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丰京

"丰"亦作"酆",与镐京同为西派而置去见赵依世实周国都,在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以西,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迁此。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二都合来自称丰镐二京隔河相望。是西周的都城。周武王即位后,由丰京迁都镐京。丰镐二京是中国最早统筹规划的城市。

  • 中文名 丰京
  • 注    释 "丰"亦作"酆"
  • 出    处 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 历    史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简介

  “丰”亦作“酆”,与镐京同为西周国都。在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以西,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迁此。《诗·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武王虽迁于镐,而丰宫不改,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灵台,唐初遗址尚存。

起源

  “丰”亦作“酆”,与镐京同为西周国都。在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以西。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究研言鸡说斗歌门湖双迁此。《诗·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武王虽迁于镐,而丰宫不改,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灵台,唐初遗址尚存。

  丰镐作为西周都城,又被称为“宗周”。西周末年,丰镐为犬戎族攻入,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丰镐遭战火焚毁。之后在秦始皇修阿房宫与汉武帝修来自昆明池时,镐京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整个城址的规模与布局已很难全面复原。经近现代多年考古发掘与研究,在沣水两岸约15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只发现了多座宫殿、宗庙、贵族与平民居址、车马坑360百科、青铜器窖藏、大映精其掉宪型墓葬、手工业作坊。此外,据《诗经》等文献记载,还当有辟雍、灵台、灵沼等礼仪和游乐性设施。

城市规划

  特别是记载都城丰镐规制、并成为后世都城设来自计圭臬的《周礼·考工记》中,明确记有“前朝后市”这一规划与建筑内容,结合《周礼·司市》篇中所记,当时“市”已有多种类360百科型:“大市,日昃纪继宽田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同时,还设有专门管理市场的机构,从担负“平市”、“均市”、“止讼”、“去盗”、“除诈”等职能情况看,丰镐城中的“市”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再结合西周经成王、康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至中期工商业日益兴盛,平民庶人中不少因从事工商业致富,商人地位提高甚至可做官受爵这一历史发展状况看,丰镐城中不仅集中西极湖获括备费居住着一大批王族宗室与公侯贵族,还有人数不断增加的百工、商贾。他们与各类“市”相结合,使丰镐除具有政治、文化功能外,经济功能也愈益突显室送演鸡胞胶角出来,因而使其成为中国最早的城市。

  其始建年代,即文余角王徙都于丰之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研究确定的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046年与《史记·周本纪》所载相关内容推算,当在公元前1059年,距今已三千多年。

精确方位

  丰邑和镐京,作为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0年烈诉煤发款西周时期的都城,历时400余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颇为重要。春秋战国期间,丰镐渐渐湮没。汉唐以来至今,有关丰镐的地理位置和内涵,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自1931年民国著名学者徐炳昶等先贤开丰镐现代田野考古之先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的兰证电灯精套积频研究所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相继对丰、镐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米包龙钢养怎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遗憾的是,丰镐遗址仍油背富最望财有诸多悬疑无法用单一的考古班灯学去解决。地理学界泰斗孙嘉春先生运用地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丰镐一带地质地理环境进行了数较哪笑节露司十年深入研究,最新罪缺紧响冷提出并论证了丰镐遗址位于长安县马王村和斗门镇之北,丰河两岸一级阶地的论断,在人文史学界王院景款判临规从引起了波澜,并既而被考古实物所证明。

  经典记载丰镐内宫落杆阻脸季章叫良室朝寝宗庙建筑街衢井然

  《诗·大雅》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筑济双计改英苗项打核城伊,作丰伊匹”;“维丰之垣,四方攸同“;“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牛常渐帮重需维龟正之,武王成之”。这里,不仅记述了周文王伐崇胜利后营建丰邑并自岐邑迁都丰邑以及武王宅镐的史实,而且表明丰邑是有坚固的城垣和护城河的。在另一首周人讲述开国历史的史诗《诗·大雅.皇矣》中,称“以伐崇墉、崇墉言派拉境言、崇墉仡仡”,表明崇城是有高大坚固城墙的;“作丰伊匹”表明丰邑堪与崇城相匹敌。《诗·大雅》载:岐邑“立皋门,皋门有伉”,表明先周的岐邑建有城郭并具有高大对称的城门。至于西周王朝苦心经营200多年的镐京,无论是规模和形制,与岐邑、别那硫死威它尽静台声灯崇城和丰邑相比,应是有过之而无轻宪案不及。《周礼·考工记》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而市。”《左传》昭四年云:“康(王)有丰宫之朝。”《诗·小雅·巧言》载:“奕奕寝庙,君之作之。”《诗·大雅》载:“宫,肃肃在庙。”一些西周金文亦载宗周(镐京)有宫室庙堂。这些文献不仅表明丰邑和镐京内建有宫室、朝寝和宗庙建筑,而且城中街衢井然。[1]

  《尚书·召诰》云:“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成王)找步自周(宗周,即镐京),则至于丰。”从周成王自镐京徒步至丰的记载来看,丰、镐应是相距不远的。近代学者从大量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考释,西周早、中期诸王曾在丰邑执掌政事和主持各种典礼来看,虽“武王宅镐”以来政治中心迁至镐京,但丰邑还具有周都的部分功能。对丰镐考古建树颇丰的胡谦盈先生称“所以史家向来将丰、镐并称,或说二者是周都双城,是很有道理的。”

  郭沫若将一些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京”考释为丰京,卢连成先生将西周两片甲骨刻辞中带“草”字头的“蒿”字和一些西周金文中的“蒿”字释为镐京之“镐”。无独有偶,植物学上“丰、镐”二字原意就是生长在丰水两岸长势茂密的草本植物,作为跨丰水的周都双城动土前原应有此等荒野景观。

  丰镐二京位置困扰考古学专家

  胡谦盈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客省庄、马王村、西王村一带是一个面积广大、内涵丰富的周代遗址,遗址东以丰河为界,西至灵台河,北至客省庄、张家坡,南至西王村、冯村;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丰邑中心似乎不能超出这个周遗址的范围以外。”“在昆明池西北,即洛水村、上泉北村、普渡村、花园村、斗门镇一带,是一个面积广大、内涵丰富的西周遗址。……镐京中心就在这个遗址之内。”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胡谦盈在总结建国后30年的丰镐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将丰、镐遗址范围进一步具体化。曾长期主持丰、镐田野考古的卢连成先生、郑洪春先生所指出的丰、镐遗址范围与之略同。综合而论,丰邑遗址包括丰西的客省庄、马王庄、张家坡、大原村、曹家寨、冯村、西王村、石榴村等;镐京遗址包括丰东的斗门镇、普渡村、花园村、白家庄、上泉北村、下泉北村、洛水村等。

  然而,随着丰镐田野考古的继续,对目前已圈定的丰镐遗址范围出现了一些必须正视的质疑,如:在目前所划的丰、镐范围内,丰西的客省庄、马王村大夯建筑基址与马王庄、客省庄、张家坡墓葬区相邻;丰东的花园、普渡的夯土建筑基址集中区与西周族葬墓地和陶窑近在咫尺,这与都城的内涵是极不协调的。因为,在周原遗址发现于贺家村、刘家村一带的先周时期墓地和礼村、双庵、衙礼、齐家、云塘、黄堆等地的西周早、中、晚各期墓地,都与凤、召陈等都邑的大型宫室建筑遗址保持着相当距离,两者相距最近也在1公里之遥。另外,在丰镐遗址已发掘的数十座西周居址为椭圆形土窑式或方形、圆形半竖穴式小型居址,从居址内出土的大量蚌制刀镰和其他生活用具来看,居址的主人多是从事农耕的市郊农民,而不像都市居民。

  时光已过了20余年,虽然丰镐田野考古又取得不少新成果新发现,但至今丰镐遗址考古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连胡谦盈在面对一些硬问题时也显无奈:“现在还缺少一个确凿的证据以指明丰镐就在于此。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努力发现了。”

  丰镐遗址地理学上的坐标渭河一级阶地

  周都丰邑和镐京地理位置的选择当是由其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的。当地理学家对丰镐地区的地质地理环境和第四纪以来的地质面貌发育史,以及丰镐遗址有关历史、考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犹如灵光一闪般地寻觅出了自然与历史之间某些规律性的有机联系,从而为探索丰镐遗址谜团提供了新径。

  《诗·大雅·文王有声》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这不仅表明丰水东(北)注入渭水的史实,而且表明了丰水在丰、镐二都周围绕流、积水的情形。《禹贡》谓:丰镐之地“原隰底绩。”学者史念海著文指出:“原是高平的地方,隰是下湿的地方。”“底绩”的意思是在田野修浚畎浍,使积水都流到附近的川野。丰镐地区的渭河二级阶地,如细柳原、高阳原、眉坞岭等地,就是地势高平的原,而渭河一级阶地与镐池、彪池、灵沼等地和丰河等河川地带则是下湿的隰地了。丰镐地区沿渭河二级边缘和陂池周围分布有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遗存,历经先民们3000多年的苦心经营,到商、周之交,这里当时的原隰皆已促成富庶之区了。《诗经》里不少讴歌这里“原隰”的诗篇,如“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匀匀原隰,曾孙田之”“皇皇者华,于彼原隰”,“原隰既平,泉流既清”,这都说明“原隰”地带都是周人的最佳生存环境。《诗经·小雅·白华》曰:“彪池北流,浸彼稻田”,可以想见,在今丰水东北田村和大苏村一带的渭河一级阶地上荒古时代大片分布着野稻谷漂香的水田。丰镐地区田畴纵横,河网交织,不仅宜耕宜农,更是宜室宜家筑都城了。

  以农为本的周人,从后稷教稼有邰到公刘迁豳;从古公单父徙于岐下到文王作丰和武王宅镐,周人无一不在认识、选择、适应最佳的生存环境,当周文王姬昌从周原“董茶如饴”的岐下进军渭水之南,战胜了崇国,看到丰镐这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的膏腴之地,当然就乐而忘归见异思迁了。

  至此,地理学家在研究了丰镐地区的地质、地理、水文和地貌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后,提出了丰镐当在“原隰”的渭河一级阶地,再结合考古学者们提供的宝贵线索,就可对丰邑和镐京的地理位置做出准确测定。丰邑遗址:遗址区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有沙河村、马王村、韩家庄、韩南村、纪家村等。镐京遗址: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有普渡村、上泉北村、落水村、官庄、牛角村、南村等。

  考古学说对丰镐二京遗址顺理成章的佐证

  在著名地理学家孙嘉春先生依照地学和水文资料等作出丰镐二都的具体方位后,使得现存诸多疑问迎刃而解,并且得到了考古学家多年来考古成果的有力反证:在丰邑范围内曾大量发现比较密集的包括房屋、陶窑、窑穴、手工作坊、道路等居址遗址,并于这一带发现了十余座夯土遗址,其中呈“丁”字形的四号基址总面积达1826.96平方米;在马王村村北一所基址内还发现了陶水管道。在镐京范围内,考古学家从1961年起,先后在普渡村之西发现一些西周夯土建筑基址,在落水村发现大量建筑用瓦和白灰面墙皮、红烧土块;在普渡村西发现的“工”字形五号基址总面积达2891平方米;在普渡村之北和上泉北村之东发现有十余座陶窑,在斗门镇之东和白家村之北见有一些西周灰坑。1980年,在下泉北村西边丰河故道河床中发现西周重器多友鼎。所有的这些遗存都浓烈地渗透出周人生活、生产、营商、军事、政治的时代气息,今人闭上眼睛仿佛就能浮现出那遥远的丰、镐二都里贵族平民、王侯将相、奴隶俘虏的人生百态、社会画卷。

  沙河古桥遗址的考古成果同样为通过地理学而找出的丰镐遗址提供了证据。以发掘秦陵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段清波先生对沙河(古丰河)桥遗址的考古显示:“沙层厚达7米……第6层为灰细沙层,因此未发掘,加之往下水位在此层内随四季变化不断升降,厚度不详,沙层纯净,颜色呈灰黑状,内多含有秦汉陶瓦片,不具有后代遗物。”今天,沙河桥址河床标高388米,客省庄、韩南间沙河口标高392米。结合地理变迁数据可推断出,西汉时沙河河床标高在381———385米之间,西周时丰水在客省庄到严家渠一段河床标高约在382———386米之间(今标高385———390米),与推断的丰邑所在地标高389———392米和镐京所在地标高386———392米,有高差4米到6米,足可以使百年一遇的洪水难以犯上河堤。可见西周时,客省庄之北的渭河一级阶地上是完全有建都条件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马王村村北再一次发现了三座土残基址,并在一座基址内发现陶水管道这些西周土基址和陶水管道所在地正好与这次地理学家推断的丰邑东南角相吻合。由此推断,这几处西周土基址是西周丰邑城垣东南隅的残迹,而陶水管道有可能是为丰邑提供水源的输水管道系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下泉北村之西的沙层中发现的多友鼎,通高51.5厘米,重达37公斤,铸于西周厉宣时期,内壁铸有铭文278字,记载多友率周人与外敌作战获胜的史实。该鼎埋藏于砂层中,表明西周晚期废弃丰镐二都,是因为丰水泛滥曾泱及今大泉北村一带。另外,多友鼎原应存放于王室或贵族宅地,洪流搬运不会太远,可见下泉北村以西的大片土地即上泉北村一带就在镐京城址范围之中。

  当地理学家的科学推断处处与考古结论一致时,一下子使得社会科学界诸多名流喜形于色:我们终于在两千七百余年后完整地找到了先辈们居住、奋斗的都邑和文化衍生地!

荣誉

  综上所论可以判定,城头山古城址绝非中国最早的城市。据此,笔者期盼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管理部门能正视这一问题,在进一步征询并认真听取城市史学等有关学科专家意见后,对所展示的“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市”这一内容加以更正,给万千中外观众传播确切的我国城市发展史知识。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