人冒如此巨大的风险的。鉴于此,两位医生发明了两套系统,通过抽取血液或者直接用针将血液引流出来后定量,然后输给受血者,这些系统的使用极大的降低了供血者的风险和痛苦。当然为了防止凝血需要医生的动作要快,而且需要诸多助手。这时候,奥藤伯格的同事卢因森博士(Richard Lewisohn)开始向血液凝固发起进攻,并在1915年发现0.2%的柠檬酸既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又对人体无害。这项关键性发现,使得输血这个从前需要专家才能做的手术,转变为一个普通的小手术。于是输血疗法在所有医院迅速开展,其结果自然是输血综合症的发病数量也急剧增加,经过无数惨痛的教训后,终于在1920年,输血前必需进行交叉配型成为标准操作。至此输血的三大障碍皆被一一克服,有了合适的输血设备,保证安全的交叉配型以及防止血液凝固的柠檬酸。而1930年,兰士台纳也获得了他应该获得的荣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血当作药物
的历史相当久远。雷伊·坦尼希尔指出,差不多有2000年之久,在埃及和其他地方,“血被视为痳疯的特效药。”罗马人相信喝人血可以治疗癫痫症。德尔图良论及血作为“医药”用途说:“请想想在竞技场的表演结束时,那些贪婪地把邪恶罪犯的鲜血……拿去治疗他们的癫痫症的人。”
当然,那时还没有输血这回事,因为人直到差不多16世纪才开始试验输血。借着输血疗法,当时的医生发现了人类有不同的血型,这也奠定了ABO血型系统的基础。 在中医中,很多动物血液都作为药材使用。例如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禽部》指出:鹅血“咸平,微毒,解药毒.”陶弘景谓:“中射工毒者,饮血,又以涂身.”又如《本草从新》谓:“愈噎膈反胃”.《本草求原》也记载:“苍鹅血治噎隔反胃,白鹅血能吐胸腹诸虫血积”。本草纲目兽部提到鲜羊血治疗多种疾病如鼻血不止,死胎不下,产后大出血。
风险
根据已知的研究,随血液传播的疾病超过60种,有一些疾病短期内没有明显的症状,具有一定的潜伏期,而且对于不同人种有不一样的反应。一般来说,经由输血产生的危险分为:
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肝炎、疟疾、乙型脑炎、出血热和未知的病毒等。除此之外,很多传染病 包括疱疹、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爱泼斯坦-巴尔二氏病毒)(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Epstein-Barr virus))、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锥虫病[非洲昏睡病和恰加斯氏病](trypanosomiasis [African sleeping sickness and Chagas’ disease],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布鲁氏菌病[波状热](brucellosis [undulant fever])、斑疹伤寒(typhus)、丝虫病(filariasis)、痳疹(measles)、沙门氏菌感染(salmonellosis)和科罗拉多壁虱热病(Colorado tick fever)等也随着血液传播。 并发症:发热、溶血反应、过敏反应。 1、溶血反应风险人类的血型系统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如果血源血型和患者血型不一致就会发生溶血反应,导致患者死亡。在最常见的ABO血型系统中,相容血型如下表所示。如果血型不配就会导致受血者发生溶血反应。溶血反应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早些时候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型,但是临床上发现如果输血过快也可发生溶血反应,因此除非在特别紧急情况下才考虑异型受血。一般在有血医疗方法实施之前都要进行严格的配型实验保障患者安全。
受 | 捐 | |||||||
O- | O+ | B- | B+ | A- | A+ | AB- | AB+ | |
AB+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AB- | O | O | O | O | ||||
A+ | O | O | O | O | ||||
A- | O | O | ||||||
B+ | O | O | O | O | ||||
B- | O | O | ||||||
O+ | O | O | ||||||
O- | O |
即使配型成功也不能保证患者在输血过程中不会出现溶血反应。
2、对免疫系统影响,由于输入血液是异体细胞,因此可能会触发受血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使得发生排斥反应的概率增加。但是临床上也有发现,输血导致患者免疫系统被抑制,令病人变得虚弱,无法抵御手术后的感染和原来处于不活跃状态的病毒导致肺炎、感染、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上升。输血问题
输血问题
(摘自《艾滋病、性 和伦理学》一书)
邱仁宗
通过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是最早的艾滋病病例之一。前面已经谈到在最初阶段用四个“H”代表艾滋病的特点,其中一个“H”就是通过输血感染艾滋病的血友病病人。美国1985年4月累计艾滋病病人226例中因输血和使用凝血因子的血友病人199人,占2.16%。通过输血感染艾滋病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各地发现。西欧21国1985年9月报告艾滋病1,573例,因输血或使用凝血因子而感染的血友病人88人,占6.8%。发展中国家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比率甚至更高。1992年非洲因输血所致艾滋病病例约占全部病例10%。我国在北京、上海、廊坊、承德等地,相继发现输血者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或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病例。在某些国家甚至构成轰动一时的丑闻。
法国:1985年法国全国输血中心主任加雷塔等将明知带有病毒的血液输给1200名输血病人,造成一些人死亡,加雷塔本人被判刑4年,罚款10万美元,卫生部部长也因此辞职。
日本:1978年日本厚生省批准从美国进口血液制剂后,各大制药公司一哄而上,日本血液制剂的进口量直线上升。据统计,仅1979-1983年日本进口血液量就增长了4倍。目前,日本的血液制剂90%靠进口,年消耗约占世界血液制剂总量的三分之一。日本负责从国外进口血液制剂业务的是以日本“绿十字”为首的五大制药公司,其中“绿十字”占进口总量的60%,并从这种买卖中,赚取了巨额利润。早在1982年,绿十字公司总部就接到报告说,该公司设在美国的26个采血站中有2个因发现艾滋病病毒而被迫关闭,但公司负责人对此不以为然。结果使日本约4,000多名血友病患者中,1,800人因输入血液制剂染上艾滋病病毒,其中近400人因患艾滋病而丧生。绿十字公司的创立者为内藤良一,原是 臭名昭著的731部队石井田郎手下一名得力干将。他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溜到美国偷回了真空干燥技术,为日本制造装填细菌用的陶瓷炸弹提供了技术保障。当年 731部队就是利用内藤偷来的技术在哈尔滨进行多种细菌炸弹试验的。石井和他受到美国的包庇,得以保留下来。1950年内藤在绿十字的前身日本血液银行成立时,在公司曾担任专务、副社长、社长,直至董事长。1989年起,大阪和东京两地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受害者相继向法院提出起诉,但诉讼一拖再拖。原因是厚生省在1983年就已充分认识到这种血液制剂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但却没有采取任何中止使用的措施,1983年后绿十字公司的负责人中有6人是从厚生省药务局退下来的局级干部,当时的公司社长松下廉藏就是从厚生省调入的,是内藤的心腹。除局级干部外,从厚生省调到绿十字公司的一般业务骨干亦占公司职员总数的10%。日本舆论界说:“绿十字公司早已变成厚生省药务局的一个分部了。”内藤还和日本原帝京大学副校长安部英关系密切。安部英作为日本血液凝固学方面的权威,对制订日本血液制剂政策具有决定性影响。1983年安部英担任厚生省设立的艾滋病研究小组组长,掩盖了血液制剂受到严重污染的真相。经过5年的斗争,东京、大阪两地地方法院分别作出判决,国家和出售血液制剂的五大制药公司向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受害者谢罪,赔偿每一位受害者4,500万日元,并负责解决受害者的治疗问题。以现任厚生省大臣为首的政府代表以及相关的五大制药公司负责人先后跪倒在受害者及其家属面前,表示忏悔和请罪。(《光明日报》,1996年3月23日,第6版)
印度:孟买血液中心在1992-1994年提供污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供给至少10家市医院,中心职员还在黑市出售污染血液,该中心30%的血液来自专业供血员,许多人有艾滋病病毒,该中心现已被印度红十字会关闭。(HIV/AIDS Legal Link, 1995,no.3, p.28)
我们有理由问:我国是否也有这种对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输血血液漫不经心的血站?鉴于我国在医院接受输血的病人,通过输血感染各种类型的肝炎的比率相当高,卫生部门应该尽快将防止输血传播艾滋病病毒、保证安全供血作为最紧急的任务来完成。
然而,即使卫生部门作了很大努力,也难以保证输血的绝对安全,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
美国:1986年报告有1,200名接受输血者和500名血友病患者因输血或凝血制剂而感染艾滋病,占全部艾滋病病例的3、5%。突然间,所有人都有了通过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当1983年第一个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病例登记在案时,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国血库协会都不愿意承认艾滋病可通过血液传染。1985年才有抗体检测,但美国卫生部于1983年3月要求血液中心开始对供血者的高危生活方式进行预筛。供血前的筛查基于关于艾滋病的医学的流行病知识,要求供血者阅读教育材料,对特殊的生活方式问题作出回答。这些努力成功地减少了高危供血。1982年旧金山供血者中的艾滋病病毒现患率为1.1%,1983和1985年间减少了90%。全国首次供血者中的现患率为0.0155%,为美国全国人口现患率0.4%的4%。发明抗体检测后,接受一个单位的艾滋病病毒阳性血的危险从1/153,000单位降到1990年的1/210,000分之一,1994年为400,000分之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随着输血单位量的增加,个人危险也增加,几乎100%接受艾滋病病毒阳性血都感染艾滋病病毒,并发展为艾滋病。
医学界早就知道输血会带来危险。美国红十字会输血部估计,每10,000名接受者中患严重或致命的输血传染病有3人,约每年1,200人,患艾滋病的危险为1/400,000,相当于麻醉导致死亡的比率。然而,公众仍然关注输血的安全性。美国血库协会1993年进行的电话问卷调查发现,28%的人担心他们会通过供血而感染艾滋病,50%担心通过接受输血而感染,10%说非常可能发生。80-90%的人支持对故意供感染艾滋病的血的人刑罚处理;强制检测医务人员;强制检测医院病人;并要求将阳性结果报告给公共卫生当局。
1986年美国血库协会(代表2,370家独立的血液收集中心)建议在任何手术或输血前征得知情同意,并记录在案。因为许多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诉讼案都涉及未能获得知情同意。
在美国志愿血液收集和供给系统是一个20亿美元的市场。美国红十字会通过遍布全国的44个地区中心收集51%的全国血液供应。1990年这些中心获得了7.41亿美元的收益,140万免税的利润。各地违反联邦血液收集和加工标准的事件时有报告。美国血库协会成立于1947年,为抗衡美国红十字会,它为它们的非赢利成员制订了统一的标准,这些成员年收益为5-50万美元,免税利润为其5-10%。总统艾滋病流行委员会的最后报告指出:“某些地区血中心在减少使用输血治疗方面行动迟缓,因为它们的收入来自出卖血液。”
美国的血液是由800万志愿者供给的,为人口的5%。这些人重复输血,他们不断接受艾滋病检测。应该说他们的供血是比较安全的。即使如此,人们仍在考虑种种替代办法。
自体输血:血从病人取出,又回输到该病人。这种办法已经采用了几十年,但只用于罕见血型的人。对大多数病人来说,这是最安全的输血办法。虽然美国红十字会和其他血液收集中心不鼓励自体输血,但它仍然迅速增长。1992年红十字会收集了212,000份自体供血,为上一年的150%。10年前预先供血占全部供血的1%,现为5%。估计自体供血的最大利用潜力为10-15%。自体输血一个缺点是,收集、加工和供给血都需附加费用。血液中心加工一单元的志愿者供血的费用约为150美元,加工和处理自体血(包括运输、追踪和贮存)每单元再增加约50美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用自体血代替社区志愿输血是得不偿失(1995)。
围手术技术:手术前后回收和输回病人的血。术前从病人收集血,将血液稀释。用含盐溶液将血量人工增加,术后输入。手术间失去的血也可回收、净化,术后回输给病人。70年代中开始采用的回收机,最近才有需求,它从手术台吸走血,净化和过滤后再输入。回收血的设备市场估计为每年1亿美元,十年后可达3.5亿美元。
不输血。在手术前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它是一种激素,具有增加身体产生红细胞的能力。这需要医生对术后较低血细胞比容水平(以前是输血的适应征)采取容忍态度。
自体输血和接受术后较低血细胞比容水平使60-70%的病人不接受除自身血以外的血。以前每个病人要输2.5单位的血。
MANTRA(Mandatory Notification of Transfusion Alternatives)立法。尽管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病例急剧下降,全国血液供给的安全性提高,以及努力寻找同源血源的其他办法,美国人仍然害怕通过输血感染艾滋病。许多州开始立法努力,要求明确警告血液安全问题和引导病人采用其他血源。许多法案要求制订新的知情同意文件和使公共卫生部门参与实施新的管制输血规划。这些法案要求医生在术前向病人提出有关他们输血选择及其正反面的建议。1989年加利福尼亚州颁布第一个MANTRA法案--保罗犯识鞯难?喊踩?ā?991年新泽西州通过了类似立法。另外8个州提出了法案,但未通过。这些立法都是规定医生和外科医生有责任在输血也许成为必需时告诉病人除同源输血外的其他选择。几乎所有法律规定三种输血来源:同源输血,自体输血和指定输血。
华盛顿的美国医学意识协会于1993年建议所有人同他的医生讨论自体输血选择,在钱包中带一张卡片:“保证在急诊时使用自己的血”。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国血库协会则反对MANTRA。他们认为就输血选择教育病人是医生的责任,通过医学教育比通过国家立法更有效。红十字会还反对立法规定对同源输血和自体输血收取同样费用的规定,因为自体输血时对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几星期必须追踪。医生和外科医生一般反对额外的义务性知情同意,认为这是对医患关系的侵犯。一个病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只有千分之一,其他治疗选择危险更大,因此并不需要特别的知情同意。1989年加利福尼亚州医学会反对甘恩法案,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是过度的反应。他们鼓励自体输血,然而反对由州来强加知情同意,这会增加知情同意的时间和复杂性,而并未显著改善病人的安全。(Thompson 1995)
虽然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扩大输血来源的选择,对预防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是有利的。
医学界重新探索自体输血
除了医生也许很少有人关注自己体内到底有多少根血管?但是出血确实是件
可怕的事。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没有血就不再有生命。
人类常把身体比喻成一个庞大的造血机构,通过血液的循环流动,人们才能
保持旺盛的活力去思考、去生活、去运动。人体内的血液是有数量的,如果失了
过多的血,就一定要补回这个差额。否则不但健康大打折扣,甚至会陷入生与死
的挣扎中。因此,在医疗界输血已经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长久以来,
没有人怀疑过血的纯净度,但是随着因输血导致新型血源疾病的病例日益增多,
人们不禁对手术输血产生恐慌。
异体输血感染率高
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位外科医生发现,人类血型分类后,同血型异
体输血可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这位医生因此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异体输血在抢救外伤病人和血液病治疗中仍然是必须
依赖的手段。然而,一些新的血液性疾病──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疟
疾、梅毒、黑热病等均可通过输血传染,并且感染率高,危害性大,使异体输血
后患无穷。据统计,异体输血产生的副作用令人震惊:80年代输入未经病毒灭
活处理的凝血因子制剂的重型血友病人,已经有90%以上感染了艾滋病;在欧
美国家,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病人也占肝炎患者总数的90%。
日本红十字会不久前承认,由于电脑出错,在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检查时误把
乙型肝炎病毒呈阳性反应的血液当作阴性反应放过了关。该机构去年6月至11
月期间提供给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用于制造血液制品的原料血中混入了乙型肝炎病
毒,其数量多达3万瓶。英国某家报纸也报道说,英国100多家医院的300
0多名患者可能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注射了一名已感染克─雅氏症(也就是“
疯牛病”)病毒的献血者所献血液制成的血液制品。而这名献血者不久前刚刚死
于克—雅氏症。据这批血液制品的制造商阿默沙姆说,已有52个国家购买了共
计1万剂这类血液制品。
1985年,美国在对血库里的血液及其制品进行测试后发现,它们已使6
400名患者无辜的感染上A型艾滋病病毒。1992年,美国血库在对B型艾
滋病毒测试中又发现两份献血者血样里含有B型艾滋病病毒。1985年,法国
爆发的“血浆事件”,曾引起法国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强烈震动。当时,法国卫
生局官员明知血库里的血液有可能已遭艾滋病病毒污染,却仍然让各医院使用,
结果导致约1200人感染艾滋病,其中400人死亡。法国政府不得已拿出5
0亿法郎作为赔偿。1997年法国卫生部明令禁止曾输入血小板、白血球、红
血球的人献血。其他国家诸如印度、保加利亚也都发现血液感染的患者。由于缺
乏检验手段或没能及时检验血库,使全世界输血者感染上致命病毒的比例高得惊
人。谁能想到,救人一命的异体输血同时也是传播致命病毒的祸根。人们何时才
能对输血不再胆战心惊,获得真正救命的“干净血”呢?
干净的血从何处来
人类发明了输血术,自然不会对这本以救命为出发点的技术所带来的危害束
手无策,坐视不管。
本世纪70年代,国际医学界就致力于研究自体血的回收。自体血回收的关
键是一种叫做血液回收机的高科技医疗设备。到目前为止,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
少数几个国家研制出了血液回收机。主要用于器官移植等可能导致病人大量失血
的外科大手术。它能够把手术中病人大量渗出的鲜血收集到回收罐里,经过一系
列处理后,再输回给病人,回收率可达90%。血液回收机还可以将血液分离成
血小板、血球、血浆等,对病人进行成分输血,大大节省了血资源。
科学家还发现利用基因工程让牛羊等动物为人类造血的技术。虽然利用动物
能创造大量的血液,缓解血液紧张的国际血液市场,但是动物生产的血液是否与
人类血液完全一样,以及这种血液可能携带的病毒是否会感染人类等问题仍在实
验中。
由此看来,最安全的输血途径就是自体输血。国际医学界的具体设想就是成
年人在健康时每隔一段时间就抽出一些血液,由卫生部门负责保存。这样一来当
某人需要用血时,就可以从血库提取自己的血液来使用。有备无患的“自体献血
”将使输血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目前,我国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1997年7月就已经开始在部
分病人中实行自体输血法,效果良好。现在手术前的麻醉工作又多了一道程序—
——放血。麻醉师从病人的体内抽取定量的血液储存起来,然后在手术重要步骤
完成后把血重新输入病人体内,34岁的何女士是第47例,躺在手术台上,她
镇定的说:“这种方法很好,我希望手术中只用自己的血,谁知道别人的血里有
什么病啊。”我国医学界还发现,异体输血会诱发免疫功能下降,妨碍术后恢复
,并且在输血后3到9年内,提高癌症发生的危险性。其实中国的自体输血早在
50年代血源严重不足时,做心脏手术就使用过。
现在,为了预防传染病,自体输血又重新兴起。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
国家,手术病人要求自体输血的人数占手术输血病人的60%。深圳一位教师手
术自体输血后,称赞自体输血既避开了异体输血的风险又节省几千元的输血费,
安全又经济。但是目前自体输血尚不能完全代替异体输血。异体输血仍然是临床
用血的主流,因为自体输血只适用于体质较好,没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
血液病、肝肾功能较好,能够择期手术的中青年病人。
自体输血技术难度不高,也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前景良好。但由于涉及到医
生的责任,医院的经济效益和人手的分配等问题,卫生行政部门还没有明确的指
引,所以医院自体输血的推行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实就病人们而言,输血的方式
并不至关重要,重要的是病人得到的血液是否干净,是否能救命而不带有其他的
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